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460 大于 不变

网址:http://m.1010jiajiao.com/timu3_id_1465345[举报]

(2012?藤县一模)在测量小灯的电阻实验中.杨平同学使用额定电流均小于0.6A,额定电压是2.5V的灯L1和额定电压是3.8V的灯L2,实验时分别先后将L1和L2接在电源电压恒为6V的电路,按照如图甲所示的电路进行探究.
(1)请你用笔画线代替导线,根据电路图,将图乙所示实物图连接完整.
(2)若杨平连接好电路后闭合开关,灯L1几乎不发光,移动滑片P也不能改变灯的亮度.原因是他把滑动变阻器的
AB
AB
(选填“AB”或“CD”)接线柱接入了电路.
(3)杨平排除故障后,按图乙所示的电路继续进行实验:
①闭合开关,调节滑动变阻的滑片P,使L1在额定电压下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读数是
0.46
0.46
A.
②调节变阻器的滑片P,使灯L1在不同电压状态下发光,记录L1的电压和电流数据,画出伏-安特性图象如图丁所示.当L1的电压为3V时,它的电流是
0.5
0.5
A.
(4)杨平注意到灯L1的亮度变化,结合伏-安特性图象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小灯泡越亮,它的实际功率越

(5)用L2替换L1重复上面的实验时,需要改变
电压
电压
表的量程,发现灯L2的亮度变化规律与灯L1相似.
(6)杨平在实验结束后与同学们讨论:
①有同学认为:“根据实验数据画出伏-安特性图象是一条曲线,说明了小灯的电阻受到
温度
温度
的影响”.
②有同学认为:“把灯L1换成定值电阻,该实验可以用来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你认为这种说法
正确
正确
 (选填“正确”或“错误”).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焦耳

  焦耳(James Prescort Joule,1818~1889)英国杰出的物理学家。1818年12月24日生于曼彻斯特附近的索尔福德。父亲是个富有的啤酒厂厂主。焦耳从小就跟父亲参加酿酒劳动,学习酿酒技术,没上过正规学校。16岁时和兄弟一起在著名化学家道尔顿门下学习,然而由于老师有病,学习时间并不长,但是道尔顿对他的影响极大,使他对科学研究产生了强烈的兴趣。1838年他拿出一间住房开始了自己的实验研究。他经常利用酿酒后的业余时间,亲手设计制作实验仪器,进行实验。焦耳一生都在从事实验研究工作,在电磁学、热学、气体分子动理论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靠自学成为物理学家的。

  焦耳是从磁效应和电动机效率的测定开始实验研究的。他曾以为电磁铁将会成为机械功的无穷无尽的源泉,很快他发现蒸汽机的效率要比刚发明不久的电动机效率高得多。正是这些实验探索导致了他对热功转换的定量研究。

  从1840年起,焦耳开始研究电流的热效应,写成了《论伏打电所生的热》、《电解时在金属导体和电池组中放出的热》等论文,指出:导体中一定时间内所生成的热量与导体的电流的二次方和电阻之积成正比。此后不久的1842年,俄国著名物理学家楞次也独立地发现了同样的规律,所以被称为焦耳-楞次定律。这一发现为揭示电能、化学能、热能的等价性打下了基础,敲开了通向能量守恒定律的大门。焦耳也注意探讨各种生热的自然“力”之间存在的定量关系。他做了许多实验。例如,他把带铁芯的线圈放入封闭的水容器中,将线圈与灵敏电流计相连,线圈可在强电磁铁的磁场间旋转。电磁铁由蓄电池供电。实验时电磁铁交替通断电流各15分钟,线圈转速达每分钟600次。这样,就可将摩擦生热与电流生热两种情况进行比较,焦耳由此证明热量与电流二次方成正比,他还用手摇、砝码下落等共13种方法进行实验,最后得出:“使1磅水升高1°F的热量,等于且可能转化为把838磅重物举高1英尺的机械力(功)”(合460千克重米每千卡)。总结这些结果,他写出《论磁电的热效应及热的机械值》论文,并在1843年8月21日英国科学协会数理组会议上宣读。他强调了自然界的能是等量转换、不会消灭的,哪里消耗了机械能或电磁能,总在某些地方能得到相当的热。这对于热的动力说是极好的证明与支持。因此引起轰动和热烈的争议。

