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热点:猪流感等公共卫生事件

 

 

一.热点背景

截至4月27日,墨西哥国内发现的猪流感疑似病例,已经猛增到了4000多例,目前已有81人死亡。疑似病例的猛增,让首都墨西哥城内,处处可见这样的场景:不仅市民们自觉戴上了口罩;军队和卫生部门人员,还在街头给民众分发。与此同时,美国、新西兰也确认了多例,疑似猪流感患者。随着纽约市和俄亥俄州分别确认8例和1例猪流感患者,美国猪流感患者的总数已达20人。

新型猪流感病毒散播速度之快,也让亚太地区各国严阵以待:美国卫生部官员表示,美国可能无力制止病毒的蔓延,疾控中心准备向墨西哥疫区派出专家,以了解更多的情况;日本、韩国都已在机场和码头,加强了对来自墨西哥乘客的检查;日本的防疫部门还在机场,免费向乘客发放口罩,并让乘客接受体温检查;澳大利亚政府则敦促那些,曾于近期前往墨西哥、并有流感症状的人士,立即前往医院接受检查;来自新西兰卫生部的最新消息,该国有10名高中生,被查出流感病毒检测呈阳性,这些病例的样本,已经被送往世卫组织,以确定是否是H1N1型猪流感病毒。

猪流感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

性呼吸道传染病,但极少传染给人。本次疫情患者感染的是一种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新毒株,它包含人流感病毒、北美禽流感病毒和北美、欧洲、亚洲三类猪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这种病毒已被证实经由人际传播,人感染后会出现高烧、精神不振、厌食、咳嗽等症状。科学家指出,打喷嚏、咳嗽和物理接触都有可能导致这次新型猪流感病毒在人群间传播。这次猪流感病毒呈现的另一大特点是对青壮年攻击性强,目前确诊猪流感死者中大多数年龄都在25岁到45岁之间。不过科学家指出,猪流感病毒可防、可控,现有治疗普通流感病毒的药物对防治这种猪流感病毒同样有效。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特别指出,人不会因吃猪肉或猪肉产品感染猪流感,猪肉加热到摄氏71度,就能杀死猪流感病毒。W.w.w.k.s.5.u.c.o.m

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此次疫情为“具有国际影响的公共卫生紧急事态”,所有国家都应加强对非正常暴发的流感类疾病和严重肺炎的监控。世卫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25日表示,猪流感病毒有在全球广泛暴发的可能性,情况严重,须严密监控。全球多个国家已展开紧急应对。中国卫生部26日在官方网站挂出“关于防控人感染猪流感病毒疫情的答问”,指出虽然目前中国尚未发现疫情,但需加强宣传,提高公众的自我保护能力。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27日召开全国疾控会议,部署猪流感防控措施。国家质检总局25日紧急公告称,前往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可以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及其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了解该地区的疫情;旅行中或旅行后出现流感相关症状者,应立即就医,并在入境时向检验检疫机构申报。同时,来自人感染猪流感流行地区的人员,如有流感样症状的,入境时应主动向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口头申报过去两周去过流行地区的人员,入境后出现流感样症状的,要及时与当地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联系。W.w.w.k.s.5.u.c.o.m

 

 

 

二.高考考纲

1.中国古代史(医学成就)

W.w.w.k.s.5.u.c.o.m

(1)先秦时期:扁鹊是战国时期最著名的医生,后代把他奉为“脉学之宗”,他采用望闻问切四诊法,从脉象中诊断病情。切脉是扁鹊的主要成就。四诊法成为我国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中医所沿用。

(2)两汉时期:①战国问世、西汉编定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较早的重要医学文献。它奠定了祖国医学的理论基础。②东汉的《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第一部完整的药物学著作。③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擅长外科手术,被人誉为“神医”,发明的麻沸散,比西方早1600多年。④东汉末年的名医张仲景,被称为“医圣”,其代表作《伤寒杂病论》是后世中医的重要经典。W.w.w.k.s.5.u.c.o.m

(4)隋唐时期:①唐朝杰出的医学家孙思邈的《千金方》,全面总结历代和当时的医药学成果,并有许多创见,在我国医药学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②吐蕃名医元丹贡布编著的《四部医典》,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③唐高宗时期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的、由国家颁行的要点。

