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课  婚姻与家族

上海市大同中学  邵清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知道中国姓氏的产生及其内涵;知道家族是由父系祖先繁衍而成的聚居血缘团体,理解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家族制度和家庭制度的变化。

     2、通过对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内在因素的了解,认识人类的生存方式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3、了解近代以来促使婚姻家庭关系变化诸多因素,使学生理解尊重各种形式的家庭结构;通过对婚姻的制度演变过程的分析,树立正确的婚育观念。通过了解男女性别伦理观念与社会发展关系,使学生认识到禁止近亲结婚的法律规定,是人类经过长期繁衍后代的实践才获得的知识和确立的社会规范,提高学生对于我国《婚姻法》科学性的认同;

[重点与难点]

重点:婚姻制度的演变及其内在的因素

难点:婚姻制度与人类社会文明的关系

1、    设定以上的重点和难点原因有:一方面,以婚姻制度的历史变化,反映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是衡量人性发展的尺度,也是编写者的主要意图;另一方面,婚姻制度的变化涉及自然选择、性伦理以及私有制的产生与发展等诸多因素,离中学生的生活经验距离甚远,学生难以理解。

[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教师展示不同时期的婚礼图片,提问学生:谈谈你对婚姻的认识。

婚姻是一种社会现象,学生虽没有亲身经历,但应该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此环节能够获知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使新知识有一个落脚点。

 

 

2、讲授婚姻制度的演变。教师提出概念:婚姻制度是在男女性别伦理观念基础上形成的。教师出示下列图表,边演示边讲解,以时间为序,详细介绍从群婚制、对偶婚到一夫一妻制的婚姻制度的演变,在讲授的过程中可以穿插一些考古发现、相关史料或者在少数民族中依然存在的原始婚姻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图表:    

群婚制、族内婚  ――  原始人群时期

 

 

族外婚、对偶婚­­ ――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一夫一妻制婚姻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本段内容是课文的重点,涉及内容学生较为陌生,因此是以教师讲解为主。在讲授的过程中,注意两点:其一,力求使讲授深入浅出,史论结合;其二,突出每一个变化的背后的历史因素。通过讲授使学生认识:人类婚姻制度经历了:群婚制、对偶婚制、一夫一妻制三个阶段。群婚制向族外婚制的发展,出现了氏族;对偶婚的出现和发展,又使部落的规模进一步扩大;而一夫多妻、一夫一妻制家庭的出现又推动了社会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进而瓦解了氏族社会。这一系列变化与自然选择有一定关系,更与人们的性别伦理观念、财产关系等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从血缘婚姻到一夫一妻制家庭的产生过程反映了人类对自身繁衍和社会的特定认识,是文明进步的重要内容。

 

 

 

 

 

 

 

3、讲授婚姻制度与人类文明的关系。此环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可以围绕“婚姻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达成共识。

本段内容学生不易理解,因此是本课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围绕主题层层分解,使学生认识:人类婚姻制度的演变与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是不可分割的。婚姻制度的演变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表现,又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

 

 

 

4、讲授姓氏,主要是以中国为例。教师可以从解释姓、氏两字的含义入手,讲授姓氏的由来和演变。围绕中外几种姓氏或学生自己姓氏的来源,师生共同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时间允许可以补充西方或日本的姓氏起源,扩大学生视野。

讲授姓氏起源要突出的是:姓产生于原始氏族社会,作为识别和区分氏族的特定标记符号应运而生。中国最早的姓都带有“女”字,如姬、姜、妫、姒等,可以推断早在母系氏族时期,姓已经形成。氏最早在原始社会晚期形成。黄帝时已有"胙土命氏"。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和阶级社会、国家制度的形成,出现了赏赐封赠土地以命氏的习惯。结论:中国姓氏经历了因生为姓、由姓分氏、氏盛姓衰、姓氏相别的曲折进程。姓氏的产生和发展折射出文明的历程。

 

 

 

 

 

5、讲授家族概念。从讲授家庭概念入手,进而可以让学生做一张自己家的亲戚关系表,确认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等称谓的含义。教师在此基础上再对家族和家庭的定义进行总结。

 

 

 

讲授家庭,主要是明确它是社会最基本的细胞,是以婚姻为前提、以血缘为纽带的人类社会组织,所以家庭与婚姻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制作亲戚关系表,主要是从中体现出家庭的结构和家族的组成,使学生从对家族的感性认认识,进理性地认识家族是由原始社会后期的父系氏族中孕育而来的,家族是指以血统关系为基础,由若干家庭组成地社会集团。家族组织地基本原则是以父系血统为基础,以“姓”为源头,以“宗”为系统,以“族”为基本单位,进行不同范围地亲属组合。

 

 

 

 

 

 

 

6、讲授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围绕“家族制度就是中国的社会制度”(冯友兰语)这一主题,以家庭→家族→家庭的演变线索,从早期的宗法制度到宋代的强化家族意识等,详细介绍中国家族制度的演变。

 

