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几何基础题题库(六)(有详细答案)
251. 已知点P是正方形ABCD所在的平面外一点,PD面AC,PD=AD=,设点C到面PAB的距离为d1,点B到平面PAC的距离为d2,则( )
(A) <d1 <d2(B)d1< d2<(C)d1<< d2(D)d2<d1<
解析:,,故d2<d1<,选D。
252.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BN=(1)求MN的长;
(2)当为何值时,MN的长最小; (3)当MN长最小时,求面MNA与面MNB所成的二面角的大小。
解析:(1)作MP∥AB交BC于点P,NQ∥AB交BE于点Q,连接PQ,依题意可得MP∥NQ,且MP=NQ,即MNQP是平行四边形。∴MN=PQ,由已知,CM=BN=a,CB=AB=BE=1,
∴,, 即,
∴
(2)由(1)知: ,
(3)取MN的中点G,连接AG、BG,∵AM=AN,BM=BN,∴AG⊥MN,BG⊥MN,
∴∠AGB即为二面角α的平面角。又,所以由余弦定理有
。故所求二面角。
253. 如图,边长均为a的正方形ABCD、ABEF所在的平面所成的角为。点M在AC上,点N在BF上,若AM=FN ,(1)求证:MN//面BCE ; (2)求证:MNAB;
(3)求MN的最小值.
解析:(1)如图,作MG//AB交BC于G, NH//AB交BE于H, MP//BC交AB于P, 连PN, GH , 易证MG//NH,且MG=NH, 故MGNH为平行四边形,所以MN//GH , 故MN//面BCE ;
(2)易证AB面MNP, 故MNAB ;
(3)即为面ABCD与ABEF所成二面角的平面角,即,设AP=x , 则BP=a-x , NP=a-x , 所以:
,
故当时,MN有最小值.
254.如图,正方形ABCD、ABEF的边长都是1,而且平面ABCD、ABEF互相垂直。点M在AC上移动,点N在BF上移动,若CM=x ,BN=y, (1)求MN的长(用x,y表示);(2)求MN长的最小值,该最小值是否是异面直线AC,BF之间的距离。
解析:在面ABCD中作MPAB于P,连PN,则MP面ABEF,所以MPPN,PB=1-AP=在PBN中,由余弦定理得:PN2=
,在中,MN=
;
(2)MN,故当,时,MN有最小值。且该最小值是异面直线AC,BF之间的距离。
255.已知正四棱柱ABCD―A1B
解析:(1)证:首先易证ACDQ,再证EODQ(O为AC与BD的交点)在矩形BDD1B1中,可证EDO与BDQ都是直角三角形,由此易证EODQ,故DQ面EAC得证;
(2)若BP与面EAC平行,则可得BP//EO,在三角形BPD中,O是BD中点,则E也应是PD中点,但PD=DD1=a,而ED=DO=BD=a,故E不是PD中点,因此BP与面EAC不平行;
(3)易知,BPAC,要使AMBP,则M一定在与BP垂直的平面上,取BB1中点N,易证BP面NAC,故M应在线段NC上。
256.如图,已知平行六面体的底面ABCD是菱形,,(1)证明: ;
(II)假定CD=2,,记面为α,面CBD为β,求二面角α -BD -β的平面角的余弦值;
(III)当的值为多少时,能使?请给出证明.
解析:(I)证明:连结、AC,AC和BD交于.,连结, ∵四边形ABCD是菱形,∴AC⊥BD,BC=CD, 可证,,
故,但AC⊥BD,所以,从而;
(II)解:由(I)知AC⊥BD,,是二面角α―BD―β的平面角,在中,BC=2,,, ∵∠OCB=60°,,,故C1O=,即C1O=C
(III)当时,能使
证明一:∵,所以,又,由此可得,∴三棱锥是正三棱锥.
257.设相交于G.,,且,所以如图,已知正方体ABCD―A1B
解析:本题的关键是画出A
解 连B1D1交A
∴ A
∴ A
∴ OM是异面直线A
在直角ΔBB1D1中作B1N⊥BD1于N.
∵ BB1?B1D1=B1N?BD1,a?a=B1N?a,∴ B1N=a,OM=B1N=a.
故异面直线A
评析:作异面直线的公垂线一般是比较困难的,只有熟练地掌握线、线垂直,线、面垂直的关系后才能根据题目所给条件灵活作出.本题在求OM的长度时,主要运用中位线和面积的等量关系.
258.
