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观察实验现象并得出结论.向教师报告.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32803[举报]
在基础实验课上,教师将某班组同学分为A、B两大组,进行了CO2的制备(利用图1装置)、收集方法及有关CO2的性质实验的研究.
I.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
II.实验记录:收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III.实验分析:
(1)完成表格中的空白之处.
(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
(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的原因:
Ⅳ.实验延伸:
老师将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第二瓶气体倒放入NaOH溶液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反应原理是CO2+2NaOH=Na2CO3+H2O),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内液面均上升,上升高度: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的原因是:
V.实验结论:CO2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I.实验原理、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 | 实验原理、操作及现象 |
(1)连接仪器 | |
(2)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 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均可) 旋紧橡皮塞,用止水夹夹住导气管口,向长颈漏斗中注入水,若长颈漏斗内液面高于锥形瓶内液面,且保持一段时间,则该装置气密性良好(合理均可) |
(3)加药品:先向250mL锥形瓶中加入颗粒大小差不多的石灰石10块,旋紧橡胶塞后再从长颈漏斗中加盐酸(1:2)25mL |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H2O+CO2↑+CaCl2 CaCO3+2HCl═H2O+CO2↑+CaCl2 |
(4)收集:A组用排水法,B组用向上排空气法,各收集两瓶(250mL)CO2,并记录收集满第一瓶的时间(从倒盐酸时开始计时).正放桌面上备用. | A组观察到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 集气瓶内液面下降至瓶口,且有气泡从瓶口冒出 现象时,表明气体已经收集满.B组的验满方法及现象是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 将燃着的木条放于瓶口,木条熄灭 记录集满第一瓶气体所需要的时间. |
(5)将收集到的两瓶气体分别慢慢倒入放有燃着的蜡烛的烧杯中,如图所示,观察现象. |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下面的蜡烛先熄灭,上面的蜡烛后熄灭 |
分工 | A大组(排水法) | B大组(向上排空气法) |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第一组 | 第二组 | 第三组 | 第四组 | |
集满气体时间 | 35″ | 43″ | 39″ | 44″3 | 1′15″ | 1′4″ | 1′12″ | 59″ |
(1)完成表格中的空白之处.
(2)分析实验记录的时间后发现:集满一瓶气体所用时间排水法比向上排空气法
短
短
(填“长”或“短”).(3)A大组同学在进行第5步性质实验时,发现第一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蜡烛均未熄灭,而第二瓶气体倾倒入烧杯中,燃着的蜡烛均熄灭了,可能的原因:
A组第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A组第一瓶收集到的气体主要是从锥形瓶中排出的空气
.Ⅳ.实验延伸:
老师将不同收集方法得到的第二瓶气体倒放入NaOH溶液中(NaOH溶液可以吸收CO2,反应原理是CO2+2NaOH=Na2CO3+H2O),如图2所示,一段时间后发现:集气瓶内液面均上升,上升高度:排水法明显高于向上排空气法可能的原因是: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V.实验结论:CO2能用排水法收集理由是:
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排水法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所用时间短,现象明显或操作方便;排水法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浓度或纯度较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