本段内容不仅要使学生了解中国家族制度演变过程,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认识:中国家族制度的发展文明的发展,同时它的演变对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文化和社会变迁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早期各部落的家族制度并不一致,殷人采取“兄终弟及”的继承制度,周人采取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形成了严格的宗法制度,这些初中教材都有过介绍。周朝灭亡后,宗法制度的影响依然存在。经过魏晋南北朝和唐末社会的大动荡,传统的血缘家族聚居的状态遭到了极大破坏。但宋代以后,人们通过建立宗祠、编修家谱等方式强化血缘关系的意识与社会功能,家族传统才得以延续至今。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提问:“为什么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后,人们仍然十分重视家族关系?”引导学生从中国是大河农业文明的典型国家,农民世代定居在固定的农业区域的生活方式出发,理解具有血缘纽带的家族不易解体的原因。

为了使学生有一些感性认识,教师可以在此穿插一些电视剧、小说或者一些著名大家族的介绍。

 

 

 

 

 

 

 

 

 

 

启发学生把自己的祖辈的家庭和现在的家庭作比较,谈谈中国当代家庭形式的变化。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从家庭成员的数量、组成结构等方面作比较。由此认识中国家庭由大家庭→联合家庭→主干家庭→核心家庭的演变,认识家庭变化的趋势。

 

 

 

7、小结。教师从两个方面小结:1、婚姻、姓氏、家庭和家族的关系;2、婚姻制度和家族制度演变的原因和发展的影响

   婚姻造就了以血缘为纽带的庞大的家庭系统,而姓氏则成为它们内存联系的外在表现,婚姻使人类繁衍自身的基本形式,家庭是人类生活的细胞,婚姻的产生、家庭的建立,使家族延续不断,婚姻与家庭的历史变化反映了人类生活方式的进步,这一切成为人类社会结构基础的构成部分,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文明所走过的历程。

 

 

 

 

 

[资料附录]

材料一:云南少数民族的婚姻习俗有趣而奇特,但其中最为独特的要数泸沽湖畔的摩梭人的阿注婚。阿注婚分为阿注婚、阿注同居婚、成家婚三种形态。

  阿注婚:阿注在摩梭语中是亲密的朋友之意,其特点是:男不娶,女不嫁,男女各在母系大家庭中生活,结交阿注关系的夫妻没有实质上的经济联系,男子夜间到女家居住,白天回到母家,所生子女由母亲或姐妹抚养,父亲不抚养孩子,他抚养的是自己的外甥,而他的孩子又由阿注家舅舅抚养。在农忙季节,女方家需要帮忙,男方可以前去协助。男女之间的爱情是阿注婚的基础,双方一旦产生了爱情,就可以结交为阿注关系。

  阿注婚的特点在于维系以母亲为核心的血缘大家庭,家庭中不存在父子关系、婆媳关系、妯娌关系等。母亲死后,家庭中的女子谁能干就由谁来承担家庭的重任。

  阿注同居婚:在长期的阿注婚中,婚姻形态也在逐渐转变,由分居向同居转化,其特点是:男女双方不再各居母家,而是共同生活在一个母系家庭,一般是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无论到哪家,都是母系大家庭中合理的成员。

以上两种阿注婚,同一母系血缘内,是绝对禁止结交阿注关系的。

       ――新华网http://www.yn.xinhuanet.com/travel/2003-10/17/content_1068873.htm

材料二:

德国社会学家L?穆勒曾经将婚姻的动机归纳为三种,即经济、子女和感情。认为在上古时代经济第一,子女第二,爱情第三;中古时代,子女第一,经济第二,爱情第三;现代社会,爱情第一,子女第二,经济第三。古代社会,婚姻的主导动机缘于妇女是创造财富的活工具,娶妻是为了增加劳动力,人的性欲在婚姻之外可以得到满足。人类婚姻史的第二个时期,妇女劳动范围逐渐变小,财富及继承问题日益突出,于是关于个人至亲骨肉的后代观念便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娶妻是为了生育合法的儿女和照管家室。第三时期,妇女社会地位起了变化,个人自由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爱情成了婚姻的主导动机,其次才是生儿育女和权衡经济。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社会学卷》

 

 

[板书设计]

             形成的基础:男女性别伦理观念

 

婚姻制度       演变过程;    群婚制、族内婚→族外婚、对偶婚→一夫一妻制婚姻

 

          社会形态    原始人群时期  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产生时期:氏族公社阶段

中国姓氏             

演变过程:姓――产生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

                                 氏――产生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

姓氏与家族                        秦汉以后逐渐合一

                    

                                                血缘聚居

              中国家族与家庭:一夫一妻或多妻家庭         家族       家庭

                                                   (嫡长子继承制)

                                                                核心家庭

                                                                主干家庭

                                                                    联合家庭

 

 

 [训练设计]

右图是公元前3000多年大汶口遗址35号

墓的复原图。 墓中的成年男子位于墓穴中部,成

年女子右臂搂一小孩,居男子右侧,众多随葬品大多被放置在靠近丈夫一侧。据不完全统计,大汶口墓地里,有人骨架的128座墓里有8座合葬墓。已鉴定为男女合葬墓者有4座。

从以上的考古发现中,你能得出什么有效信息?

答案:大汶口文化时期,居民已出现男子地位高于女子地位的一夫一妻制个体家庭。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27-86699610 举报邮箱:58377363@163.com

精英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