已知:A1、B1、C1和A2、B2、C2分别是两条异面直线l1和l2上的任意三点,M、N、R、T分别是A
证明 如图,连结MN、NR,则MN∥l1,NR∥l2,且M、N、R不在同一直线上(否则,根据三线平行公理,知l1∥l2与条件矛盾).∴ MN、NR可确定平面β,连结B
∴ M、N、R、T四点共面. =2:1
又是正三角形的BD边上的高和中线,∴点G是正三角形的中心.故,即。
证明二:由(I)知,,,
当时,平行六面体的六个面是全等的菱形.同的证法可得, 又,所以。
259. 如果把两条异面直线看成“一对”,那么六棱锥的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 )
A.12对 B.24对 C.36对 D.48对
解析:本题以六棱锥为依托,考查异面直线的概念及判断,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解法一:如图,任何两条侧棱不成异面直线,任何两条底面上的棱也不成异面直线,所以,每对异面直线必然其中一条是侧棱而另一条为底面的棱,每条侧棱,可以且只有与4条底面上的棱组成4对异面直线,又由共6条侧棱,所以异面直线共6×4=24对.
解法二:六棱锥的棱所在12条直线中,能成异面直线对的两条直线,必定一条在底面的平面内,另一条是侧棱所在直线.底面棱所在直线共6条,侧棱所在直线也有6条,各取一条配成一对,共6×6=36对,因为,每条侧棱所在的直线,与底面内的6条直线有公共点的都是2条,所以,在36对中不成异面直线的共有6×2=12对.所以,六棱锥棱所在的12条直线中,异面直线共有36-12=24对.
260. 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是( )
A.平行 B.异面 C.平行或异面 D.相交或异面
解析:本题考查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异面直线的概念,以及空间想象能力.
解法一:设两条异面直线分别为l1,l2,则与它们分别相交的两条直线有可能相交,如图1,也可能异面,如图2,它们不可能平行,这是由于:假设这两条直线平行,则它们确定一个平面α,两条平行线与两条异面直线l1与l2的四个交点均在α内,则两异面直线l1与l2也在α内,这是不可能的.∴应选D.
解法二:利用排除法,容易发现,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都相交的两条直线可以是相交的位置关系,由于这点可以排除选择选A、B、C.故选D.
261. 已知两平面α,β相交于直线a,直线b在β内与直线a相交于A点,直线c在平面α内与直线a平行,请用反证法论证b,c为异面直线.
解析:这题规定用反证法,提出与结论相反的假定后,要注意分可能的几种情况讨论.
证:用反证法.
假设b,c共面,则b∥c或b,c相交.
(1)若b∥c,∵ c∥a, ∴ a∥b这与b∩a=A的已知条件矛盾;
(2)若b∩c=P,∵ bβ,∴ P∈β.
又∵ cα,∴ P∈α. ∴ P∈α∩β而α∩β=a.
∴ P∈a,这样c,a有了公共点P,这与a∥c的已知条件矛盾.
综上所述,假设不成立,所以b、c为异面直线.
说明 本题如不指明用反证法,也可以考虑用平面直线的判定定理来证明.
262.
如图,在棱长为a的正方体ABCD―A1B
(1)证明EF是AA1与BD1的公垂线段;
(2)求异面直线AA1和BD1间的距离.
解析:(1)连接ED1、EB,
则显然ED1=EB=a
又F为BD1之中点.
∴ EF⊥BD1;
连接FA1,FA.
∵ F为正方体的中心,
∴ FA=FA1,又E为AA1之中点,
∴ EF⊥A
故EF为AA1与BD1的公垂线段.
(2)在RtΔEFD1中
EF==.
故AA1到BD1间的距离是.
评析:今后学习了线面的位置关系之后,可以利用“转化”的思想求距离.
263. 如图所示,正三棱锥S―ABC的侧棱与底面的边长相等,如果E、F分别为SC、AB的中点,求异面直线EF与SA所成的角.
解析:计算EF、SA所成的角,可把SA平移,使其角的顶点在EF上.为此取SB之中点G,连GE、GF、BE、AE,由三角形中位线定理:GE=BC,GF=SA,且GF∥SA,所以∠GFE就是EF与SA所成的角.若设此正三棱锥棱长为a,那么GF=GE=a,EA=EB=a,EF==a,因为ΔEGF为等腰直角三角形.∠EFG=45°,所以EF与SA所成的角为45°.
说明 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求法:
利用定义构造角,可固定一条,平移另一条,或同时平移到某个特殊的位置,顶点选在特殊的位置上,通过证明所作的角就是所求的角或者补角,解三角形,可求.
264. 在空间四边形ABCD中,M、N、P、Q分别是四边上的点,且满足====k.
