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复习指导] 地球上有丰富的水.这是地球区别于其它行星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人类得以生存的重要条件.尽管地球上的水圈质量只占地球质量的万分之四.但它在地球环境中起着重要作用.复习本章应紧紧围绕上述的核心问题.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展开:第一.地球上的水循环和水量平衡.这是学习水圈知识的基本观点和原理.第二.组成水圈的各种水体(海洋水.河水.冰川.地下水)的特征和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三.人类应遵循水循环和水量平衡的规律.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 1.水循环和水平衡 (1)从物质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和物质不灭的观点来看待水的各种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认识水循环的形式和意义.并从数量关系上来分析水量平衡原理. (2)水循环最重要的是海陆间的大循环.复习时要草绘一张海陆间循环示意图.认识各箭号所表示的循环环节的含义.尤其要注意理解使得海陆间循环得以完成的两个环节的能量来自何方:①水汽输送环节.其能量是来自太阳辐射能,②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其能量主要是来自重力能.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水汽输送影响很不明显.但对地表径流有较大的影响.在复习中要全面掌握人类活动中应如何遵循水循环的规律.依据水平衡的原理.发展生产.例如.通过引河水和地下水的工程.以满足人们生活上和工作上的用水.引用的水在用过之后又有部分重新回到河湖或地下.而另一部分则蒸发到大气中.只有一部分参加当地的水循环系统.这对于干旱地区的影响较大,但是.河水的径流量有逐年减少的趋势.通过在河流上修建水库.蓄水拦洪.使河流的径流量在一年内变化趋向均匀,同时水库面积大.河道增宽.蒸发量较大.这也就改变了内陆循环中水汽的含量.加强了内陆的水循环.跨流域的水利工程.可以改变原来的径流输送路径.也改变了循环中各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不合理的垦殖和放牧.森林和草原遭到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又使水库和河道淤塞.破坏了某一地区的水循环路径.现代工业的发展.煤灰.煤烟等对大气辐射的影响.使某一地区的的地表热量减少.蒸发减弱.阵水往往因而发生变化.有可能使这一地区变得干旱. 2.海洋水 (1)复习海水盐度和温度的分布规律应从掌握课本的两幅曲线图入手.将影响盐度和温度的诸因素对照曲线图进行分析.发现规律.防止死记硬背.将要理解掌握的难点重点内容溶于一幅图中.提高复习效率.例如.课本中盐度分布曲线图.它是一幅典型的马鞍形曲线.两个鞍峰正好在南北纬30度附近.说明此处是全球盐度高值区.而鞍部处于赤道附近.说明是全球盐度的低值区.但又不是最低值.只是相对于南北副热带地区而言比较低.上述曲线变化说明世界大洋盐度分布规律是从南北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高纬递减.从曲线的南北半球中高纬度看有比较大的差异.也就是说南北半球的盐度曲线并不是以赤道呈对称分布.这一特殊情况课本并没有直接阐明其原因.复习中我们可以用影响盐度高低的因素进行分析.问题也不难解决. (2)掌握盛行风的风向.以及海陆轮廓和地转偏向力对洋流的影响.是复习洋流分布规律的关键.复习中要认真画出全球每一大洋环流系统的示意图.来记忆每一股洋流的名称.位置和性质.并以此来帮助分析某一股洋流对其流径海区的沿岸气候产生的影响. (3)北印度洋的季风环流是复习的难点.复习时应对照洋流分布图.注意以下几个问题:①季风环流在成因上是属于风海流.因此必须和大气环流中的季风环流结合复习,②北印度洋海区的位置和范围.以及该海区周围的国家,③对课本的洋流分布图.分解为冬季和夏季两幅分开复习.以免产生冬夏方向的混乱,④冬季海水向西流的"西"是指环流的北侧.也就是靠近大陆的一侧,夏季海水向东流的"东"也是指环流北侧靠近大陆的一侧. 3.陆地水 (1)复习河水的补给一定要和径流的变化结合起来.因为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主要受河流补给的影响.举实例结合复习.更有必要.其复习效果更好.对综合问题的解决更加得心应手.大大提高答题能力.例如.我国东部多数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都较大.其原因是我国东部属季风气候.河流的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而季风气候降水量的季节和年际变化比较大.又如.我国东北山区的河流一年会出现两次汛期.其春汛就是由于季节性的地表积雪融水补给而造成的. (2)冰川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淡水资源.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外力.冰川运动塑造了地表各种各样的形态.因此这一部分内容的复习要联系下一章“地壳和地壳的变动“中的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此外还得联系世界地理部分的有关地区或有关国家与冰川有关的地形知识.例如.北美五大湖就是由于冰川侵蚀所造成的冰蚀湖.而中欧的一些湖泊则是由冰川堆积而形成的冰碛湖. (3)地下水对人类生活和生产影响越来越大.掌握地下水的分布特点.有利于人类更加合理地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这部分的内容是复习的重点.复习时重在读图对比.灵活应用课本中的“自流水盆地示意图 .对潜水和承压水作对比复习.实际上该图示意出了承压水.也示意出了潜水.因为承压水的补给区就是潜水.这样.从中找出他们的联系和区别.提高复习的成效.第四单元 地壳和地壳的变动名称 深度 主 要 特 征地壳(1)由各种岩石组成 (2)各地厚度不均.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平均6千米.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 (3)可分为硅铝层和硅镁层 地 幔上地幔(1)自上而下.铁镁含量增加 (2)上部有一软流层 (3)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合称为岩石圈 下地幔(1)铁镁含量继续增加 (2)温度.压力.密度继续增加 (3)呈可塑性固体 地核外 核(1)物质成分以铁镍为主 (2)温度.压力.密度均很大 接近液体内 核 固体 矿物的概念 地壳中的化学元素.在一定的地质条件下.结合成具有一定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的单质或化合物.就是矿物.重要的造岩矿物 常见的有石英.长石.云母.方解石等.可供冶炼提取金属的矿物有赤铁矿.黄铜矿等.矿物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 各种矿物都有一定的化学成分和物理性质.例如石英是由硅和氧组成的透明或半透明的矿物.硬度较大.常呈柱状.锥状晶体,食盐是由氯和钠组成的.它是无色透明的四方颗粒.也有些矿物.化学成分相同.由于内部原子排列不相同.形成了性质完全不同的矿物.例如金刚石和石墨.化学成分都是碳.但两者的性质截钛相反:金刚石是最硬的透明的矿物.石墨则是非常软的不透明的矿物.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3710[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