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历史试题(广东卷)


3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不待贾(买卖)而足……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摘自《史记?货殖列传》
    材料二:(东晋建立后)百许年中,无风尘之警,区域之内,晏如也,……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之年),则数郡忘饥。会土(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值一金,……荆城(荆州)跨南楚之富,扬部(扬州)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摘自《宋书》卷五十四
   材料三: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而吴中又为东南根柢,语曰:“苏常熟,天下足。”
                                            摘自《陆游集》
   材料四:
   朝代 南 方 北 方
   人口(户) 占全国户数比例 人 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西汉   2470685   19.8%   9985785   80.2%
   唐代   3920415   43.2%   5148529   56.8%
   北宋   11224760  62.9%  6624296    37.1%
                                 摘自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回答:
   (1)材料一反映南方经济状况如何?材料二、三、四反映南方经济有哪些发展?(5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计40分。
   41.商鞅以“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推行变法。请论述商鞅变法的内容及历史作用。


   42.关于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有不同的看法,大致是:(一)主要是积极的,但也有消极作用;(二)主要是消极的,但也有积极作用。请按照自己的理解,说明你同意哪种看法并阐述理由。
(注意:本题旨在考查独立思考能力。不论同意哪一种看法,或有别的看法,只要有理有据均同等评分)

 

 

 

 

试题详情


   43.下列三幅地图反映了不同时期德国的版图和在欧洲控制区域的情况。结合德国本身及欧美大国对德政策的变化,说明各图形成的原因。

   图二  1939年9月

 

试题详情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7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7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D 2.B 3. D 4.B 5.B 6.B 7.D 8.A 9.C 10.C 11.D 12.C 13.B 14.C 15.A 16.C 17.C 18.A 19.A 20.C 21.B 22.B 23.A 24.B 25.B 26.D 27.B 28.D 29.A 30.A 31.C 32.A 33.C 34.D 35.B 36.C 37.A
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38题12分,第39题11分,第40题13分,共计36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间题。
   38.(1)国家学说:建立契约国家;政府官员是人民公仆,受人民严格监督。(3分)人权学说:人民主权高于一切;人民主权就是共同意志,并不是个人的不受限制的自由。(3分)法治学说:以法律保障人民主权;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分) (2)是不切实际的。因为由全国公民开全体大会来决策和立法,是不可能的空想的。(3分)
   39.(1)汉南方地广人稀,耕作方式落后,交换不发达(1分);东晋南方地广野丰,农业产量提高,工商业发展起来(l分):唐代南方户口增加。数量接近北方(1分):宋代南方户口数大大超过北方,农业迅速发展,国家赋税仰仗南方(2分)。
   (2)随着南方经济发展,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南方(或南方经济的发展超过了北方)(2分)。
   (3)南方社会相对安定(1分);人口增长,增加了劳动力,特别是北方农民南迁,带来了较进步的生产工具和技术(2分);政府注意农业生产,重视兴修水利(1分)。
   40.背景:“文革”期间,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邓小平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后,提出全面整顿(2 分〕。目的:把国民经济搞上去(2分)。措施:整顿企业管理秩序,恢复和健全规章制度;坚持按劳分配原则,调动积极性;引进新技术新设备,扩大进出口;加强科学研究和教育工作(7分)。意义:系统纠正“文革”的错误,使国民经济迅速回升;是l978年后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酝酿和准备(2分)。
三、问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3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3分,共计40分。
   41.改变土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3分)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按军功授爵赐田宅,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登上政治舞台;(3分)奖励耕织,禁止弃农经商,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3分)改革行政制度,建立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2分)秦国逐渐成为强国。
   42.评分说明:(14分)
   下面列出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理由各若干项。作为评分的参照。考生答卷中的主要方面(积极或消极)各项得分不得超过9分,次要方面(消极或积极)各项得分不得超过4分。如考生有别的看法,并有合理的发挥或创见,可以参照以下示例酌情评分,合计不得超过13分。
   ①积极方面:引进了一些西方近代科技和先进工具 (3分)培养了一批初步掌握近代科技的知识分子和技术工人 (2分)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2分)诱导和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2分)在改革封建文化教育制度上打开了缺口 (2分)
   ②消极方面:由清朝官府举办,为维护反动统治服务(3分)军事工业主要是为了镇压人民革命,不能为国求强(2分)民用工业是为解决军事工业的困难,不是为社会求富(2分)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2分)经营管理腐败(2分)
   文字表述(1分):文句基本通顺,思路清晰,积极方面与消极方面不混淆颠倒。
    注意:
   ①只答同意某种看法而没有说出理由的,不给分。②对“理由”的表述,不强求与上列“示例”一样,意思相同即可;如说出其他理由(有理有据)酌情给分。③“文字表述”单独计分,不得溶化到“理由”中去。
   43.图一:变化: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1分)原属波兰领土,基本归还波兰;(1分)萨尔区暂由国联代管,莱茵河西岸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军队占领(1分)。原因:一战中德国战败,被迫接受凡尔赛和约。
   图二:变化:萨尔归属德国,德军进入莱茵区;(1分)吞并奥地利;(1分)占领苏台德和捷克斯洛伐克其他一些地区。(1分)原因:经济危机,纳粹党上台执政;(1分)利用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扩张屡屡得逞。(2分)
   图三:变化:盟国对德分区占领(1分)两个德国分立(1分)。原因: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苏联与西方盟国在处置德国等问题上产生矛盾。(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