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许多野生动物没有生活的地方.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2378320[举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25分)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E.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我”的根在乡村;城市是宁静美好乡村的对立面,让人厌恶,文章处处都有“我”对城市和城市文明的批判。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目的?(6分)
【小题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小题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乡村铁质
刘向民
①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
②虽然走进了城市,不可能与土地日日肌肤相亲,但我始终以农民的眼光审视乡村。乡村是城市的依托,没有乡村也就没有城市的存在,乡村是城市的母体,城市是乡村的延伸和延续。乡村是狗吠鸡鸣牛哞,是薄薄的晨雾和袅袅的炊烟,一条静静地流淌的小河,茂密的小草尖上晶莹的露珠闪耀着太阳的光彩。乡村的早晨是清新和鲜明的。
③走进田野,就走进了自我。一株株茂盛的高粱、谷子或者玉米,就是我们的兄长。闪着光芒的锄探进植物的根部,根系蔓延,锄的铁质意念就通过异常发达的根系蔓延了整个土地,广阔的原野处处闪耀着铁质的浑厚和沉重,所以我们收获的每一粒粮食、每一季粮食都包含着铁质。铁质沿着血管流动,扎根于我们的每一处神经,我们的脊梁才如此坚挺。
④粮食的存在,使乡村有了存在的充分理由。一茬一茬的庄稼,一茬一茬的人生,在乡村的蓝天下格外亮丽。已经死去多年的大树仍然直直地挺立,黑枯的树干直指青天,乡村中许多的构思和想象缘自树干的启迪。镰刀闪着铁质的锋利,农民的梦想始终与庄稼有关,一头牛与一架犁在土地深处探寻,浑黄或者黝黑的土壤蕴涵着无穷的力量,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土地时刻迸发着铁质的响声。
⑤土地养育了庄稼,也养育了整个乡村。乡人们的性格和作为,任何时候都充满着铁质,欢喜时会无所顾忌地畅心大笑,发怒时会打上一架,或者跑到村街上不明不白地骂上一场,悲哀时会痛痛快快淋漓尽致地大哭一场,然后又执著地走进田野,走进劳作,一切都毫无遮遮掩掩。嫉恶如仇,旗帜鲜明,高昂的气概和高亢的声音比得过任何烦琐深奥的说教。他们不怕风,不怕雨,不怕雷鸣;他们饮风露餐,吃得下千般苦,受得住万般罪,他们常说“没有吃不了的苦,没有受不了的罪”。年景的丰歉和日子的辛苦都是岁月的点缀,他们从不怨天尤人,总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沿着太阳的方向走进田野,走进庄稼地里,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哪怕只是一声劳动的号子,也如雷鸣一般响亮;哪怕只是向前迈出一步,也如山一般稳重;哪怕只是一个耕或者种的手势,也都是乡村的经典动作。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
⑥乡村是农民的部落。城里人已经厌烦的事情,乡村还在喜欢或者也早已厌烦,喜欢的是一种没有丢失的乡村质朴,厌烦的是曾经生活在乡村里的城里人的矫作。城里人始终也在吃着乡村的粮食,但缺少了乡村的铁质。铁质似乎已被城里人丢失殆尽。我们是否要寻找乡村的铁质,使乡村铁质在城市里闪烁,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
⑦乡村是我们生存的依托,也是城市生活的依据,没有了乡村就没有城市。是否有人为城市一天天侵占乡村沾沾自喜呢?如果缺少了乡村,缺少了乡村铁质,我们将会更加颓废,城市也将因此而变的莫名其妙地失去方向。因此,不论生活在乡村还是城市里的人们,都不能忘记永远的乡村铁质,它是我们永远的支撑,我们永远的方向。
【小题1】下列对散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文章开篇作者说:“乡村是我永远的家园。在我全部的生活中,乡村是最重要的。”这一行文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直接抒发了作者对乡村的热爱之情。 |
B.在第三段作者运用比喻的手法把高粱、谷子、玉米等农作物比作了自己的兄弟,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它们正在健康成长的模样。 |
C.第五段作者运用排比修辞,使文章的行文充满气势,生动地写出了在充满铁质的乡村中生活的农人们旺盛的生命力和他们坚强、直率、质朴的性格。 |
D.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墨,描绘了乡村生活的图景以及在乡村中生活着的人们,凸显了乡村“处处铁质,铁质处处”的风貌。 |
【小题2】结合全文谈谈乡村具有怎样的意义?作者在行文中着重描写了乡村的土地,有怎样的目的?(6分)
【小题3】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的理解。(6分)
