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东城区2008―2009学年度高三第二学期统一练习(二)

语 文 试 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考生作答第I卷和第II卷时,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纸上。在试卷上答题均无效。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卡上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用2B铅笔将准考证号对应的信息点涂黑。

3.答第I卷时,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题目的答案选中涂黑,黑度以盖住框内字母为准。如需改动,用橡皮除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项。

答第II卷时,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题号顺序答在答题区域相应位置,未在对

应的答题区作答或者超出答题区域作答均不得分。

 

第I卷(共30分)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字形和加点的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痕                   结                       折                          影                

       A.jī                       sù                            cuò                           piàn                  dàng

       B.jì                        sǔ                            cuō                           piàn                  dǎng

       C.jī                        shù                          cuò                           piàn                  dàng

       D.jī                       shù                          cuō                           piān                  dǎng

试题详情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刚健                   抄近路                     甘拜下风                  大快朵颐

       B.脉搏                   大拇指                     出奇不意                  不记其数

       C.凋蔽                   口头禅                     蛛丝蚂迹                  如愿以偿

       D.按装                   拌脚石                     吉人天相                  平添烦恼

试题详情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

①老舍先生虽然获得过196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却由于种种原因没有获奖,这不能不说是国人的一大遗憾。

②当今社会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WAP平台越来越及时、越来越立体化地为人们提供着各种           

③这个年轻人虽然工作时间不长,但工作能力强,对自己要求严,深得老领导们的   ,很快就独当一面了。

       A.题名  资信  尊重                             B.提名  资讯  器重

       C.提名  资信  尊重                             D.题名  资讯  器重

试题详情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人生短暂,如白驹过隙,让美丽的青春放射出最夺目的光彩,我们的生命才更有意义。

    B.魔术的魅力在于它能营造出让人百思不得其解的神秘感,给观众带来一种奇特的享受。

    C.如果不能解决资金不足、剧本单一等问题,一度火爆的小剧场话剧难免遭遇“倒春寒”。

       D.合唱队获得全市一等奖的喜讯传来,全校同学欢呼雀跃,一片哗然,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试题详情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

       A.只能接受掌声和鲜花、一遇到反对意见就暴跳如雷的人,是不成熟的;真正成熟的人,会冷静睿智地对待各种不同的意见。

       B.面对和平而不太平的价值多元化的世界,国与国的主要竞争方式从残酷的军事对抗转向经济、社会、文化综合能力的比拼。

       C.在国外,围绕《魔戒》《哈利?波特》《纳尼亚传奇》《金刚》等小说进行的边缘产品开发,已经渗透到人们文化生活的多个层面。

       D.千万考生所命运攸关的高考作文不再有意回避社会热点,引导考生关注他人,关注社会、关注自我与外部世界之间的联系。

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裘,拾遗穗于故畦,并歌并进。孔子适卫,望之于野,顾谓弟子曰:“彼叟可与言者,试往讯之。”子贡请行。逆之垅端,面之而叹曰:“先生曾不悔乎?而行歌拾穗?”林类行不留,歌不辍。子贡叩之不已,乃仰而应曰:“吾何悔邪?”子贡曰:“先生少不勤行,长不竞时,老无妻子,死期将至,亦有何乐而拾穗行歌乎?”林类笑曰:“吾之所以为乐,人皆有之,而反以为忧。少不勤行,长不竞时,故能寿若此,老无妻子,死期将至,故能乐若此。”子贡曰:“寿者人之情,死者人之恶。子以死为乐,何也?”林类曰:“死之与生,一往一反。故死于是者,安知不生于彼?故吾安知不相若矣?吾又安知营营而求生非惑乎?亦又安知吾今之死不愈昔之生乎?”子贡闻之,不其意,还以告夫子。夫子曰:“吾知其可与言,果然;然彼得之而不尽者也。”

