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考政治热点: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理论思考

 

(一)热点背景:  

《2008年下半年公布的刺激经济的政策》  

时间   

政策内容   

2008.11.09   

扩大内需 国务院确定4万亿投资计划   

2008.11.09   

央行全面放开贷款限制 加大支持中小企   

2008.11.06   

两部委明确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补助方式额度   

2008.11.05   

一年、3月期央票隔周发   

2008.11.04   

商务部外管局酝酿外管政策调整 松绑企业资金链   

2008.11.01   

近3500项商品出口退税率调高   

2008.10.29   

央行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   

2008.10.24   

国务院批复2万亿铁路投资计划   

2008.10.23   

央行加大对小企业贷款扶持力度 四季度单独统计   

2008.10.22   

财政部千亿规模减税方案已获国务院批准   

2008.10.22  

财政部、央行出台多项措施鼓励居民购房   

2008.10.21   

3000余种商品出口退税率再次调高   

2008.10.21   

着眼明年经济 国务院加快基建投资   

2008.10.21   

刺激农村消费 进一步扩大"家电下乡"试点范围   

2008.10.20   

发改委大幅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 最高幅度达15.3%   

2008.10.19   

国务院:降低住房交易税费 力保资本市场稳定   

2008.10.12   

十七届三中全会发布公报 部署农村改革发展   

2008.10.08   

国务院对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暂免征收个人所得税   

2008.10.08   

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2008.09.15   

央行决定下调存款准备金率和存贷款基准利率   

(二)知识链接:  

1、经济常识分析
   涉及的经济常识内容主要有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对外贸易以及“三农”问题等。财政政策是指国家通过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以实现社会经济目标的具体措施。财政支出主要是用于政府进行公共工程建设和转移支付(指政府对某些地区、阶层及人士的津贴、补助等)。货币政策是中央银行通过调节货币供求和控制信贷规模,以实现宏观调控目标的方针和策略的总称。货币政策工具有存款准备金率、利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等。央行提高或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可扩大或收缩信贷供应量;通过提高或降低存贷款利率,可扩大或收缩货币信贷供应量;通过卖出或买进国债,可以扩大或缩小货币供应量。财政投入重点和国债投资重点的安排,体现国家通过财政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在经济增长滞缓,部分经济资源未被充分利用,经济发展主要受需求不足制约时,国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通过增加经济建设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降低失业率,拉动经济增长。同时,中央银行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通过放松银根,扩大货币供应量,以刺激有效需求的增长。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都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由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生活的作用各有其特点,在货币政策收效不明显的情况下,财政政策则显得比较有利,通过增加财政支出和减少税收,刺激总需求增长,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等。其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上表所列各项内容及2009年两部委拟增发2000亿元规模国债等方案就是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具体表现。“投资、出口、内需”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三个材料所提到的政策项目中都得到了体现。特别是扩大内需,我国国内市场潜力大,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回旋余地。把经济增长放到主要依靠扩大国内需求上来,坚持并完善扩大内需的方针,是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的根本保证。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生活消费内需这一点和《经济常识》中生产和消费辩证关系的知识点联系得非常紧密。 以上措施均体现了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2、政治常识分析

①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国家经济经济政策组合拳的出台,反映了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②国家职能。国家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体现了国家履行经济职能应对金融危机。着眼明年经济,国务院加快基建投资,还体现了国家的社会公共服务职能。

③国家政策组合拳管理重度出击,是为了保障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又体现了国家机关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④党的性质和宗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体现党坚持“三个代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和宗旨。

⑤我国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实行对外开放,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世界性的金融危机,给我国的出口造成了很大压力。我国提高3000余种出口商品的退税率,就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世界范围内的竞争,提高竞争力,并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⑥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在当前世界金融危机肆虐的情况下,我国政府牢牢把握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现在国务院批复的铁路投资额为2万亿元,其中在建项目的投资规模超过了1.2万亿。近三年铁路建设投资将超过35000亿元,其中长期投资规模将达到5万亿元以上。

3.哲学常识分析

①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反作用。国家出台上述政策,是根据国际国内的现实情况出发的。国家运用财政和税收国债等经济杠杆,刺激经济发展,并鼓励出口所采取的有效措施。也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重要表现。

②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能的关系。市场经济有自身的缺陷: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由美国引发的金融危机充分暴露了这一点。国家采取政策组合拳,并提出实施这些措施,出手要快,出拳要重,措施要准,工作要实(“快”就是要迅速出手,争分夺秒,不可贻误时机;“重”就是要实施坚决有力的措施,从根本上扭转经济增速过快下滑趋势;“准”就是要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实”就是要抓好落实),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的体现。

③国家采用政策组合拳的办法对国民经济进行全方位调控,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④抓主要矛盾的观点。我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除非发生大规模外敌入侵,我们要始终如一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当前形势下,发展经济尤为重要。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

⑤矛盾的特殊性原理。不同事物的矛盾各不相同。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其特点。我国政府根据经济运行的不同情况,采取了不同的措施。例如国家提高出口商品的退税率,不同的产品税率不同,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

⑥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两月内三次降低存贷款利率,是根据变化了的客观情况适时作出的。

⑦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在经济发展中,我们既重视内因(扩大内需),又充分利用外因(扩大出口),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对外贸易结合起来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