(4)明清时期: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面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李时珍重视实地考察和试验观察,注意运用比较方法,所以他对药物的认识和总结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本草纲目》对药物的分类反映了由低级到高级的生物进化观。李时珍还提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的观点,反映了他在动物适应环境、相关变异以及遗传特征等方面的新认识。

2.中国近现代史

(1)抗日战争:从1941年开始,日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大“扫荡”,实行野蛮的“三光”政策,甚至施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关东军的“七三一”部队是侵华日军研究细菌战的专业部队。抗战胜利后,日军在中华大地上遗留了大量细菌弹、毒气弹,有不少仍有较大危害性,如2004年5月24日晚发生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的侵华日军遗留化学武器中毒事件。

(2)新中国成功防治血吸虫病:“千村薛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这些是毛泽东1958年挥写的《送瘟神》诗中的名句。由此诗起,“瘟神”成了血吸虫病的代名词。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成功防治血吸虫病被认为是我们国家建立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重要标志。

(3)2008年“5?12”大地震以来,国家也积极采取措施做好公共卫生事件的预防工作,防止出现“大灾之后的大疫”。

3.世界近现代史

(1)新航路开辟后,西班牙、葡萄牙等封建国家的殖民扩张开始,欧洲殖民者对美洲土著印第安人除了屠杀和奴役外,还带来了麻疹、流感、百日咳、天花等传染病。

(2)17世纪至20世纪初科技成就:19世纪60年代,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明了“高温消毒法”一些传染病防治疫苗,奠定了微生物的基础。

 

 

附1:补充阅读资料    《中国古代的流行病及其防范》

从历史上看,中国是个流行病多发的国度在传统史籍中,对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所用的名称有疫、疾疫、疠等,而一般统称为疫,合称疾疫。从现代疾病分类学看,这些疾疫包括瘟疫、瘴气、痢疾、流行性感冒、麻风病等,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根据明代吴有性《瘟疫论》的说法:“疫者,以其延门合户如徭役之役,众人均等之谓也。”由此可知,在中国古代,凡是具有高传染性的疾病都被归为疫类。 

中国历史上最早记载的疾疫发生在周代。春秋时,鲁庄公二十年夏,“齐大灾”。按照《公羊传》的解释,此大灾即大疫。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一书中的不完全统计,历代发生疫灾的次数为:周代1次,秦汉13次,魏晋17次,隋唐17次,两宋32次,元代20次,明代64次,清代74次。从纪元前七世纪起的2000余年间,疫灾的发生逐渐增加并呈加速度发生的特征。而随着人口的日益增加,疫灾对人的杀伤力也日见增强,每次死亡人数都很惊人。从死亡人数看,程度最严重的一次是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汴京大疫,50日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是数”(《金史?哀宗纪》)。可见,疾疫对人类社会的破坏力的确非同一般。 

鉴于疾疫对人类社会的巨大危害,人们在很早以前即开始致力于对疾疫的研究,以期控制和杜绝疾疫的发生。但在先秦以后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于疾疫的起因不甚了解,或认为是瘟神作怪,或认为是阴阳失和所致。大约从宋朝起,始提出疠气说,认为是疠气导致疾疫的发生。明代吴有性进一步明确了疠气说,认为是一种有毒疠气导致疾疫发生。虽然此说并非建立在现代病毒学和细菌学的基础上,但在当时的医学条件下实属不易。 

从现代医学的观点看,疾疫的发生是由于细菌和病毒侵入人体所致。从细菌和病毒的历史看,是由于人类进入农耕时代后的生产生活方式所导致的。关于这一问题,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生理学家戴蒙德在其获得普利策奖的历史著作《枪支、细菌、钢铁:人类社会的各种命运》一书中,从细菌与病毒的历史探讨了流行病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其中有些观点非常具有启发性。他谈到,人类传染病的病毒与细菌是农耕社会家畜与家禽饲养业的产物。欧亚旧大陆农耕社会发达的饲养业以及密集的人口居住方式,是传染病发生的温床。其中,人口居住越是密集,传染病的传播也就越是迅速、广泛。中国文明自古以农业为基础,家畜饲养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八九千年以前。进入文明时代后,日益增加的人口和繁荣的农业,必然带来病毒和细菌的大量繁殖,并给人类传染了越来越多的流行病。从中国古代呈现加速度发生的疫灾情况看,这一规律也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从中国古代疫灾发生的具体原因看,疫灾的发生往往与其他灾害相伴生。一般而言,大灾之后,人畜大量死亡,如果尸体得不到及时处理,细菌和病毒便会大量繁殖,从而导致疫灾发生。如隋代大业八年(612年),天下大旱,继而发生大疫,染疫者多死(《隋书?炀帝纪》)。宋朝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发生大水灾。次年三月,又继发疫灾(《宋史?仁宗纪》)。元代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接着发生疫疠之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从疾疫传染情况看,大量增加的流动人口是疫灾发生的一个重要诱因。如《宋史?五行志》载,南宋隆兴二年(1164年)冬,“淮甸流民二三十万避乱江南,结草舍遍山谷,暴露冻馁,疫死者半,仅有还者亦死”。同时,还将疾疫传染给了江南民众,“是岁,浙之饥民疫死者尤众。” 