①只要播下种子,幻想就无可阻挡地蓬勃起来了。(3分)
②走进乡村深处的每一个细节,使乡村的每一刻都充充实实和铿锵有声。(3分)
【小题4】文章的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文章中的“铁质”具有其特殊的象征意义,根据你对文章的品读,谈谈对“铁质”象征意义的理解。(8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小题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城市里的树
王亚田
树是城市的客人,树要在客人家里度过一生。
树的故乡在山林和旷野,那里有鸟语花香,有潺潺溪水,有它们相濡以沫的兄弟姐妹。如果它们的数量足够多,就构成了森林。自从有了城市,树的家族中一部分成员就背井离乡,来到城市的大街小巷。树一到城市,面临的是另一种森林——由高楼大厦构成的丛林。这里没有鸟语花香,只有车水马龙;没有潺潺溪水,只有钢筋水泥。从此,树看不见了土地。
人把自己弄得彻底与大地隔绝,而树永远需要脚踏实地。但是在城市水泥、柏油、砖块把土地覆盖.像古代犯人脖子上的枷板,把树干和树根隔开。水、泥,这是多么柔软的两个字眼,但组合成一个词时,就成为最坚硬的一种东西。城市的路面是不吸水的,每到下大点的雨,雨水便会沿路面滚滚而下,流进下水道,而不是树根,我就想树渴了怎么办?它会不会渴死呢,因为有了坚固的路面。城市的树也就不会“落叶归根”,树把叶子生出来,但叶子却找不到根,它们随风而飘,就像丢失的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人们不会给一棵树起一个名字,树总是以类的名义而存在,比如梧桐、白杨、松柏,其实每棵树也像每个人一样是不同的。城市的树不能像山林里的树那样自由生长,经常会被修剪,砍去旁逸斜出的枝条.这种修剪不是为了让树成材,而是嫌那些多余的枝条碍事。但修剪是人的事,而长成什么样子是树的事,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绝大多数人都在按照别人的意志生活。
城市的树身上,经常贴满了办证电话、招聘启事、治病广告。每天上班路上,就可以看到一排梧桐树,每棵树上都密密麻麻地写上了各种电话号码,有的树干上电话能达到一二十个。树不但承受着污染,有时还得承受疼痛。经常会看到有的树上都钉进了钉子,上面挂着拖把,应该是路旁的几家小店干的。他们把自家店面拖得干干净净,却把拖把挂在了树上。
在我上班路上有一家花店就是如此干的,看着那些美丽的鲜花,突然觉得美和丑,距离竟是如此的近。
城市的道路不断在拓宽,而每次拓宽道路对树来说都可能是一次灾难,因为道路拓宽后原来在路边的树就处于了路蹭,这些树要么被砍伐,要么被重新移到新道路的边上,反正树永远只能靠边站。但是人挪活,树挪死。树被移动后,等于经历了一场浩劫,它枝头上原先的枝条要被全部砍掉,这就像一个得了重病的人做化疗、放疗后会失去一头的秀发。记得电视上介绍过山西的一个小城,一条主干道的中央长着一棵粗壮的古树,人流车流都绕着这棵树走。这是我见过的(而且是在电视上)唯一一棵长在路中间的树。我在想,这座城市当年修这条路时,可能有关部门对这棵树的去留进行过激烈的争论,最终他们决定留下这棵树,因为这棵树的年龄比这座城市里所有的人、建筑都要老。一瞬间我竟然有一种感动,觉得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树在城市,一生过得伤痕累累。有一次在一个省会城市,我看见一棵合抱粗的梧桐树,被一辆满载货物的卡车拦腰撞断。从卡车头部凹进去的深度,能想象到当时的速度和冲击力。生活中,我常常发现一些善良、正直的人受到伤害,很长时间我想不通这是为什么。看见这棵被撞断的树后,我想通了,善良而正直的人与善良而正直的树有同样的遭遇,因为善良,他们都手无寸铁,虽然他们不会伤害别人,但别人却有可能欺负他们,而且由于善良者不善反击,那些欺负他们的人更可能有恃无恐,恶人反倒无人敢惹。因为正直,他们都不会弯曲和躲闪。伤害来临,会受伤更重。
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城市里的树就像进城的农民工,无依无靠。它们受尽委屈,却毫无怨言,受尽伤害,却充满宽容。树最终会原谅这一切,它必须在城里活下去。与世无争的树,笑看忙碌的人类,不知它们能看懂不?走在大街上,我看到所有的东西几乎都与钱有关,商店、饭店、银行、汽车、人流、叫卖声,只有树与利益无关。树只与阳光和土地发生联系。也许正因为树不产生效益,所以它们很多时候生活在人们的视线之外,人们漠视树,与漠视空气一样严重。其实树在城市完全是为人民服务的。树给人的很多,人给树的很少.但是似乎并没有多少人真正对树心存感激。如果城市没有树,只有柏油马路、钢筋水泥、高楼大厦,那么城市将会是多么地坚硬和干枯。正是树摇曳的身姿、葱笼的绿意.给了我们温柔、诗意、生动和美。
树一辈子站在一个地方,一动不动,不言不语,一世沉默。你如果与一棵树交上朋友,它会永远站在那里等你。
【小题1】为什么说“树是城里的客人”,文章在一开始就点明“树是城市的客人”有什么作用?(6分)
【小题2】结合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的含义(4分)
①现在的树与一千年前的树没有什么区别,但现在的人与一千年前的人已大不一样。
②这个城市的人真伟大。
【小题3】作者说“我每天都会看见树,看见树的时候常常眼睛发潮,总是充满伤感”,原因是什么?(6分)
【小题4】有人说,本文表面上是写城里的树,实质上却是写进城务工的农民。对此,你的看法如何?请阐述理由。(6分)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