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下列大洲中.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数量最多的是 A.亚洲 B.非洲 C.南美洲 D.欧洲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_id_1001481[举报]
印度控制人口,马来鼓励生育
近年来,印度每年新增人口超过1000万,2000年的人口数达到10.14亿。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印度来讲,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印度耕地面积约1亿公顷,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经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1991年降到0.19公顷,到2000年降到0.15公顷。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推行“绿色革命”,经过20年的努力,虽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但过多的人口给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就业等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
在印度把人口增长过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同时,马来西亚却把人口增长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与进口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所谓“派生增长”。
马来西亚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廉价劳动力的迅速增加有很大关系,这种劳动力的增加多半是外来移民的结果。因此,马来西亚政府一些人士认为与其增加外国移民不如提高本国人口数量。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工人和消费者,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大的市场容量,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1991年,马来政府提出了“2020年远景计划”,其中提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育。因而近年马来西亚人口增长迅速,1990年为1790万,1996年已达1900万,估计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影响下,百年内将猛增至7000万。
思考:亚洲两个地区性大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应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近年来,印度每年新增人口超过1000万,2000年的人口数达到10.14亿。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印度来讲,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印度耕地面积约1亿公顷,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经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1991年降到0.19公顷,到2000年降到0.15公顷。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推行“绿色革命”,经过20年的努力,虽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但过多的人口给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就业等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
在印度把人口增长过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同时,马来西亚却把人口增长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与进口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所谓“派生增长”。
马来西亚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廉价劳动力的迅速增加有很大关系,这种劳动力的增加多半是外来移民的结果。因此,马来西亚政府一些人士认为与其增加外国移民不如提高本国人口数量。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工人和消费者,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大的市场容量,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1991年,马来政府提出了“2020年远景计划”,其中提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育。因而近年马来西亚人口增长迅速,1990年为1790万,1996年已达1900万,估计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影响下,百年内将猛增至7000万。
思考:亚洲两个地区性大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应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与探究
印度控制人口,马来鼓励生育近年来,印度每年新增人口超过
1000万,2000年的人口数达到10.14亿。对于以农业立国的印度来讲,人口增长过快不仅给农业造成很大压力,而且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印度耕地面积约
1亿公顷,是亚洲耕地面积最大的国家,但其有限的土地资源和急剧增长的人口已经形成尖锐的矛盾。1951年印度人均占有可耕地0.48公顷,1991年降到0.19公顷,到2000年降到0.15公顷。印度从20世纪60年代起推行“绿色革命”,经过20年的努力,虽基本解决了粮食自给问题,但过多的人口给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就业等带来极大的压力。因此,印度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控制人口的增长。在印度把人口增长过快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因素的同时,马来西亚却把人口增长看作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马来西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主要得益于廉价劳动力与进口技术相结合的经济增长模式,即所谓
“派生增长”。马来西亚每年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与廉价劳动力的迅速增加有很大关系,这种劳动力的增加多半是外来移民的结果。因此,马来西亚政府一些人士认为与其增加外国移民不如提高本国人口数量。更多的人口意味着更多的工人和消费者,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以及更大的市场容量,从而刺激经济的发展。
1991年,马来政府提出了“2020年远景计划”,其中提倡采取税收优惠政策鼓励生育。因而近年马来西亚人口增长迅速,1990年为1790万,1996年已达1900万,估计在鼓励生育的政策影响下,百年内将猛增至7000万。思考:亚洲两个地区性大国对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却持截然不同的观点,应如何看待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呢?
读“世界大洲和地区人口数量及人口自然增长”图,回答
(1)下列有关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亚洲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
B.所有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增长
C.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而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D.欧洲、北美洲、大洋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前列的分别是 洲和 洲.
(3)亚洲人口众多 .
A.有利于资源开发 B.对资源环境压力大 C.有利于保护环境 D粮食单产量可以提高
(4)除中国和印度外,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还有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下列有关人口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亚洲人口数量大,人口增长快
B.所有大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在增长
C.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因而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大洲
D.欧洲、北美洲、大洋州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2)人口总数和人口自然增长率居世界前列的分别是
(3)亚洲人口众多
A.有利于资源开发 B.对资源环境压力大 C.有利于保护环境 D粮食单产量可以提高
(4)除中国和印度外,亚洲人口超过一亿的国家还有
分析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00年,在世界人口60.55亿中,亚洲人口就达到了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其中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6个国家人口超过了1亿。1995年~2000年,亚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居世界第三位,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数(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农村人口出现了大量向城市迁移的现象。
材料二:2000年,欧洲人口有7.27亿人,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欧洲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很大,达70%以上。近年来,大城市人口已开始向小城镇和乡村扩散。欧洲还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
材料一:2000年,在世界人口60.55亿中,亚洲人口就达到了36.72亿,约占世界总人口的60%,其中有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日本6个国家人口超过了1亿。1995年~2000年,亚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居世界第三位,超过了世界的平均数(世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3%)。近年来,许多国家的农村人口出现了大量向城市迁移的现象。
材料二:2000年,欧洲人口有7.27亿人,居世界第三位,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大的一个洲。欧洲城市人口的比重也很大,达70%以上。近年来,大城市人口已开始向小城镇和乡村扩散。欧洲还是世界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最低的大洲。一些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有的甚至出现负增长。
(1)近年来,大量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主要发生在哪些国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城市人口过多会带来哪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口增长过慢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人口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