鉴于疾疫问题对社会的巨大影响,中国古代从很早开始就进行了各种预防和控制尝试,具体措施主要有六个方面: 

1.顺应节气。先秦典籍《礼记?月令》中提到:孟春行秋令,则其民大疫;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仲夏行秋令,民殃于疫;孟秋行夏令,民多疟疾。三国时,曹植在《说疫气》一文中提到,建安二十二年(217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原因在于“阴阳失位,寒暑错时,是故生疫”。因而,先民们在有所兴作时非常重视顺应节气。 

2.巫术的精神控制先秦时期,传说帝颛顼有三子,生而亡去为鬼,其中一个居江水是为瘟鬼。为此,人们每于疾疫发生时,作法以驱除疫鬼。《周礼?夏官》中所提到的方相氏四狂夫即是专门的驱疫鬼者。此四人身披熊皮,头带面具,执戈扬盾,帅百隶逐室殴疫,此即后世傩戏的由来。除此以外,历代流行的设醮、纸船送瘟神等民俗,也都是驱疫鬼的具体形式,甚至连端午节的龙舟竞渡也与驱疫鬼有关。这种迷信的办法,对于防治疾疫当然不会有任何作用。 

3.注意公共卫生。尽管很长时间内人们都将疾疫的发生归因于瘟神作怪或阴阳失序,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还是逐渐认识到疾疫发生与公共卫生之间的关系,从而开始重视公共卫生事业。如南宋真德秀在泉州任职期间,鉴于泉州城内水沟湮阏岁久,“淤泥恶水,停蓄弗流,春秋之交,蒸为疠疫”,乃作《开沟告诸庙祝文》,兴工清理沟渠。又如吴芾于乾道二年(1166年)知隆兴府,当地“旧有豫章沟,比久湮塞,民病途潦。公曰:‘沟洫不通,气郁不泄,疫疠所由生也。’亟命疏浚,民得爽垲以居。”(《朱文公文集》卷88《吴公神道碑》) 

4.派遣医生巡诊及无偿施药。最早的巡诊制度见于先秦时期,《周礼?地官》中有司救一职,其职责就是:“凡岁时有天患民病,则以节巡国中及郊野,而以王命施惠。”此可被视为是中国古代巡诊制度的滥觞。《后汉书?光武纪》载:光武帝时,天下疾疫,朝廷乃“遣光禄大夫将太医巡行疾病”。《后汉书?灵帝纪》载:“建宁四年三月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到了宋代,对疾疫的治疗较之以往各代都更为重视。每当疾疫流行,宋廷多诏命太医局及翰林医官前往救治,药费多由朝廷无偿拨付。此外,地方上一旦发生疾疫,各地官员也多方措置,极力救治,广为施医散药。除了派出医生巡诊之外,从中央到地方还广泛设有惠民药局和其他一些地方性药局,平时以平价售药为主,疾疫流行时,则无偿施药以济民疫。 

5.处理尸体。尸体是病毒和细菌借以大量繁殖的最主要载体,处理尸体,即是切断疾疫流行的一个重要渠道。据《周礼》所载,从先秦时期开始,就有了处理无主尸体的做法。此后,凡遇大疫,官府一般都有掩埋死者尸体的做法。如南朝梁武帝时,郢城大疫,全城十余万口,“死者十七八”。朝廷遂命给死者赐棺器盛殓,以防止疾疫传染(《南史?梁武帝纪》)。这方面仍以宋朝处理得较好。在宋代,官方每于灾害过后招募僧人掩埋尸体,以度牒为奖励。如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官府遂招募志愿者,凡掩埋尸体达200人者则给度牒一道作为奖励(《宋史?五行志》)。此外,从北宋末年开始,各地普遍设立漏泽园制度,以掩埋因贫困无以安葬的无主尸体。宋代以后,各地均效仿这一制度,普遍建立漏泽园,从而减少了由尸体繁殖传染病毒细菌的机会。 