  为了进一步说服那些受热质说影响的科学家,他表示:“我打算利用更有效和更精确的装置重做这些实验。”以后他改变测量方法,例如,将压缩一定量空气所需的功与压缩产生的热量作比较确定热功当量;利用水通过细管运动放出的热量来确定热功当量;其中特别著名的也是今天仍可认为是最准确的桨叶轮实验。通过下降重物带动量热器中的叶片旋转,叶片与水的摩擦所生的热量由水的温升可准确测出。他还用其他液体(如鲸油、水银)代替水。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得出的热功当量都是423.9千克重·米每千卡或趋近于423.85千克重·米每千卡。

  在1840~1879年焦耳用了近40年的时间,不懈地钻研和测定了热功当量。他先后用不同的方法做了400多次实验,得出结论:热功当量是一个普适常量,与做功方式无关。他自己1878年与1849年的测验结果相同。后来公认值是427千克重·米每千卡。这说明了焦耳不愧为真正的实验大师。他的这一实验常数,为能量守恒与转换定律提供了无可置疑的证据。

  1847年,当29岁的焦耳在牛津召开的英国科学协会会议上再次报告他的成果时,本来想听完后起来反驳的开尔文勋爵竟然也被焦耳完全说服了,后来两人合作得很好,共同进行了多孔塞实验(1852),发现气体经多孔塞膨胀后温度下降,称为焦耳-汤姆孙效应,这个效应在低温技术和气体液化方面有广泛的应用。焦耳的这些实验结果,在1850年总结在他出版的《论热功当量》的重要著作中。他的实验,经多人从不同角度不同方法重复得出的结论是相同的。1850年焦耳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此后他仍不断改进自己的实验。恩格斯把“由热的机械当量的发现(迈尔、焦耳和柯尔丁)所导致的能量转化的证明”列为19世纪下半叶自然科学三大发现的第一项。

选自:《物理教师手册》

打印本文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某物理小组的同学在学习了固体压强和液体压强的初步知识后,提出推测:既然固体对支持面有压强,那么液体对容器底面或者一部分液体对另一部分液体也会有压强,应该也可用公式p=计算液体的压强.于是他们对液体内部的压强的计算方法进行了探究.如图(a)、(b)、(c)他们用形状不同的玻璃管(一端开口,一端用橡皮膜封口,橡皮膜面积均为25×10-42)、密度为0.8×103千克/米3酒精、盛水容器等器材进行实验.他们每次都先将玻璃管插入水中,然后在管内装入酒精使橡皮膜变平,再测出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1h1、橡皮膜受到水对它的压强以及管内酒精高度h2和管内酒精的重力G.实验数据记录在表格中. 
表一
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
10.040.053920.98
20.080.107841.96
30.120.1511762.94
表二
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
40.040.053921.1
50.080.107842.4
60.120.1511763.6
表三
实验序号橡皮膜在水中的深度h1(米)管内液体高度h2(米)橡皮膜受到的压强P(帕)管内液体重力G(牛)
70.040.053920.8
80.080.107841.8
90.120.1511762.5
(1)分析表一中的实验序号1或2或3(表二中的4或5或6)(表三中的7或8或9)的实验数据及相关条件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分析比较实验序号    可得出初步结论:   
(3)小华同学分析比较表一的最后两列数据得出: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与容器内液体的重力有关.而小明同学通过分析比较    ,判断小华的结论是    (选填“正确”或“错误”).
(4)小华和小明同学再次仔细分析实验数据,有了新的发现:杯形容器与柱形容器相比,在相同条件下,要使液体的压强相同,b图容器中的液体的重力要大些,而C图容器中的液体的重力要小些.通过比较和计算,他们得出了初步结论:液体对容器底面的压强大小等于    与容器底面积的比值.
查看习题详情和答案>>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