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 作为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和诗人.于谦为人正直.不畏强暴.他短暂而壮烈的一生.是他那四句自勉诗的真实写照.B. 前往韶山的游客中有上了年纪穿着毛式服装的老者.但也有很多带着孩子和摄像机的夫妻.大学生和中小学生.C. 许多相声迷十分推崇郭德纲.因为不仅他基本功扎实.而且有一颗甘愿为底层百姓表演的热心.D. 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许多发达国家曾为此付出过社会伦理道德几乎崩溃的惨重代价.书斋 书斋.顾名思义.是读书的房间.同时也是藏书的地方.还是书写的地方.读书.藏书.书写是书斋的基本功能.后来.文物古玩的收藏和鉴赏常在这里进行.诗词歌赋和书法绘画乃至篆刻的切磋和研讨也常常在这里进行.书斋是以个人名义建立.以主人和密友为主体.进行文化艺术活动的中心.书斋姓“文 .所以别名称作“文房 .早在春秋时期.与朝廷兴建的学校――“官学 不同.诸子百家大兴私人讲学之风.诸子家中的讲学之处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这应该就是书斋的雏形.汉代儒家学者和诗赋作家.均有自己的书斋从事文化艺术活动.因此.可以说汉代是书斋兴起的时期.唐代是一个相对自由.开放.多元化的时期.文化艺术繁荣而发达.学术氛围也比较宽松.可以说盛唐是书斋成熟的时期.如杜甫在成都的“草堂 .就是典型的文人书斋.在中国传统宅院中.书斋往往是民居中唯有的精神场所.它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以形成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书斋有三大特点.一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做学问的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二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是书斋主人个性得以施展的空间.在这里.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进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三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典范.书斋宜明朗.清净.不可太宽敞.明净可以使人心情舒畅.神气清爽.太宽敞便会损伤目力.窗外四壁.藤萝满墙.中间摆上松柏盆景.或剑兰一二盆.石阶周围种上青翠的芸香草.书斋中宜设长桌一张.放古砚一方.置笔筒一个.墙壁上挂古琴一把,书斋右边设一书架.书架上陈列等书及字帖画卷.人独坐于书斋之中.或对日吟诵.或秉烛夜读.于书斋里享受一份清福.从学问中得到一份快乐.进入21世纪.人们对传统的兴趣在逐步衰减.有些人认为.作为传统文化标志的书斋也将被“读图时代 的电脑和网络所替代.然而.从文化发展的宏观趋势上看.在新的时代.书斋仍将成为现代社会持续存在的文化现象.随着社会发展带来的人们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必然促进精神文化生活品位的提高.这为书斋的普及提供了基础.今天.历史传统和科技时尚在现代书斋已和谐地统一在一起.书斋永远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17458[举报]

一、  1、D(A、剑 悬崖壁 qiào  B、吱  gē C、篮板 坂山走丸bǎn  )

2、D(A、两全其美 B、荒无人烟 C、枉口拔舌)

3、D(“流传”指传下来或传播开,留传指遗留下来传给后代。“查看”是检查、观察事物的情况的意思;“察看”是为了了解情况而细看的的意思。“营利”谋求利润;“盈利”获得利润。) 

4、C(A、“深入浅出”指内容,不能指形式。B、“临渊羡鱼”比喻虽有欲望,却无实际行动,仍不能如愿以偿;此处使用不妥。D、“排山倒海”指的是气势, 不是数量多。)

5、D(应该是“自勉诗是人生的写照”,而不是“人生是自勉诗的写照”。B、前后分句没有转折关系,删去“但”,此外,“带着孩子和摄像机”不能修饰“大学生和中小学生”,可将顿号改为逗号,再在“大学生”前加上“还有不少”;C、语序不当) 

二、  6.D(原文中交代“往往白天是课堂,晚上就成了读书的地方”。)

7.C(“永远存在”在原文找不到依据。)

8.A(B少了“常常”;C是有些人的观点,作者并不这么看;D“必然趋势”判断武断。)

三、  9.D(意:料想)

10.B(第①句是王义方赞赏员半千的话,不足以说明“胆识出众”。⑤是武则天知其名声。⑥是武则天对其赏赐) 

11.D(“他被引见告别时的言行引起武则天的重视”误,武则天说:“久闻卿名”)

四、

12.(1)您在百姓有难时不能救助他们,却让一个县尉做到了对百姓有恩惠,您难道不惭愧吗?

(2)根据我的见解,以为不是这样。军队出战靠道义,好像下及时雨救助百姓。得到了天时,这叫做“天阵”。  

13.(1)用了白描手法描绘了一幅牛羊归来、柴门深闭,寂静、清冷的山村日暮图景。(答出手法1分,点出景物1分,说明特点1分。)

   (2)杜甫在诗中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园、思乡恋亲之情,以及人至迟暮,济世渺茫的悲凉之感。(点出“思乡”2分,点出“迟暮”2分。意合即可。)

14. 略

五、15  a  担心       b  眷恋       c  失落       d  内疚

 

16.答:我送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与题目“目送”相合;与下文中的两个场景形成对比,为后面的情感抒发作铺垫:因为华安上小学一年级时还“不断地回头”,还非常留恋母亲,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和母亲渐渐有了深深的隔膜。

 

17.(1)答:不可以换,因为“没入”强调消失,而“闪入”强调消失的速度非常快,这个词突出了母亲渴望多见一眼儿子的那种眷恋难舍的心情。

(2)答:不可以换,因为“瞥”强调很快地很随意地看一眼,而“望”则强调有意识地看。作为送别儿子的母亲,特别希望儿子能回头看一看,哪怕是很随意地看一下,但儿子没有回头一次,这个词表现了儿子对母亲的淡漠,流露出母亲的失落感。

18.答:(1)第九段是对目送儿子的三个场景的总结,表达了因儿子日渐长大、与“我”的距离越来越远、两颗心无法沟通而产生的失落和伤感之情;

(2)第十六段则是对目送父亲的三个场景的总结,表达了因父亲日渐衰老、告别人世而生发的悲痛和伤感之情;

(3)两个段落遥相呼应,使文章内容前后勾联:以“我”为中心,一边系着儿子,一边系着父亲,维系着三代人的,是浓浓的亲情。

(4)用反复的手法,一唱三叹,使抒发的情感更为浓郁深沉。

六、19、(1)想用丝绸之路的驼铃带走我的哈达 想用长城的青砖连接埃菲尔铁塔 想用长江的波浪亲吻撒哈拉的流沙          (2) 东方有天成的风华

20、④②③①

21、圆周率世界纪录诞生

七、参考高考评分标准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