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3. 把自行车放在树下面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2621822[举报]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小题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小题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扶桑花里的《诗经》
①沉睡的神态,是一片眼影,涂在春天里的睡眠上,沉默的扶桑树,仿佛等待着谁吹响天空的号角,让草尖上的晨雾,退出一条道路来。在滇西北,那一条峡谷井一样深,我与它厮守着,阅读着那本厚厚的《诗经》,心里却怀想着一个遥远的城市。滇西北的峡谷,在群山里像一座古老的寺院,在红尘之外,在内心深处。我不知道,是谁在这间破败的屋旁,植下了一棵扶桑树,经年之后,它长长的枝条已经抵达了被雨水浸黑的屋檐。扶桑花在深夜里开放着,潜伏着。等我推开门,清晨的坡地上,淡黄色的阳光已经把峡谷里的岩石和草丛蒸出一片雾气来,给它们镀上一层湿意。
②怀想着一座城市,我的梦便与这条深深的峡谷无关。
③火车开进了站台,那么多的人,手里提着行李箱,在挥别与叮嘱中挤来挤去。脚下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站在路边,对着自己的内心,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走?还是留?只身一人,在城市里,闻着房间里的霉味,我终于对自己说:该回去了。
④回到峡谷,我就走不出去了,没有谁会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那座城市里去,把我丢失在那里的脚印和心找回来。是的,在这幽深的峡谷里,手里拿着古老的《诗经》,我又想到了那座遥远的城市。虽然那座城市里也有紫红色的玉兰花,初春时节,都会在枝头上焰火一样绽放。但是,一去不返的人是我,而不是谁离开了峡谷,去了那座城市,让我日夜思念。
⑤靠着扶桑树粗大的树干,我把《诗经》放在脚下的一只小木凳上,听着江水在远处的山腰后面哗哗地流淌着,那水声,仿佛是一条连绵不绝的褐色绸缎,在风里无休止地展开,在炽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群山顶上飘过一朵灰色的浮云,峡谷里顿时暗了下来,就像一只巨大的河蚌,收拢了它的壳。是啊,我离开那座城市的时候,是因为一扇门对我关上了。只有这个峡谷,就像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从来都用那群山之间的怀抱,接纳一个归来者。回到峡谷里的时候,只剩下一个人和一本《诗经》。只有峡谷,才会对我有如此的夸赞。
⑥云朵从头顶上掠过去了。我从树影里走出来,站在阳光里,面对着峡谷对面倾斜的山脊,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正午,阳光照着整个峡谷里的岩石、草丛、藤蔓、水渠、磨坊、栈道,所有的植物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白天的阳光把充足的温暖送到每一片叶子上,只等着暮色降临的时候,凝结的露珠又会让那些土壤潮湿,让水分沿着在地下密布的根须流淌。这样的峡谷,每一年都有花朵绽放,瓜果飘香,当我转过身来,向着身边的扶桑树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却看见枝头的几朵扶桑花早已完全绽开了,它们宽阔的花瓣火焰一样缀满了纤细的枝头,那灼目的颜色,仿佛是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我对自己说:重新开始吧。当我翻开我的《诗经》,最开始的一个篇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一首爱情诗,但它说出了绵长而执著的爱。《诗经》翻开了,这是第一个篇章,后面还有三百零五篇。我的小屋也只是峡谷眉心上的一颗暗红色的痣,谁又能够清楚地知道,这峡谷究竟又有多宽广呢?
