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图示地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应建立保护区并着重 A.防治河水污染 B. 保护森林资源 C.防治土壤盐碱化 D.治理酸雨危害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28709[举报]

一、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C

D

A

A

D

A

B

D

B

B

B

D

C

题号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答案

B

B

A

B

B

A

A

D

B

A

D

C

 

二、本卷共5小题,共计50分。

26.(共8分)(1)西北    70°N,  120°W(各1分)    24  

(2)③    (3)6660   (4)答案见右图(分值见答卷)

27.(共8分)(1)C  (1分)

(2)②、③处位于回归线附近,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降水量稀少(1分)晴天多,气温高,蒸发旺盛(1分)故雪线的海拔高度高(或答①处位于赤道地区,虽然气温较高,年消融量大,但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降水量极为丰富,故雪线的海拔高度较低。) 

(3)①我国的河西走廊,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作为重要水源,成为西部重要的农业基地和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②天山山麓绿洲的形成得益于天山的冰雪融水。③东北地区的积雪融水可以缓解当地春旱。(任举两个,每个1分,共2分;其他合理的答案也可酌情给分)  

(4)①非洲大陆纬度低,气温高而大部分地区降水少,雪线位置高所致(1分);②非洲大陆高大山脉较少(1分)(5)上升(1分)。

28、(共10分)(1)7时40分 (1分) (2)优势:湟水谷地,地势较低,温度较高(1分)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强烈,有利于光合作用(1分);不利因素:天然降水少(1分),海拔高,气温低(1分)。(2分)(3)D    (4)小于2000米;(1分)自然资源有煤、石油、铅锌矿和钾盐(2分)(答出2种及以上得2分 ) (5)土地荒漠化(1分)

29.(共13分)(1)青藏铁路(2分);①青藏铁路的修建将大大降低进藏交通成本,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②青藏铁路的修建将大大降低进藏物资的运输成本,进而使西藏商品零售价和物价总水平下降,减少当地居民的消费支出,提高实际生活水平;③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利于西藏资源的外运(如土畜产品、木材和矿产品),有利于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④铁路运营之后,运输成本将大大降低,部分居民可以用煤炭、天然气等替代牛粪、木材、灌木等,大大减少对生态燃料的依赖,从而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⑤青藏铁路的修建有助于提高西藏自治区的社会发展指数,促进藏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客观上也有利于保护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任选两点,共4分。其他合理的也可酌情给分

(2)中国(1分);中国人口生理密度大于印度,即人均耕地资源少于印度。(2分)

(3).①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夏季风势力强,来的早,退的晚)(2分);②地处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排水不畅(2分)。

30.(共11分)(1)亚热带季风气候 (1分)(2)热带草原气候 (1分)热带雨林气候(1分)(3)大陆岛(1分)纬度差异(1分)、大气环流差异(1分)(4)附近有暖流起增温增湿作用(2分)、东南信风遇地形阻挡抬升而成的地形雨(2分)澳大利亚的东北部或巴西高原的东部(任选一个)(1分)

 

3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7分)

材料一 我国长江三角洲图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 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 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每百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家庭规模(人)

1953

3767.29

4.49

14.78

4.19

1964

4452.21

3.71

14.83

4.09

1982

6052.11

5.55

15.82

3.91

1990

6705.68

6.79

21.24

3.66

2000

7438.07

8.76

41.49

3.23

(1)材料一中所示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          都市圈。制约“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           ,图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主要港区沿           (河流)分布。

(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   )

  A.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C.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D.改善城市环境

  E.缓解老城区衰落

(3)根据材料三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长江三角洲图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年份

总人口(万人)

每百人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家庭规模(人)

1953

3767.29

4.49

14.78

4.19

1964

4452.21

3.71

14.83

4.09

1982

6052.11

5.55

15.82

3.91

1990

6705.68

6.79

21.24

3.66

2000

7438.07

8.76

41.49

3.23

(1)材料一中所示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____________都市圈。制约“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____,图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主要港区沿____________(河流)分布。

(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

A.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C.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D.改善城市环境

E.缓解老城区衰落

(3)根据材料三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我国长江三角洲图

  材料二: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1)材料一中所示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________都市圈。制约“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图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主要港区沿________(河流)分布。

(2)“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________

A.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C.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D.改善城市环境

E.缓解老城区衰落

(3)根据材料三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国长江三角洲图(如图)。

  材料二 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如今出现急剧变化,城市间快速交通网络呈现全面接轨态势,农民向城市迁移,经济一体化措施纷纷启动,以工业化为重心的社会发展进程转向工业化和城市化并行的新阶段,“3小时都市圈”逐渐形成。

  材料三 加快沿江开发,是江苏省实现“两个率先”目标的战略选择,是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实际步骤,也是深入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的突破口,新一轮沿江开发必将带来江苏省经济的新一轮腾飞。

  材料四 江苏省人口变化情况表

(1)

材料一中所示为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的________都市圈。制约“长三角3小时都市圈”形成的瓶颈是________,图中上海是我国第一大港,主要港区沿________(河流)分布。

(2)

“长三角”城市带将把15座中心城市,55座中等城市,1446个小城镇全部纳入自己的怀抱。这将有利于

A.

充分利用基础设施

B.

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合作

C.

获得规模效益,实现共同繁荣

D.

改善城市环境

E.

缓解老城区衰落

(3)

根据材料三简评江苏沿江县市经济发展的区位条件。

(4)

根据材料四可看出江苏人口怎样的变化,你认为这些变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