6.病人隔离。对于疾疫的传染性问题,先秦以前,还不大了解。自东汉以后,开始有了隔离病人的记载,显示人们已经开始重视流行病的传染性问题。“元始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汉书?平帝纪》)。此可视为对病人实行隔离措施的最早记录。至迟到晋朝,则已成为制度。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曾设立了专门的病人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南朝齐会要?民政》)。唐代则是由僧人开设乞丐养病坊,以隔离收治病患者。从宋代开始,出现大量官办养病机构,都有隔离病患的作用。较著名者如熙宁九年(1076年)赵?在越州所创之病坊,其起因是:当年春天,越州“大疫,为病坊,处疾病”(《元丰类稿》卷19《越州赵公救灾记》)。此后不久,苏轼于元?四年(1089年)在杭州设立“安乐坊”,养病机构有了进一步发展(《长编》卷435)。北宋末年以后,各地广泛设置安济坊,以专门隔离病患者,效果显著。此后,元、明、清三代,官方设置的医疗机构除了药局外,其他则渐呈萎缩局面。不过,由于民间慈善机构的大量兴起,对于疾疫的控制方面仍较有效。 

至于治疗疾疫的药物,除了专业医书所载的药方之外,散见于古代文集笔记之中的验方、偏方尚有不少,其中不少药方值得后人认真总结和继承。如苏轼在《与王敏仲书》中提到治疗瘴疫方为:“用姜、葱、豉三物,浓煮热呷,无不效者。”《宋史?外国?吐蕃》中提到北宋景德三年(1006年),六谷吐蕃的铎督部族发生疾疫,宋廷提供的治疫药物为白龙脑、犀角、硫磺、安息香、白石英等76种。沈括《梦溪笔谈》中记载的一则事例,所用治疫药物为柏叶,颇有神奇之效。《靖康纪闻》中记载的治疫药方为黑豆汤,其方为:“黑豆二钱(令炒香熟)、甘草二寸(炒黄色),右二味以水二煎一盏,时时服之自愈。”元人笔记《辍耕录》中记载:元朝初年时,元军发生疾疫,以大黄疗治,所活近万人,效果亦极显著。

附2:补充阅读资料       《新中国防治血吸虫病》

新中国建立伊始,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肆虐已久的血吸虫防治工作,一批又一批的医务工作者投入到这场生死搏斗中来,与“瘟神”开展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为兑现在毛主席面前做出的“限定年限消灭是可能的”这一诺言,上海医学院一级教授、我国流行病学重要奠基人苏德隆教授终生扎进我国的血防事业。而由他领导的一场血防战役也拉开了历史的帷幕。

1958年初,苏德隆带领俞顺章等上海医学院20多位年轻人在青浦摆开战场,成立了“血防试验田”。青浦是血吸虫病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其严重程度令人触目惊心。20万人口中,有4万多人染病,其中仅任屯村全家死绝的有11户,全家死剩1人的有32户。

队伍开到朱家角,这里河道纵横,水网密布,村民沿河而居,在石驳岸中和水码头里隐藏着大量钉螺。这么大面积,这么多钉螺,如何防治?条件艰苦,白手起家,要啥没啥,怎么办?在教授的带领下,年轻人没有退却。灭螺,没药,不要紧,自己做,用砒霜加上石灰,配伍成砒酸钙,效果不错。虽然砒酸钙有毒,不小心沾到皮肤上,不少人手脚发炎、溃烂,但灭螺工作始终没有停止。

无数的水码头是灭螺重中之重,师生们发动群众,抽干河水,铲除浅滩,喷药灭螺,重砌石岸与码头。半年中,为新建水码头共用去水泥38吨,黄沙140吨,青砖10万块,石灰15000公斤,五氯酚钠500 0 公斤……更让人可敬的是,教授和年轻人一起风餐露宿,搬运石块,修垒河埠,并提出“毁其居,灭其族”的灭螺方针。

