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6271[举报]
【提出问题】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效果会怎样?
【设计与实验】 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http://thumb.zyjl.cn/pic1/upload/papers/c05/20120204/2012020409423251121283.gif)
(2)实验开始叫,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3)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1)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②_______,可用______③_____来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
(2)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3)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_________④________。
【拓展与迁移】(1)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______⑤______性;
(2)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⑥_________。
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内放了少量水来吸收SO2,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仍残留一定量的SO2。围绕如何处理这些SO2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
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效果会怎样?
【设计与实验】
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1)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要先检查装置的 ① ;
(2)实验开始叫,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3)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
(1)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 ,
可用 ③ 来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
(2)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3)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 ④ 。
【拓展与迁移】
(1)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 ⑤ 性;
(2)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⑥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集气瓶内放了少量水来吸收SO2,实验结束后,集气瓶内仍残留一定量的SO2。围绕如何处理这些SO2的问题,同学们进行了相关探究。
【提出问题】SO2是形成酸雨的主要物质。由此想到,选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SO2,效果会怎样?
【设计与实验】用两套完全相同的装置做对比实验(SO2不溶于植物油也不与其反应),如下图所示:
(1)为确保实验的准确性,要先检查装置的________。
(2)实验开始时,先用弹簧夹夹紧乳胶管,再将注射器内等体积的水和NaOH溶液分别注入充满SO2的集气瓶。
(3)充分吸收SO2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实验后进入两个集气瓶内植物油的体积。
【结论与解释】
(1)甲实验中,SO2溶于水且与水反应生成H2SO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用__________来测定该溶液的酸碱度。
(2)乙实验中,SO2与NaOH发生反应最终生成NaHSO3。
(3)分析实验现象得知,用碱性溶液比用水吸收SO2的效果________。
【拓展与迁移】
(1)工业上常用氨水吸收SO2,得到的(NH4)2SO3可用作化肥,但在实验室里吸收SO2,一般选用NaOH溶液而不选用氨水,主要是考虑氨水的______性。
(2)在必须用煤作燃料的情况下,要减少SO2的排放,请你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 ||
| ||
某实验小组在实验室用15.8g纯净的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完全反应后收集到1.8g氧气.
(1)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是
| ||
| ||
(2)通过(1)的方程式计算15.8g高锰酸钾理论上可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3)实验小组发现实际收集到的氧气质量与理论计算值不符.实验小组想知道造成误差的原因,设计了如下探究实验:
[提出问题]在实验室条件下为什么实际收集到的氧气质量与理论计算值不符?
[查阅资料]二氧化锰与锰酸钾不反应,且互不为发生分解反应的催化剂.
[猜 想]
猜想1:二氧化锰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猜想2:锰酸钾也可以受热分解产生氧气;
猜想3:二氧化锰和锰酸钾受热都可以放出氧气;
猜想4:
[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 实验现象 | 实验结论 |
①取少量二氧化锰于试管中,充分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 猜想4成立 |
② 取少量的锰酸钾于试管中,充分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取少量的锰酸钾于试管中,充分加热,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试管中 |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带火星的木条没有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