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100727[举报]
C.(选修模块3-5)(12分)
(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康普顿效应揭示光子除了具有能量之外还具有动量
B.玻尔建立了量子理论,成功解释了各种原子发光现象
C.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狭缝越窄,光子动量的不确定量越大
D.原子核放出β粒子后,转变成的新核所对应的元素是原来元素的同位索
E.放射性元素原子核的半衰期长短与原子所处的化学状态和外部条件有关
(2)如图所示为研究光电效应规律的实验电路,利用此装置也可以进行普朗克常量的测量。只要将图中电源反接,用已知频率ν1、ν2的两种色光分别照射光电管,调节滑动变阻器,……。已知电子电量为e,要能求得普朗克散量h,实验中需要测量的物理量是 ;计算普朗克常量的关系式h= (用上面的物理量表示)。
(3)如图甲所示,―根轻质弹簧的两端分别与质量为m1和m2的两个物块A,B相连接,并静止在光滑的水平面上。t=0时刻,A的速度方向水平向右,大小为3m/s,两个物块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如图乙所示。根据图象提供的信息求:①两物块的质量之比;
②在t2时刻A与B的动量之比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1)下列关于近代物理知识说法,你认为正确的是
A.汤姆生发现了电子,表明原子具有核式结构
B.太阳辐射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一束光照射到某种金属上不能发生光电效应,是因为该束光的波长太长
D.按照波尔理论,氢原子核外电子从半径较小的轨道跃迁到半径较大的轨道时,电子的动能减小,原子总能量增加
(2)一个氘核(
2 1 |
3 1 |
A.NA△mc2 B.2NA△mc2 C.
1 |
2 |
(3)用速度为v0、质量为m1的
4 2 |
14 7 |
17 8 |
①计算粒子B的速度vB.
②粒子A的速度符合什么条件时,粒子B的速度方向与He核的运动方向相反.
(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九级大地震.造成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事故.在泄露的污染物中含有131I和137Cs两种放射性元素.它们通过一系列:衰变产生对人体有危害的辐射.其中131I的衰变方程为53131I→54131Xe+-10e,其半衰期为8天.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核反应是α衰变
B.53131I原子核中含有78个中子
C.经过16天,75%的53131I原子核发生了衰变
D.虽然该反应出现质量亏损,但核反应前后的原子核总质量数不变
(2)一颗子弹水平地穿过两个前后并排在光滑水平面上的静止木块.本块的质量分别为m1和m2.设子弹穿过两木块的时间间隔分别为t1和t2.子弹在木块中受到的阻力为恒力f,求子弹穿过两木块后,两木块各以多大的速度运动?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氢原子的核外电子由较高能级跃迁到较低能级时,释放一定频率的光子,同时电子的动能增大,电势能减小
B.紫外线照射到金属锌板表面时能够发生光电效应,则当增大紫外线的照射强度时,从锌板表面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也随之增大
C.在光的单缝衍射实验中,狭缝变窄,光子动量的不确定量变小
D.α射线、β射线、γ射线本质上都是电磁波,且γ射线的波长最短
E.光的波动性是由于光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
F.物体辐射电磁波的强度按波长的分布只与黑体的温度有关
(2)如图1所示是用光照射某种金属时逸出的光电子的最大初动能随入射光频率的变化图线,(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坐标4.27,与纵轴交点坐标0.5).由图可知
A.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4.27×1014 Hz
B.该金属的截止频率为5.5×1014 Hz
C.该图线的斜率表示普朗克常量
D.该金属的逸出功为0.5eV
(3)质量分别为m1和m2的两个小球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分别以速度v1、v2同向运动并发生对心碰撞,碰后m2被右侧的墙原速弹回,又与m1相碰,碰后两球都静止.求:两球第一次碰后m1球的速度大小.
模块3-5试题
(I) 首先提示了原子具有复杂的结构, 首先揭示了原子核具有复杂的结构。
A.电子的发现 B.质子的发现
C.中子的发现 D.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
(II)介子由两个夸克构成,而夸克之间的相互作用相当复杂。研究介子可通过用高能电子与其发生弹性碰撞来进行。由于碰撞过程难于分析,为掌握其主要内涵,人们假设了一种简化了的“分粒子”模型。其主要内容为:电子只和介子的某部分(比如其中一个夸克)做弹性碰撞。碰撞后的夸克再经过介子内的相互作用把能量和动量传给整个介子。“分粒子”模型可用下面的简化模型来阐述:一个电子质量为m1,动能为E0,与介子的一个夸克(质量为m2)做弹性碰撞。介子里另一个夸克的质量为m3,夸克间以一根无质量的弹簧相连。碰撞前夸克处于静止状态,弹簧处于自然长度。试求:
(1)夸克m2与电子碰撞后所获得的动能
(2)介子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以弹簧弹性势能形式代表的介子的最大内能。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