为纪念消灭血吸虫病这一重大公共卫生事件的胜利,毛主席于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写了两首七律诗《送瘟神》: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牛郎欲问瘟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附3:补充阅读资料        《几次大瘟疫改变西方文明史》

人类历史上传染病大规模流行的最重要的渠道有三个。第一个渠道是战争,大规模的征战使得士兵们从一个地方跑到很远的另外地方―――今天有的传染病名字仍然保留着战争带来传染的痕迹,像“非洲军团病”就是典型。第二个渠道是通商,商人们从一个地方到很远的另外地方。第三个渠道是传教士的宗教活动。这些都是有规模的远距离人口流动的几种分类。

在公元前431年,开始了西方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战争之一伯罗奔尼撒战争。这次战争之前,古希腊人从来没有遭到像天花这样的传染病的攻击,虽然那时侯可能已有流感、结核和白喉等病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使得新型流行病从非洲传到了波斯即今天的伊朗一带,再在公元前430年到了希腊。这次重大传染病造成的后果非常惨重,它使得雅典军队的生力军1/4死亡,瘟疫继续在南部希腊肆虐,导致了城邦人口的1/4死亡。根据修昔底得描述的病人们的惨状,以后的科学家们推断,那场瘟疫有好多种疾病,包括鼠疫、天花、麻疹和伤寒等等。这次瘟疫造成西方文明史上一次重大的改变。因为雅典本来有称霸整个希腊半岛的雄心―――雅典是古希腊所有城邦国中最强大的两个之一―――但因为这次瘟疫,死了那么多军队,死了那么多平民,仗也难再大打下去了,雅典就称霸不起来了。到了公元165―180 年间,在罗马帝国时期发生了另一场非常厉害的黑死病瘟疫―――那时候罗马是安东尼称帝,史书称之为“安东尼时期黑死病”―――瘟疫在15年左右的时间内导致了罗马帝国本土1/3的人口死亡。很快,过了不到两代人的时间,到了公元211~266 年间,罗马又遭到第二次传染病的大袭击。这两次瘟疫横行之后,再加上其他一些原因,罗马帝国就衰落下去了。这便造成了西方文明史上又一次重大的改变。所以,不要看不起小小的病毒细菌,它们把不可一世的罗马帝国折磨得气喘嘘嘘,不堪重击。然后蛮族一入侵进来,它就完蛋了。

到了公元1347 ―1351 年间,也就是中世纪发生的那次大瘟疫就更不得了了,整个西欧范围内蔓延黑死病,许多地方1/3到 l / 2 的人口都没有了。那一次造成的惨重后果,影响了西方文明的差不多一切方面。比如说它带来了宗教的改变。因为当时那么多人痛苦,那么多人死亡,宗教就要对此作出回应,就要找到新的教义来对这种苦难作出解释。那个时期,西欧宗教中死神的形象特别突出,并且艺术也是突出一个“死”字。再比如说―――从社会科学角度看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它导致了农奴的解放。在此之前,农奴不怎么值钱,土地相对更值钱,但因为有1/3到1/2 的人被黑死病扫掉之后,劳动力一下子就变得珍贵了。当时很多土地空出来以后,产权一下子就变得容易界定了:土地无主,谁占了就是谁的了。农奴逐渐获得了自由身份,成为自由劳动者。这次的影响极其巨大,可以说是造成了西方文明史上另一次重大的全面的改变。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传染病大规模的流行对于人类文明有着非常深刻和全面的影响,它往往比战争、革命、暴动来得还要剧烈,因为它直接打击了文明的核心和所有生产力要素中最根本的――人类本身,打击了他们的身体,也打击了他们的心灵。

