摘要:5.,6.10% ,7.⑴ 内 ⑵ ,8.⑴ ⑵ % ,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4444017[举报]
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时,部分同学提出了如下猜想:
猜想1:同一种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跟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种液体,同一深度,方向不同,压强也不同.
为了验证猜想1和猜想2,同学们用微小压强计和水进行实验.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1)序号为
(2)从序号为1、2、3的一组数据可得结论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猜想1:同一种液体,产生压强的大小跟深度有关.
猜想2:同一种液体,同一深度,方向不同,压强也不同.
为了验证猜想1和猜想2,同学们用微小压强计和水进行实验.实验中记录的部分数据如下表.请你分析实验数据并回答:
实验序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探头所在深度 h/cm |
5 | 5 | 5 | 10 | 10 | 10 | 15 | 15 | 15 |
探头橡皮膜方向 | 上 | 下 | 侧 | 上 | 下 | 侧 | 上 | 下 | 侧 |
U形管液面高度差 △h/cm |
4 | 4 | 4 | 8 | 8 | 8 | 12 | 12 | 12 |
1、4、7(或2、5、8或3、6、9)
1、4、7(或2、5、8或3、6、9)
的一组实验数据;可以支持猜想1.(2)从序号为1、2、3的一组数据可得结论
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同一液体,同一深度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由于大气压强和水内部压强的产生原因相同,小明猜想大气内部压强应与水内部压强有着相同的规律.由于在大气中物体所处的深度无法测量,他分别用离地面的高度和同一杯水中离杯底的高度来反映所处的深度.表一是他通过测量和计算得到的数据,表二是他收集的科学家通过相关实验得到的数据.
表一:同一杯水中
表二:同一地点大气中
①分析对比表一、表二数据中高度与压强的变化关系,可发现相同的规律是:在______或同一地点大气中,______.
②分析对比表一、表二中相邻两次数据高度变化量与压强变化量的关系,可发现不同的规律是:______.
请写出两条你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Ⅰ______;Ⅱ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表一:同一杯水中
实验序号 | 离杯底的高度 (米) |
水的压强 (帕) |
1 | 0.05 | 2000 |
2 | 0.10 | 1500 |
3 | 0.15 | 1000 |
4 | 0.20 | 500 |
实验序号 | 离地面的高度 (米) |
大气压强 (帕) |
5 | 2000 | 80000 |
6 | 4000 | 60000 |
7 | 6000 | 49000 |
8 | 8000 | 39000 |
②分析对比表一、表二中相邻两次数据高度变化量与压强变化量的关系,可发现不同的规律是:______.
请写出两条你认为造成上述差异的可能原因:Ⅰ______;Ⅱ______.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或盐水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凸起,实验现象如图1(a)、(b)、(c)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根据图1(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________有关.
②根据图1(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红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有关;小李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有关.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h和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液体甲 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 h (厘米) | d (厘米) | p (帕) |
1 | 5 | 15 | 0.4×103 |
2 | 10 | 10 | 0.8×103 |
3 | 15 | 5 | 1.2×103 |
4 | 20 | 5 | 1.6×103 |
5 | 30 | 5 | 2.4×103 |
实验 序号 | h (厘米) | d (厘米) | p (帕) |
6 | 5 | 15 | 0.6×103 |
7 | 10 | 10 | 1.2×103 |
8 | 15 | 5 | 1.8×103 |
9 | 20 | 5 | 2.4×103 |
10 | 30 | 5 | 3.6×103 |
②小红分析实验序号3与4与5(或8与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内部压强p与成正比;小李分析实验序号1与2与3(或6与7与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p与d成反比.小红和小李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
③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的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将两端开口的玻璃管一端扎上橡皮薄膜,竖直插入水或盐水的不同深度处,观察到橡皮薄膜分别向上凸起,实验现象如图1(a)、(b)、(c)所示.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根据图1(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______有关.
②根据图1(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红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有关;小李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有关.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h和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液体甲 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表二 液体乙 密度为1.2×103千克/米3
①分析比较实验序号1与6(或2与7,或3与8,或4与9,或5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当离开液面的距离h相同,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______.
②小红分析实验序号3与4与5(或8与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内部压强p与成正比;小李分析实验序号1与2与3(或6与7与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p与d成反比.小红和小李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③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根据实验现象实验小组的同学提出猜想:
①根据图1(b)和(c),小组同学一致认为:液体内部压强可能与______有关.
②根据图1(a)和(b),小组同学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小红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液面的距离h有关;小李则认为液体内部某点压强可能与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有关.
(2)为进一步验证猜想,小组同学接着将一端扎有橡皮膜的玻璃管分别竖直插入甲、乙两种不同液体中,并设法改变h和d,通过在玻璃管中加入适量的水,使橡皮薄膜在液体的不同位置处都能保持平整,如图2所示.然后通过测量玻璃管中所加水的质量,再设法求得橡皮薄膜所受的液体压强p,并将实验有关数据分别记录在表一、表二中.
表一 液体甲 密度为0.8×103千克/米3
实验序号 | h (厘米) | d (厘米) | p (帕) |
1 | 5 | 15 | 0.4×103 |
2 | 10 | 10 | 0.8×103 |
3 | 15 | 5 | 1.2×103 |
4 | 20 | 5 | 1.6×103 |
5 | 30 | 5 | 2.4×103 |
实验 序号 | h (厘米) | d (厘米) | p (帕) |
6 | 5 | 15 | 0.6×103 |
7 | 10 | 10 | 1.2×103 |
8 | 15 | 5 | 1.8×103 |
9 | 20 | 5 | 2.4×103 |
10 | 30 | 5 | 3.6×103 |
②小红分析实验序号3与4与5(或8与9与10)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当离开容器底部的距离d相同,液体内部压强p与成正比;小李分析实验序号1与2与3(或6与7与8)的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到的初步结论是:同种液体内部压强p与d成反比.小红和小李的结论,你认为是错误的是______,理由是______.
③进一步分析实验序号3与7(或5与9)的数据及相关条件,还可得到的结论是: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