(选自《厦门义学》有删改)
【小题1】全文描写了峡谷多个时段的景物,请指出是那几个时段?(3分)
第①段: 第⑤段 第⑥段
【小题2】在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用“ ”表现春天黎明的特点,用“
”表现峡谷的特点,体现了峡谷空灵的特点。(2分)
【小题3】文章的第①段为全文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峡谷怎样的感情?(2分)
感情基调:
对峡谷的感情:
【小题4】作者对“峡谷”和“城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5】作者写城市的玉兰花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6】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提到《诗经》?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①沉睡的神态,是一片眼影,涂在春天里的睡眠上,沉默的扶桑树,仿佛等待着谁吹响天空的号角,让草尖上的晨雾,退出一条道路来。在滇西北,那一条峡谷井一样深,我与它厮守着,阅读着那本厚厚的《诗经》,心里却怀想着一个遥远的城市。滇西北的峡谷,在群山里像一座古老的寺院,在红尘之外,在内心深处。我不知道,是谁在这间破败的屋旁,植下了一棵扶桑树,经年之后,它长长的枝条已经抵达了被雨水浸黑的屋檐。扶桑花在深夜里开放着,潜伏着。等我推开门,清晨的坡地上,淡黄色的阳光已经把峡谷里的岩石和草丛蒸出一片雾气来,给它们镀上一层湿意。
②怀想着一座城市,我的梦便与这条深深的峡谷无关。
③火车开进了站台,那么多的人,手里提着行李箱,在挥别与叮嘱中挤来挤去。脚下的道路不是单行道,我站在路边,对着自己的内心,一遍又一遍地拷问:走?还是留?只身一人,在城市里,闻着房间里的霉味,我终于对自己说:该回去了。
④回到峡谷,我就走不出去了,没有谁会再给我一个机会,让我回到那座城市里去,把我丢失在那里的脚印和心找回来。是的,在这幽深的峡谷里,手里拿着古老的《诗经》,我又想到了那座遥远的城市。虽然那座城市里也有紫红色的玉兰花,初春时节,都会在枝头上焰火一样绽放。但是,一去不返的人是我,而不是谁离开了峡谷,去了那座城市,让我日夜思念。
⑤靠着扶桑树粗大的树干,我把《诗经》放在脚下的一只小木凳上,听着江水在远处的山腰后面哗哗地流淌着,那水声,仿佛是一条连绵不绝的褐色绸缎,在风里无休止地展开,在炽烈的阳光下闪闪发光。群山顶上飘过一朵灰色的浮云,峡谷里顿时暗了下来,就像一只巨大的河蚌,收拢了它的壳。是啊,我离开那座城市的时候,是因为一扇门对我关上了。只有这个峡谷,就像一个疼爱孩子的母亲,从来都用那群山之间的怀抱,接纳一个归来者。回到峡谷里的时候,只剩下一个人和一本《诗经》。只有峡谷,才会对我有如此的夸赞。
⑥云朵从头顶上掠过去了。我从树影里走出来,站在阳光里,面对着峡谷对面倾斜的山脊,深深地呼了一口气。正午,阳光照着整个峡谷里的岩石、草丛、藤蔓、水渠、磨坊、栈道,所有的植物都在疯狂地生长着,白天的阳光把充足的温暖送到每一片叶子上,只等着暮色降临的时候,凝结的露珠又会让那些土壤潮湿,让水分沿着在地下密布的根须流淌。这样的峡谷,每一年都有花朵绽放,瓜果飘香,当我转过身来,向着身边的扶桑树做出一个拥抱的姿势,却看见枝头的几朵扶桑花早已完全绽开了,它们宽阔的花瓣火焰一样缀满了纤细的枝头,那灼目的颜色,仿佛是一首规模宏大的交响乐。我对自己说:重新开始吧。当我翻开我的《诗经》,最开始的一个篇章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不是一首爱情诗,但它说出了绵长而执著的爱。《诗经》翻开了,这是第一个篇章,后面还有三百零五篇。我的小屋也只是峡谷眉心上的一颗暗红色的痣,谁又能够清楚地知道,这峡谷究竟又有多宽广呢?
(选自《厦门义学》有删改)
【小题1】全文描写了峡谷多个时段的景物,请指出是那几个时段?(3分)
第①段: 第⑤段 第⑥段
【小题2】在文章第①段中,作者用“ ”表现春天黎明的特点,用“
”表现峡谷的特点,体现了峡谷空灵的特点。(2分)
【小题3】文章的第①段为全文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表现了作者对峡谷怎样的感情?(2分)
感情基调:
对峡谷的感情:
【小题4】作者对“峡谷”和“城市”的描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3分)
【小题5】作者写城市的玉兰花有什么作用?(2分)
【小题6】作者在最后一段为什么提到《诗经》?蕴含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