再让我们把观察历史的眼光从欧洲转移到世界其他地方,同样有几次大流行病值得非常注意。待到欧洲近代向外扩张即殖民主义时期,瘟疫造成了全球范围内的不同病毒之间的交流,在这之前病毒还基本上只是在以欧洲为中心的包括接近于中亚地区的陆地上的交流,欧亚之间的病毒交流也受到距离的限制。到了15世纪左右,哥伦布等人航海的时候,也就是近代资本主义的早期,传染病横行的范围就扩大了。在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前,美洲的土著印地安人的人口,现在的专家们估计在5千万到1亿之间。在欧洲殖民主义者对美洲扩张过程中,真正因为打仗或屠杀而死的印地安人并不占很大的比例,大部分倒是死于欧洲人带去的天花、麻疹、霍乱、伤寒、鼠疫、流感、白喉等严重的传染病―――它们这些杀人魔王使得美洲土著90%的人口毁灭了。本来欧洲殖民主义者到美洲去以后,发现这个大陆土地如此肥沃,当地土著人口天然就是丰沛的劳动力,谁知道他们自己带去的那些病毒、传染病把当地的经济生力军给毁掉了。欧洲殖民主义者就不得不想另外的办法寻找劳动力,这就引起了大规模非洲黑人奴隶的贩卖,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制度性的改变。我们设想,如果印地安人不死于那些病毒,也许零星的奴隶贩卖会有,但绝不会成为后来那么一种规模的制度性的活动。有很多人问:欧洲殖民主义者跑到美洲去,为什么他们带去的病毒能杀死那么多的本地人,而本地的病毒却没有能够对于欧洲人造成同等程度的伤害呢?病毒不能只“欺负”美洲人啊。注意,任何人口流动尤其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都必然引起不同细菌病毒之间的交流,至于细菌病毒交流是否会引起人群的疾病则要视具体情形而定。中国俗语“水土不服”和“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着丰富的经验性智慧,也包含了我们这里所讲的病菌交流。

我们再从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与病菌存活、传播之间的关系寻找答案的启示。欧洲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农耕文明的地方之一,待到14―15世纪白人殖民主义者从欧洲到美洲去的时候,欧洲人种本身已经经历过不知道多少次大大小小的传染病、瘟疫的“洗礼”了:每次疾病大传染都要杀死一些人,使一些较体弱的人成为牺牲品,而存活下来的人就有了免疫力,有些免疫力可以传给下一代。所以,14―15世纪的欧洲人已经与形形色色的病菌来来回回打过无数次仗了。而美洲人祖先是在“冰河期”晚期大约l万2千年以前,从欧亚大陆经由“白令海峡”到达美洲的――那时候“白令海峡”是把欧洲和美洲连起来的狭长形状的陆地。以后随着气候的变化,海水水位上升,陆地被淹没,使得整个美洲脱离了世界文明的中心,变成独立生长的一个世界。最早那批过去的人群,慢慢从北美洲蔓延到南美洲,他们的人口压力相对来说很轻,在那个土地广阔资源丰沛的大陆上并没有发展出像欧洲、亚洲这么复杂的农耕文明。他们饲养的动物很少,没有像欧洲那样人跟动物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所以那时代的美洲人抵抗力非常弱。欧洲人从欧洲带去的传染病菌对于美洲人的杀伤力,远远胜过美洲本地的传染病菌对于欧洲人的杀伤力。这之间的“人菌战争”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正是由于两大洲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几千年里的不同所造成的。

如果说美洲对于欧洲或世界其他地方有什么“疾病报复”的话,那就是梅毒。梅毒是从美洲传过来的,是西班牙人把梅毒从美洲带到了欧洲。欧洲航海者很快就把梅毒带到了远东,先是中国,然后是日本,一一“中招”。日本岛国上原来的传染病是不多的,后来多半是从外部传入的。

公元552年朝鲜的佛教传教活动把天花带到了日本―――公元700年至1050 年的三百多年间,日本历史上称之为“瘟疫时代”,期间发生过好几次大流行病。人们认为最重要的是18世纪末英国医生爱德华?琴纳发现了“牛痘”技术对于天花的防御。其实,对天花防御最早的办法可能是中国人发现的,这种方法在公元10世纪的时候,从中国传到中亚,再传到欧洲。但中国是用比较土的办法,成效不可靠,风险也高,而琴纳是用生物化学的方法,可以不断地制造疫苗。1979 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天花被彻底消灭,这是人类传染病史上的大事!

