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6716[举报]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城市空间”的顶部是绿草如菌的屋顶。在“自然空间”参观者可以乘坐山地缆车从地面到屋顶参与奇特的乡村旅行,欣赏瑞士美丽的花卉,领略瑞士“欧洲屋眷”、“欧洲水塔”的独特乡村风貌。读图回答第5-6题。
根据以上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瑞士位居中欧,西接英国,南邻意大利,北与德国为邻
B.瑞士享有“欧洲屋脊”、“欧洲水塔”之称的原因是安第斯山脉横贯全境,地势高峻;多条大河从这里发源
C.瑞士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D.瑞士境内山脉的形成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运动有关
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瑞士为多山内陆国,山地缆车体现了瑞士山地特色
B. 瑞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C.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D.“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城市空间”的顶部是绿草如菌的屋顶。在“自然空间”参观者可以乘坐山地缆车从地面到屋顶参与奇特的乡村旅行,欣赏瑞士美丽的花卉,领略瑞士“欧洲屋眷”、“欧洲水塔”的独特乡村风貌。读图回答第5-6题。
1.根据以上图文材料,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瑞士位居中欧,西接英国,南邻意大利,北与德国为邻
B.瑞士享有“欧洲屋脊”、“欧洲水塔”之称的原因是安第斯山脉横贯全境,地势高峻;多条大河从这里发源
C.瑞士水力资源丰富,利用率高
D.瑞士境内山脉的形成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运动有关
2.2010年上海世博会瑞士馆的许多设计展示了瑞士自然与人文地理特色,诠释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会主题。下列有关描述不正确的是:
A.瑞士为多山内陆国,山地缆车体现了瑞士山地特色
B. 瑞士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终年温和多雨
C.瑞士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国,城市化水平较高
D.“城市空间”和“自然空间”展示了“城市与乡村的互动”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读下列有关瑞士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瑞士国家馆主体结构由两个承重的大小圆柱组成,左为“城市空间”,右是“自然空间”,主题构思为“城市与乡村的互动”。“城市空间”的顶部是绿草如菌的屋顶。在“自然空间”参观者可以乘坐山地缆车从地面到屋顶参与奇特的乡村旅行,欣赏瑞士美丽的花卉,领略 瑞士“欧洲屋眷”、“欧洲水塔”的独特乡村风貌。瑞士大量人口居住于城市周边的小镇,每天乘坐火车等公共交通到城市工作。
材料二 瑞士经济发达,但95%的原料、能源依靠进口。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分别为4%、23 3%和72 7%。瑞士素有“钟表王国”、“金融帝国”和“会议之国”之称,钟表制造十分发达,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全国共有银行6000余家,苏黎世是国际金融中心之一;瑞士也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每年仅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会议就达6000个之多,2007年游客过夜数达3636万人次。
(1)瑞士位居中欧,西接法国,南邻 (国家),北与 (国家)为邻。
河是瑞士唯一通往北海的国际航道。
(2)从地形和河流的特征看,瑞士享有“欧洲屋脊”、“欧洲水塔”之称的原因是
。
(3)从三大产业从业人员的所占比重看,瑞士的第 产业很发达,在这一产中,
业、 业尤为突出。
(4)根据材料一判断,目前瑞士的城市化发展已经进入 阶段。
(5)从资源、劳动力、市场等因素分析瑞士成为“钟表王国”的工业区位条件。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通过并正式批准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继《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之后,国家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角度出发,出台的又一重大区域性规划,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1)简述中部地区在我国的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规划》的突出亮点是构建点线结合的空间开发格局,以“两纵两横”经济带和六大城市群为核心,加快重点地区发展。
(2)简要分析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
2006年4月出台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中部地区作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简称“三个基地、一个枢纽”)的战略定位,明确了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大任务。
(3)请列举中部地区的优势能源种类及两个以上主要产地。
(4)描述M地的地形和气候特征。
(5)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请你就M地农业发展方向阐述自己的观点。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