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子贡曰:“然则赐息无所乎?”仲尼曰:“有焉耳。望其圹,则知所息矣。”子贡曰:“大哉死乎!君子息焉,小人伏焉。”仲尼曰:“赐!汝知之矣。人胥知生之乐,未知生之苦;知老之惫,未知老之佚;知死之恶,未知死之息也。晏子曰:‘善哉,古之有死也!仁者息,不仁者伏焉。’死也者,德之徼也。古者谓死人为归人。夫言死人归人,则生人为行人矣。行而不知归,失家者也。一人失家,一世之;天下失家,莫知非焉。有人去乡土、离六亲、废家业、游于四方而不归者,何人哉?世必谓之为狂荡之人矣。又有人钟贤世、矜巧能、修名誉、夸张世而不知己者,亦何人哉?世必以为智谋之士。此二者,胥失者也,而世与一不与一。唯圣人知所与,知所去。”

                                                        (选自《列子?天瑞》)

[注]①林类:古代隐士,事迹不详。②赐:子贡之名。③圹:坟墓。④胥:皆;都。

⑤徼:求取。⑥列子:战国时期郑国人,学说属于道家之流。《列子》为道教经典之一。

试题详情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10题。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将下面文言文中画线的部分用斜线断句。(5分)

        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要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取材自清姚鼐《游媚笔泉记》)

试题详情

12.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10分)

临高台

萧衍

高台半行云。望望高不极。草树无参差。山河同一色。

仿佛洛阳道。道远难别识。玉阶故情人。情来共相忆。

 

临 高 台

沈约

高台不可望,望远使人愁。连山无断绝,河水复悠悠。

所思竟何在?洛阳南陌头。可望不可见,何用解人忧?

[注]①萧衍:梁武帝。在位四十八年,年八十六。有集三十二卷。

②沈约:南朝吴兴武康(今浙江德济县西)人,与萧衍同属“意陵八友”。

   (1)下面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萧衍沈约二人同登一座高台,采用同一视角观望,同怀念远在洛阳的情人,诗中都有借景抒情的妙笔。

       B.萧诗中,作者登高怀远,思念之切竟使眼前的丛莽幻化出一条通往洛阳的道路,延伸到远方的情人身边。

              C.玉阶通常是古代淑女伫立凝望之所,萧衍用玉阶来暗示自己期望故情人同样满怀思念,为下文“共相忆”埋下了巧妙的伏笔。

              D.两首诗的开头都用“望”字,但两人诗中的“望”字却不同解:萧诗中“望”字做仰望解,沈诗中“望”字却做远望解。

              E.两首诗的结尾都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情人的相思,这增强了诗歌情感的感染力、也增加了诗歌的穿透力。

   (2)同为登高怀人,两首诗歌的情感却有一定的差别。请你结合诗句谈一谈。(3分)

 

 

 

 

   (3)萧衍诗的前两句如何表现高台之“高”的?请从作品语言或者修辞方法中任选一角度,具体说明。(3分)

 

 

 

试题详情

13.在横线上填写作品的原文。(7分)

   (1)令初下,                ,门庭若市。                       (《邹忌讽齐王纳谏》)

   (2)                 ,乐琴书以消忧。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3)                 ,二情同依依。                                  (《孔雀东南飞》)

   (4)细草微风岸,                 。                                  (杜甫《旅夜书怀》)

   (5)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杜牧《阿房宫赋》)

   (6)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7)两情若是久长时,              !                                (秦观《鹊桥仙》)

中国与西方的古建筑表达着不同的思想,流露着不同的情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体现着不同的信念。中国的建筑是儒家文化的反映,西方建筑充满着宗教神秘主义的情绪。中国人对建筑的态度是以新为贵,西方人则对古老建筑充满尊崇与敬意。中国人为求得与天地和自然万物的和庇,“仰视天文,俯察地理”,建筑讲究背靠大山、面对平川,体现了中国特有的一种文化。西方人则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

中国传统哲学,所宣扬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中国人将木材选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视了它与生命的亲和关系,重视了它的性状与人生的关系。从西方人对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强调人是世界的主人。

20090508

中国的建筑着眼于信息,西方的建筑着眼于实物体。中国古代建筑的结构,不靠计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逻辑的方法构思,而是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言传手教,靠实践,靠经验。西方建筑美的构形其实就是几何形体,甚至于像园林绿化、花草树木之类,经过人工剪修、刻意雕饰,也都是呈献出整齐有序的几何图案,以其超脱自然、驾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国园林那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自然情调,形成鲜明的对照。

