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之专题四面对市场经济
考向解读预测
【考点展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
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1)市场经济基本原理
市场与计划
市场调节及其弊端
市场配置资源
市场秩序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宏观调控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小康社会
经济建设目标
发展社会生产力
(2)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科学发展观
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经济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及其表现
跨国公司
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2)国际经济竞争与合作
对外开放
国际经济组织
国际经济合作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
【考向预测】
2008年高考中,宏观调控在各地高考试题中充分凸显其作为本专题的绝对重点地位。宁夏文综第14和第39题分别以选择题和主观题的形式考查了宏观调控的具体措施和三种主要手段的运用;天津文综第30题、全国文综I卷第24题、广东政治第10题、江苏政治第12题分别对宏观调控的原因、手段和具体措施、主要目标等进行了重点考查。另外,全国文综I卷第26题、山东文综第16题分别考查了统筹区域、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内涵。对外开放的考查在江苏政治第19题、全国文综I卷第28题得以进行。
从形式上看,高考试题既有选择题,也有主观题。从内容看,既有模块内综合,也有模块间甚至是学科间的综合。依据考试说明,联系当前重大生活和时政热点,2009年高考备考复习要注意:①运用市场规则和市场秩序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整顿和规律市场秩序、和谐消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②运用国家宏观调控的相关知识,认识我国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必要性、正确性及其具体运用。③深刻理解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理解“五个统筹”,从以人为本的要求认识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中关注民生的具体措施。④联系经济全球化趋势,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宏观战略和微观主体企业出发,理解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拓展对外开放广度和深度,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部署。
【考点洞悉】
考点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主干梳理】
表现
总体小康
(1)小康社会 特点
全面小康目标
(2)经济建设目标
① 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
②工业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及经济体系方面的目标: 。
③缩小城乡、工农及地区差别方面的目标: 。
④社会保障体系、就业及人民生活方面的目标: 。
原因
(3)发展社会生产力 意义
措施
【误区辨析】
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是一种平衡的发展过程。(注意:小康社会的建设进程与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一样,是一种不平衡的发展过程。不同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可以有所差别。
【精题研析】
1.(2008年高考海南卷,5)二十世纪末,我国基本实现了小康,但还是低水平、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我国要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是
①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 ②本世纪头二十年要实现的奋斗目标 ③我国所有制改革的必然要求 ④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尝试解题
解析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是我国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现代化的基础,因此是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第三步目标的重要步骤。要实现这一奋斗目标,需要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所有制改革,①③不符合题目设问指向。
答案 D
2.(2008年高考上海分叉部分A组,3)2008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草拟的扶贫标准调整办法把贫困标准从2007年的1067元提高到1300元,首次达到国际标准。这一标准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存所需要的收入,还考虑他们在教育、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上述材料可以看出
A.贫困线标准的提高不利于我国减贫事业的发展
B.与国际标准接轨是减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C.贫困线标准的提高标志着我国已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D.新标准在保障基本生存的基础上纳入了保障发展的理念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出于对贫困人口在结余、医疗方面的支付能力,国家提高扶贫标准,这意味着国家不仅关注贫困人口的生存问题,还重视他们的发展问题,这也符合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A表述错误;减贫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B错误;C是对全面小康标准的错误认识。
答案 D
3.(2008年高考上海分叉部分A组,18),不定项)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国内生产总值的“人均”指标,除了要考核经济总量外,还必须考虑
A.消费结构的变动 B.人口增长的因素
C.企业对外投资的增长 D.所有制结构的变动
尝试解题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经济目标之一的变动。将标准中的“国内生产总值”改变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意味着不仅重视经济总量,而且充分考虑到了人口增长因素。A、C、D与材料无关。
答案 B
考点四 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主干梳理】
(1)树立科学发展观
内涵
主旨
以人为本
内 全面发展
容 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
原 片面发展观的危害
因 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2)促进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优化产业结构
内涵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怎么办
为什么
统筹城乡发展
怎么办
为什么
统筹区域发展
怎么办
【误区辨析】
(1)GDP是衡量经济增长与成绩的唯一指标。(注意:我们既不能单纯强调GDP的重要性,也不应该全盘否定GDP的重要性。不能把GDP作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更不能作为政绩的考核指标。片面追求经济快速增长,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甚至出现“没有发展的增长”,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经济增长。(注意: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精题研析】
1.(2008年高考山东卷,16)2003~2007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货物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分别为10.6%、25.8%。这说明我国
①出口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②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同推进③经济发展的对外关联程度提高④进出口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尝试解题