即使是到了20世纪初,也还有过两次非常大的传染病流行。一次是1918-1919 年“西班牙流感”,全球有2500-5000 万人丧失生命;再一次是1920 年代昏睡性的“脑炎”――主要发生在欧洲,然后传到别的地方去。迄今为止科学家们还没有一个说法,完全解释这两次大流行病为什么那么厉害。在这之后,我们晓得,最重要的就是爱滋病、埃波拉病这些东西。可以这样讲,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历史上最重要的传染病之大规模流行,都是人类文明进化带来的。它们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付出的非常惨重的代价,对人类本身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类文明每一次战胜了这些挑战,就又获得了更强有力的技术手段和社会组织方式。

――(摘自《21世纪经济报道》)

 

附4:补充阅读资料    《从历史到现实的一些重大公共卫生事件》

历史上的鼠疫大流行:鼠疫首次大流行发生于6世纪(520―565),起源于中东自然疫源地,流行中心在中近东地中海沿岸。这次流行持续了50-60年,流行极期每天死亡5000-10000人,死亡总数近1亿人。这次大流行导致了东罗马帝国的衰退。第二次大流行发生于14世纪(1346―1665),其起源众说不一。有人认为起源于美索布达米亚,因十字军远征,波及其它国家和地区。不少医学史家认为此次流行可能起源于中国、印度、中亚和俄罗斯南部,上述国家和地区存在着古老的鼠疫疫源地。此次流行此起彼伏持续近300年,遍及欧亚大陆和非洲北海岸,尤以欧洲为甚。欧洲死亡人2千5百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意大利和英国死者达其人口的半数。这次大流行在医学史上称为“黑死病”。第三次大流行始于19世纪末(1894年),它是突然爆发的,至20世纪30年代达最高峰,共波及亚洲、欧洲、美洲和非洲的60多个国家,死亡达千万人以上。此次流行传播速度之快、波及地区之广,远远超过前两次大流行。这次流行的一个特点是疫区多分布在沿海城市及其附近人口稠密的居民区,家栖及半家栖动物中也有猛烈流行;另一个特点是控制流行比前两次迅速、彻底。控制迅速、彻底的原因是当时已发现了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耶尔森菌),初步弄清了鼠疫的传染源和传播途径,并加强了国际检疫措施,使人类与鼠疫的斗争进入了科学阶段。(原载《传染病信息》1998年第11卷第3期一战期间)

历史上的霍乱:霍乱病名始见于中医经典《内经》,汉朝《伤寒论》中也有所论述,清朝还有专著《霍乱论》。它是由病菌引起、由不洁饮食传染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患者剧烈腹泻、脱水甚至死亡,因为发病猛、传播快、影响大,被世界卫生组织确定为必须国际检疫的传染病之一。20世纪90年代,霍乱患者数量呈现上升趋势。世界卫生组织称,它是对全球的永久威胁,并说“威胁在增大”。专家认为,霍乱之所以多年后卷土重来与环境恶化、卫生设施落后、居住条件恶劣、营养不良等因素有关,比如1991年秘鲁霍乱肆虐,主要在于它缺少清洁饮用水。霍乱很容易防治,只要不饮被病菌污染的水、不吃生冷不洁食物就不会感染。自2006年8月津巴布韦暴发霍乱疫情以来,感染病例和死亡人数持续上升。哈特尔首先指出,这次津巴布韦霍乱疫情之所以如此严重,主要原因之一就是该国供水和卫生方面的基础设施落后。另外,该国的卫生系统也处于瘫痪状态。

非典(SARS):非典型肺炎,简称非典,专业术语称作“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非典曾经像一位不速之客,于2002年的冬季悄然降临于我国南方,在2003年的春夏之交迅速蔓延至全国大多数地方,并造成世界范围的流行。其来势之猛,危害之烈,至今想来仍令人心悸!这次非典是一次重大的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它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敲响了警钟。非典为什么会发生?为什么会大面积流行?我们靠什么最终战胜了它?抗击非典的胜利给了我们哪些经验与启示?在非典过去6年后的今天,重新回顾非典从发生到蔓延再到被战胜的全过程,对于我们解答这些问题,无疑是会有益处的。

口蹄疫:“口蹄疫”是一种由病毒(VIRUS)感染偶蹄类动物(如猪、牛、羊、鹿等)所产生的疾病,其特征为受感染之偶蹄类动物的口、足等部位皮肤会出现水泡,而造成部份动物死亡,影响畜牧产业的发展甚巨,故普受各国的重视。人类可能通过接触受感染动物而罹患口蹄疫,但这种情况很罕见, 因为口蹄疫病毒对胃酸敏感,所以人类通常不会通过食用肉类感染口蹄疫病毒。值得注意的是,该症状与另外一种病毒疾病的症状类似,那种疾病通常称为“手足口病”,更频繁地发生在人类身上,特别是小儿;那种疾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另一种病毒引起,它是一种称为柯萨奇A病毒的肠道病毒。