当中国古老的建筑物随时间的流逝而被毁坏或“烟销云散”时,西方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的建筑依然完好地保存着,用实体形象演绎着自己的文化。通过对中西方建筑的比较可看出中西方在观念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上的不同。

                                                               (取材于《品阅中西建筑艺术之美》)

试题详情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16题。

 

一、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1.C

2.A(B出其不意,不计其数;C凋敝,蛛丝马迹;D安装,绊脚石)

3.B

20090508

5.D(“所”与“攸”重复;“不再”所限制的范围不明)

二、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3分,共15分。

6.C(责怪)

7.A怎么。(B,于之/哪里;怎么。C是/被。D,在/此)

8.A((林类)乃仰而应(子贡)曰)

9.B①认识不达观⑤是对生的认识

10.D(“孔子”认为,无论“狂荡之士”还是“智谋之士”都是(有所)失的,这两种人都不值得赞扬,只有圣人知道所赞扬的什么,所反对的是什么)

三、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

11.[断句]①石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2分)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2分)

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1分)

    “/”为必断,一处1分。“//”为可断可不断。

    [标点]西循崖可二里,连石若重楼,翼乎临于溪右。①罅生大树,荫数十人,前出平土,可布席坐。

②南有泉,明何文端公摩崖书其上,曰媚笔之泉。泉漫石上,为圆池,乃引坠溪内。左丈学冲于池侧方平地为室,未就,邀客九人饮于是。③日暮半阴,山风卒起肃振岩壁,榛莽、群泉、矶石交鸣。游者悚焉,遂还。

12.(1)AE(选对一项得2分)

   (2)答案示例:萧诗后四句,想象旧时情人也在思念着自己,高台再高、道途再远也不能阻隔他们的共同思想,借此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沈诗“所思”却不一定去指情人,后四句在自问自答中流露出难以排解的忧愁和无可奈何的情绪。

(3分,意思对即可)

   (3)答案示例一:萧诗前两句连用两个“高”字,用最直白的语言,将高台的雄大气势展现在读者面前。

    答案示例二:萧诗首句用夸张手法写高台高耸入云,第二句再补充说明高台决然望不到尽头,极言高台之高。

(3分,意思对即可)

 

13.(1)群臣进谏                                          (2)悦亲戚之情话

   (3)举手长劳劳                                       (4)危樯独夜舟

   (5)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6)可以无悔矣

   (7)又岂在朝朝暮暮

(每句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C(A原文没有体现宗教神秘主义情绪和古老建筑之间具有必然联系。B西方建筑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成就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D原文“超脱自然”是说超越了自然,是一种人工美)

15.A(本文的“集体美”是指建筑物格局的群体性,不是说“集体力量产生了美”)

16.①西方人以古老建筑为贵,中国以新建筑为贵。

    ②西方人把“坚固”和“实用”作为评价优秀建筑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则,中国注重“天人合一”。

    ③西方人选用石材,中国选用木材。

    (一点2分,答出两点即可得满分)

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7.答案示例:小说写果贩叶三在日常生活中有着一种乐观的(或热情的、诚实的、有智慧的)人生态度,体现了叶三有审美情趣(2分),为下文写他是个不谄媚、懂艺术的鉴赏家做出铺垫。(2分)

18.答案示例:②叶三懂画③叶三评画  ④叶三与画共存亡(一空1分)

19.这句话表现季陶民的清高(或雅、与众不同)的性格特点(2分)。这与他对叶三另眼相看态度形成对比,突出了叶三既不像那些庸风雅士假名士那样假充内行(或不懂装懂)、也不谀媚的特点(3分)

20.答案示例:这个结尾很好,是全文的升华。因为本小说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重友谊、重知已。正如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里的精神是和先人一脉相承的(6分)。

    答案示例:这个结尾不合适,是全文的败笔。因为叶三把画带进棺材,不过是文化痼疾之一:自私。相传唐太宗李世民就是这样,将《兰亭序》带进坟墓,这只是满足了他个人的占有欲望,却让作品永远不见天日。(6分)

    答案示例三:这个结尾是神来之笔,将前文的赞赏化为了莫大的惋惜。因为叶三把画作带进了棺材,体现的是文化痼疾之一;封闭狭隘。作者在《胡同文化》中也曾有类似写法,文尾以“再见呀,胡同”体现对封闭的胡同文化的清醒认识。(6分)

    (角度不拘,有无具体例子均可,言之成理即可)

六、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

 

 

 

 

 

 

21.