解析 材料的主旨集中表明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和进出口贸易额都在增长,这反映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之间的关系。①强调的是出口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④表述的是进出口结构的问题,二者皆不符合材料中心意旨。故答案选C。
答案 C
2.(2008年高考广东文科基础,4)福建省南平市大力发展养殖业,用鸡粪生产生物有机肥并发电,用鸡毛、鸡肠等制成高蛋白的鱼饲料。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不但没有污染水源,每年还能带来数千万元的产值。这启示我们
A.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工业反哺农业
B.统筹城乡发展,就要实行城市支持农村
C.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协调
D.落实科学发展观,就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有效信息和调动相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地发展养殖业,通过对鸡粪、鸡毛、鸡肠等“垃圾”的循环利用,不仅带来可观的产值,而且对环境是一种保护。这正确处理了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故答案为D。A、B、C与材料无关。
答案 D
3.(2008年高考全国I卷,26)近年来,我国蔗糖产业逐步由福建、广东等地向广西、云南等地转移。“东蔗西移”、“东糖西移”一方面为东部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在西部形成新的蔗糖业基地,提升了我国蔗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这一事例表明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有利于
①促进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②通过东部地区工业化带动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 ③加强西部地区加工工业的基础地位 ④西部地区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形成优势产业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反映的是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带动西部发展,并未涉及西部农业发展和加工工业发展问题。答案为C。
答案 C
4.(2008年高考上海共同部分,13)实现国民经济的信息化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信息化有利于
①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②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③高起点上加速实现工业化 ④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势
A.①③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的工业化道路,考查调动运用有关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行信息化,有利于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带动工业化进程,从而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①②③当选,实行信息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劳动力的使用,④虽是我国工业化道路的要求之一,但不符合题目要求。
答案 B
5.(2008年高考海南政治卷,25)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海南建省20年以来,根据本省特点,坚持生态立省,加强文化建设,取得了经济社会建设的显著成就,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材料一 海南省政府在“十一五”期间规划建设大型公共文化设施――海南文化公园。该公园总投资约6亿元,包括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艺术中心以及公园配套设施等。海南文化公园为开放性文化主题公园,体现以人为本、群众性、大众化的特点,不设围墙、不售门票,以文化普及、艺术生产为主,休闲健身为辅,兼顾文化商业设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社交范围市民的文化艺术需求。
材料二 从1999年到2006年,海南省共投入120多亿元财政资金支持生态建设,目前90%以上的省内大中型生产企业都在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从建省到2007年,全省地区生产 总值增长21倍,同时生态水平稳居全国第一,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休闲度假天堂。
(2)分析上述材料,运用经济知识总结海南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考查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有效信息点有:海南注重根据本省特点选择发展道路;政府加强文化建设普及文化;注重生态建设、发展循环经济。回答时从此有效信息出发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 按照又好又快的发展要求,经济建设与生态建设并重;充分发挥本省资源优势;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文化素质;政府重视、企业参与。
6.(2008年高考海南政治卷,26)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民生问题持续关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材料二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编列的2008年度中央财政预算有关民生投入的“清单”:――用于教育的投入由去年的1076亿元增加到1562亿元,增长45.1%,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9.4%提高到11.83%。
――医疗卫生事业安排预算832亿元,比上年增加167亿元,增长25.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5.8%提高到6.3%。
――为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将投入2762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增长24.2%,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2007年的20.12%提高到20.91%。
这些实实在在的投入,使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至于人们将今年的中央财政预算称为“民生财政”。
为什么说2008年度的中央财政预算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
尝试解题
解析 本题属于体现型主观题,考查调动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因此,在材料中寻找党和国家注重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信息即可。组织答案时首先表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然后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答案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保证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2分)从材料可以看出,党中央高度重视现阶段存在的民生问题,政府通过民生财政等措施,对民生问题着力加以解决,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3分)
7.(2008年高考重庆文综卷,39)材料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推动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阶段;1999年国务院提出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十条意见,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广大西部地区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材料六 表3 西藏自治区经济变化情况表
年份
人均生产总值(元)
各产业的产值(亿元)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1978
375
3.37
1.84
1.44
1992
1 468
16.59
4.46
12.24
1999
4 166
34.19
24.00
47.42
2007
12 109
55.33
96.57
190.29
(资料来源:《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2007年西藏自治区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