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1.背景这首诗写于1938年初.是诗人艾青接触了北方广大的农村现实之后的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艾青亲眼目睹了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这给诗人的心灵蒙上了一层忧郁的色彩.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祖国灾难深重的忧虑和对劳动人民的同情.以及对这块神圣土地的深沉而执着的爱.诗前小引中“那个科尔沁草原上的诗人 指的是端木蕻良.作者因这个生长在北方的诗人的一句话引来一首情真意挚的抒情诗篇.“北方是悲哀的 .这是诗人的情感指向.也给全诗定下了调子――忧郁.悲哀.沉重.诗人通过一系列形象表现北方的悲哀.以此展现在战争年代北方人民所蒙受的灾难和不幸.正是在这古老而又苦难的国土上.祖先们与自然界.与入侵的异族相搏斗.从不曾屈辱过一次.他们传下的“言语 与“姿态 也“永远不会灭亡 .诗人于此汲取了顽强的精神力量.坚定了必胜的信念.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包括题记在内.可看作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题记.交待了本诗的写作缘起,诗的前三节.展现了北方人民在战争年代所蒙受的灾难与不幸.第二部分.本诗的最后一节.表达了诗人自己深深地热爱和崇敬“悲哀的北国 .本诗是自由体诗.没有整齐的段式和统一的韵脚.在表达上不受拘束.散文气息很浓.但在节奏.画面.情感等方面诗的质素仍然十分鲜明:①诗的语言富有节奏感.各个层次之间.各句之间.各个词语之间的停顿与衔接.都应和着语言的自然节奏.加上适当的反复.全诗产生了一种内在的旋律.②诗人以他画家的感受力.敏锐地观察.艺术地展示了大自然的景观.并以素描的笔法勾勒出一幅富于动感的北国乡土的风景画面.对色彩.光线.形体.动态的捕捉.都十分形象.生动.准确.传神.从而把自然景色诗化了.③回荡在这画面.节奏中的.有一种强烈而深沉的对祖国北方土地和人民的挚爱.正是这种真挚深厚的感情和浸润和流贯.成为了该诗的最重要的质素.我爱这土地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1938年11月17日五.作业: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21914[举报]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