禽流感:禽流感(Bird Flu或Avian Influenza)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也能感染人类,感染后的症状主要表现为高热、咳嗽、流涕、肌痛等,多数伴有严重的肺炎,严重者心、肾等多种脏器衰竭导致死亡,病死率很高。此病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皮肤损伤和眼结膜等多种途径传播,人员和车辆往来是传播本病的重要因素。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按病原体类型的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低致病性禽流感可使禽类出现轻度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感染的鸡群常常“全军覆没”。

疯牛病:牛脑海绵状病,简称BSE。这种病多发生在4岁左右的成年牛身上。其症状不尽相同,多数病牛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变化,行为反常,烦躁不安,对声音和触摸,尤其是对头部触摸过分敏感,步态不稳,经常乱踢以至摔倒、抽搐。发病初期无上述症状,后期出现强直性痉挛,粪便坚硬,两耳对称性活动困难,心搏缓慢(平均50次/分),呼吸频率增快,体重下降,极度消瘦,以至死亡。食用被疯牛病污染了的牛肉、牛脊髓的人,有可能染上致命的克罗伊茨费尔德―雅各布氏症(简称克-雅氏症),其典型临床症状为出现痴呆或神经错乱,视觉模糊,平衡障碍,肌肉收缩等。病人最终因精神错乱而死亡。

 

 

 

 

三.高考真题

01.(2001上海历史5)祖国医学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下列人物按他们所处时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W.w.w.k.s.5.u.c.o.m

A.张仲景 扁鹊 孙思邈 李时珍    B.孙思邈 扁鹊 张仲景 李时珍

C.扁鹊 张仲景 孙思邈 李时珍    D.扁鹊 李时珍 张仲景 李时珍

试题详情

兔  【释名】┅┅  【集解】┅┅(时珍曰)┅┅或谓兔无雄,而中秋望月中顾兔以孕者,不经之说也。┅┅

肉  【气味】辛,平,无毒。┅┅(弘景曰)兔肉为羹,益人。妊娠不可食,令子缺唇,┅┅(藏器曰〕兔┅┅,子从口出,故妊妇忌之,非独为缺唇也。  【主治】补中益气

【发明】┅┅其性寒而解热┅┅,故又能治消漏,┅┅虚寒者,宜戒之。┅┅  【附方】┅┅

血  【气味】┅┅

                          ――李时珍:《本草纲目》第五十一卷,“兽部”。

问题:

(1)《本草纲目》一般分那几个门类来介绍一种药物?其中纠正了前人关于兔子的什么错误说法?(4分)

(2)从材料看,《本草纲目》有何不足之处?(2分)

(3)总结《本草纲目》在中国传统医学史上的主要贡献。(3分)

答案要点及解析:

(1)(根据括号中的词语作答,集解中有关于兔子受孕的说法)释名、集解、气味、主治、发明、附方等;望月而孕。

(2)(从对兔肉的说明中可看出)没有否定或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说法(如孕妇忌吃兔肉)。

(3)(结合教材和材料,进行适当概括)对16世纪以前传统中医药的研究进行了全面总结;创立了新的药物分类法;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说法。

 

 

试题详情

四.预测演练

01.为中医学奠定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B

A.《神农本草经》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四部医典》

试题详情

02.韩剧《大长今》的播出,扩大了中医在世界的影响。下列关于中医表述正确的是  A

①《黄帝内经》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②李时珍被誉为中国的“药王”

③《唐本草》是最早的官方颁布的药典 ④华佗被誉为“神医”是“四诊法”的创始人

A.①③    B. ②④    C.①④    D.②③

试题详情

03.新中成立以来,1958年成功防治血吸虫病,2003年取得“非典”斗争的伟大胜利……主要依靠的都是    D

①党和政府的领导  ②医学科技的进步  ③国际上广泛合作  ④群众的参与和努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04.近年来,禽流感、口啼疫、猪流感等新的公共卫生事件不断发生,甚至鼠疫、霍乱等旧的传染病也在局部地区死灰复燃……这些现象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    C

A.人类末日来临               B.进行医学研究        

C.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D.寻找更卫生、更安全的宜居环境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