题号

不得体的原因

改为

“忝列”,谦辞,表示自己位列其中辱没他人,心中有愧。此处错误做敬辞。

“名列”

“笑纳”,客套话,用于请人收下礼物,是敬辞,此处误做谦辞。

“愧领”

“芳龄”,一般用于年轻女子。此处用错对象。

“高寿”

    (6分,答对一项得1分)

22.④ ② ③ ①(一空1分)

七、(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

23.(60分)

说明:缺题目减2分。每3个错别字减1分,重复的不计。字数不足,每少50个字减1分。

[参考译文]

林类的年纪将近一百岁了,到了春天还穿着粗皮衣,在田地里拾取收割后遗留下来的谷穗,一面唱歌,一面往前走。孔子到卫国去,在田野上看见了他,回头对学生说:“那位老人是个值得对话的人,试试去问问他。”子贡请求前往。在田埂的一头迎面走去,面对着他感叹道:“先生没有后悔过吗?却边走边唱地拾谷穗?”林类不停地往前走,照样唱歌不止。子贡再三追问,他才仰着头答复说:“我后悔什么呢?”子贡说:“您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已经死到临头了,又有什么快乐值得拾谷穗时边走边唱歌呢?”林类笑着说:“我所以快乐的原因,人人都有,但他们却反而以此为忧。我少年时懒惰不努力,长大了又不争取时间,所以才能这样长寿。到老了还没有妻子儿女,现在又死到临头了,所以才能这样快乐。”子贡问:“长寿是人人所希望的,死亡是人人所厌恶的。您却把死亡当作快乐,为什么呢?”林类说:“死亡与出生,不过是一去一回。因此在这儿死去了,怎么知道不在另一个地方重新出生呢?由此,我怎么知道死与生不一样呢?我又怎么知道力求生存而忙忙碌碌不是头脑糊涂呢?同时又怎么知道我现在的死亡不比过去活着更好些呢?”子贡听了,不明白他的意思,回来告诉了孔子。孔子说:“我知道他是值得对话的,果然如此;可是他懂得自然之理并不完全彻底。”

子贡对学习有些厌倦,对孔子说:“希望能休息一阵。”孔子说:“人生没有什么休息。”子贡问:“那么我也就没有休息的时候了吗?”孔子回答说:“有休息的时候。你看那空旷的原野上,有高起来的地方,好像是墓穴,又像是土丘,又像是底朝上的饭锅,就知道休息的时候了。”子贡说:“死亡真伟大啊!君子在那时休息了,小人在那时被埋葬了。”孔子说:“赐!你现在已经明白了。人们都知道活着的快乐,却不知道活着的劳苦;都知道老年的疲惫,却不知道老年的安逸;都知道死亡的可恶,却不知道死亡是休息。晏子说过:‘真好啊,自古以来就有死亡!仁慈的人在那时休息了,不仁的人在那时被埋葬了。’死亡是德所求取的事情。古人把死人叫做‘归人’。说死人是‘归人’,那么活着的人就是‘行人’了。一直在外面行走而不知道回家,那是抛弃了家庭的人。一个人抛弃了家庭,所有世上的人都反对他;天下的人都抛弃了家庭,却没有人知道反对。有人离开了家乡,抛弃了亲人,荒废了家业,到处游荡而不知道回家,这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说他是放荡而疯狂的人。又有人专心致志于盛世之治,自以为聪明能干,于是博取功名,到处夸夸其谈而不知道停止,这又是怎样的人呢?世上的人一定会认为他是有智慧谋略的人。这两种人都是错误的,而世上的人却赞扬一个,反对一个。只有圣人才知道什么该赞扬,什么该反对。”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