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1) (2) (3) (4) 高三物理答案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324609[举报]
某校高一“物理探究小组”学生想了解学校科教楼内电梯运行的大致规律,设计了一个利用称体重的磅秤来进行测量和研究的方案如下:
观察 次数 | 时刻 | 磅 秤 读数(N) |
1 | t1 | 449 |
2 | t2 | 450 |
3 | t3 | 450 |
4 | t4 | 549 |
5 | t5 | 550 |
6 | t6 | 551 |
7 | t7 | 551 |
②将两位同学随机记录的7个数据列表.由于不知记录时刻的
先后,故表格数据按从小到大的次序排列,并相应标明t1、
t2……t7。(记录时电梯作平稳运动)
③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解电梯的运行情况,并粗略测
定电梯的加速度。
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在测量过程中该学生所受的重力将__________(填“变大”、
“变小”、“不变”)
(2)如果先记录到的是较小的示数,后记录到的是较大的示数,
则记录时电梯相应的运动可能是 ( )
A.先加速下降后减速下降
B.先减速下降后匀速下降
C.先匀速上升后减速上升
D.先减速上升后加速上升
(3)如果电梯在运行过程中经历过匀加速、匀速和匀减速三个过程,而两位同学记录的数据不知处于哪一运动阶段,则由记录数据推断此电梯加速度的可能值为( )
A.1.0m/s2 B.1.82m/s2 C.2.22m/s2 D.2.50m/s2
(4)由于每部电梯运行时加速度都是设定好的,如果要能测得该楼电梯的加速度,还
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有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P为纸带运动的起点,从P点到打下B点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Ep=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C
C
;通过计算得到的有D
D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P为纸带运动的起点,从P点到打下B点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Ep=
2.28
2.28
J、在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p=2.26
2.26
J.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物下落的机械能守恒.
在误差允许范围内,重物下落的机械能守恒.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有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有______.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P为纸带运动的起点,从P点到打下B点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Ep=______J、在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p=______J.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实验中,质量m=1.00kg的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P为纸带运动的起点,从P点到打下B点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Ep=______J、在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Ep=______J.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m/s2,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在“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中,下列物理量中需要用工具测量的有______;通过计算得到的有______.
A.重锤的质量
B.重力加速度
C.重锤下落的高度
D.与重锤下落高度对应的重锤瞬时速度
实验中,质量m=1.00 kg的重物拖着纸带竖直下落,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的点,如图所示,相邻计数点的时间间隔为0.04s,P为纸带运动的起点,从P点到打下B点过程中物体重力势能的减少ΔEp=______J、在此过程中物体动能的增加量ΔEp=________J.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已知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9.80 m/s2,答案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