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饮食
交大附中 彭禹
[教学目标]
1.掌握饮食的发展阶段、东西方不同的饮食方式、世界各地不同的餐器、随地域而区分的饮食结构;理解中国饮食文化与饮食方式的历史文化因素、自然环境对饮食的制约、创造饮食的能力是生产力中最基本的部分、社会历史文化赋予饮食以丰富的内涵、文明交流加强了饮食的多样化。
2.通过对自然环境等文明要素在历史中对饮食结构、饮食方式等方面影响的讨论,初步掌握利用文明史观点分析文明要素与文明现象之间关系的方法;通过学生多途径搜集资料与教师在课堂内外的指导,使学生初步掌握“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的历史学归纳方法。
3.理解饮食的历史同样是人类在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变迁中求生存、求发展过程的一部分,从而激发学生理解历史、热爱生活的情感态度;并通过对中国饮食传统中丰富灿烂的文化与中国饮食对世界的贡献的学习,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重点与难点]
重点: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
难点: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
说明:
分餐制多与等级制度有关,如中国先秦时期的“列鼎而食”;聚餐制则源自于魏晋之后家族观念的加强,因为在动乱不安的年代中,只有通过加强血缘家族的联系才能在最大程度上维持个人的生活,所以聚餐也就成为体现安危与共的家族观念的一部分。在现代社会的文明交流与撞击中,分餐制成为一部分中国人的选择,从聚餐到分餐的转变,一方面固然有讲求卫生的因素,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中国在传统文化与观念上的突破。所以,饮食方式与历史文化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