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 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 A B C D 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 ②框内NaCl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 Na+ Cl- 答案: ① 氯化钠溶液 ②15.3% (3) 钠离子与水分子中氧原子相互吸引.氯离子与水分子中氢原子相互吸引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4829[举报]
(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B、C、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下图,试回答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l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B、C、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下图,试回答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2009年3月22日是“世界水日”.水与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密切相关.请回答以下问题:
(1)①生理盐水中的溶剂是 .
②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B、C、D、
③用50g 98%的浓H2SO4配制成20%的稀H2SO4,需加水的质量为 .
(2)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填序号).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根据图填空:
①图2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比较图l和图2两个实验中水的变化,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其不同点: ;
(4)雨水资源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国外许多建筑都建立了雨水利用系统,大大提高了雨水利用率.雨水受到SO2污染时,将发生
SO2与水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空气中的SO2主要来源于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①生理盐水中的溶剂是
②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A、B、C、D、
③用50g 98%的浓H2SO4配制成20%的稀H2SO4,需加水的质量为
(2)保护水环境、珍爱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水资源的是
A.大量使用化肥农药
B.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C.使用含磷洗衣粉
D.生活污水直接排放
(3)根据图填空:
①图2实验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比较图l和图2两个实验中水的变化,用分子原子的观点分析其不同点:
(4)雨水资源化是一种发展趋势,国外许多建筑都建立了雨水利用系统,大大提高了雨水利用率.雨水受到SO2污染时,将发生
SO2与水的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7、水是生命之源,人类的日常生活与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
(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2)小刚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3)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4)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和净化后的雨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5)“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再次使用的非饮用水.根据你了解的水的净化方法,写出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B
(选填字母序号).(2)小刚利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水的组成.通电一段时间后,试管1中所收集的气体为
H2
,试管1和试管2中所收集的气体体积比约为:2:1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H2↑+O2↑
.该实验说明水是由
氢元素和氧元素
组成的.(3)小刚为了净化收集到的雨水,自制了一个如图2所示的简易净水器,其中小卵石、石英沙和膨松棉的作用是
过滤(或除去水中的固体杂质)
.为了测定净化后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小刚应该使用
肥皂水
.(填试剂名称)来检验.沉淀、过滤、蒸馏等方法都可以净化水,其中能降低水的硬度的是
蒸馏
.(4)矿泉水、蒸馏水、自来水和净化后的雨水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水”,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蒸馏水
.(5)“中水”是指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规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再次使用的非饮用水.根据你了解的水的净化方法,写出将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成“中水”的过程中,常采用的两种方法:
过滤
、吸附
.利用“中水”的实际意义是
节约水的资源
.
(1)下列微粒模型示意图可能代表水分子的是 (选填字母序号).
A、B、C、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
②框内NaCl质量分数为 .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 .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A、B、C、D、
(2)利用(1)的结论,通过观察左下图,试回答下列问题.
①框内代表的物质是
②框内NaCl质量分数为
③请描述框内离子与分子结合时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