(1)求证:M、N、P、Q共面.
(2)当对角线AC=a,BD=b,且MNPQ是正方形时,求AC、BD所成的角及k的值(用a,b表示)
解析:(1)∵ ==k
∴ MQ∥BD,且=
∴ ==
∴ MQ=BD
又 ==k
∴ PN∥BD,且=
∴ ==从而NP=BD
∴ MQ∥NP,MQ,NP共面,从而M、N、P、Q四点共面.
(2)∵ =,=
∴ ==,=
∴ MN∥AC,又NP∥BD.
∴ MN与NP所成的角等于AC与BD所成的角.
∵ MNPQ是正方形,∴ ∠MNP=90°
∴ AC与BD所成的角为90°,
又AC=a,BD=b,==
∴ MN=a
又 MQ=b,且MQ=MN,
b=a,即k=.
说明:公理4是证明空间两直线平行的基本出发点.
265.已知:直线a和直线b是异面直线,直线c∥a,直线b与c不相交,求证:b、c是异面直线.
证:因为b,c不相交,b、c的位置关系有b∥c或b、c异面两种可能.
假设b∥c,∵ c∥a,∴ a∥b,这与已知a,b是异面直线矛盾.
所以b与c不能平行,又b、c不相交
所以b,c是异面直线.
266.分别和两条异面直线AB、CD同时相交的两条直线AC、BD一定是异面直线,为什么?
证明:假设AC、BD不异面,则它们都在某个平面α内,这时A、B、C、D四点都在α上,由公理1知A、B、C、Dα,这与已知AB与CD异面矛盾,所以AC、BD一定是异面直线.
267.
如图,ABCD―A1B
A. B. C. D.
解析:过A点在平面ABB
又DF1=AF=E1E,DF1=BE1.
∴ E1E=A1B1,EB=A1B1
在ΔBE1E中,cos∠BE1E==.
∴ 应选A.
268.
在棱长为1的正方体ABCD―A1B
A. B. C. D.
解析:由图所示,AM与CN是异面直线,过N作平行于AM的平行线NP,交AB于P,由定义可知∠PNC就是AM与CN所成的角.因ΔPBC,ΔPBN,ΔCBN皆为直角三角形,且BP=,BN=,BC=1,故PN2=()2+()2=,CN2=()2+12=,PC2=()2+12=,在ΔPCN中cos∠PNC=,所以cos∠PNC=,因此应选D.
269. 已知异面直线a与b所成的角为50°,P为空间一定点,则过点P且与a、b所成的角都是30°的直线有且仅有( )
A.1条 B.2条 C.3条 D.4条
解析: 过P点分别作直线a′∥a,b′∥b,则a′与b′的夹角为50°,由异面直线所成的角的定义可知,过P点与a′,b′成30°角的条数,就是所求的条数.
画图可知,过P点与a′、b′成30°角的直线只有两条.
∴ 应选B.
270. .若a、b为异面直线,P为空间一点,过P且与a、b所成角均为的直线有( )
A.二条 B.二条或三条
C.二条或四条 D.二条、三条或四条
解析:D
271. 已知空间四边形ABCD,E、H分别是AB、AD的中点,F、G分别是边BC、DC的三等分点.
求证:①对角线AC、BD是异面直线,
②EF和HG必交于一点,且交点在AC上.
解析:①提示:用反证法,或者用判定定理.
②提示:先证EH∥FG,EH<FG,设FE∩GH=0
又 0∈GH.GH平面ADC.∴O∈平面ADC.同理O∈平面ABC.
∴O在平面ADC和平面ABC的交线AC上.
272.如果直线a垂直于直线b,那么直线a与平行于直线b的任意一条直线b′互相垂直
解析:在a上任取一点A,过A作b1∥b,则a与b1垂直.
∵b∥b′,b∥b1 ∴b1∥b′
∴直线a与b1和a与b′所成的角相等.
∴a⊥b′
273. 在一块长方形木块的面上有一点P,木匠师傅要用锯子从P和CD将木块分成两块,问怎样画线.
解析:过P作C1D1的平行线EF,连DE、CF.
274.异面直线l1、l2,它们之间的距离为1,所成角是,它们的公垂线是AB,A∈l1,B∈l2.E∈l1,F∈l2,AE=BF=1,求EF的长.
解析:如图,用异面直线l1、l2作为长方体的上、下底面的对角线,公垂线AB为高.
①EF的长即是正方形PEE′F的对角线长,为.
②侧面的对角线,用勾股定理得=2,即为所求.
275.试证:两两相交且不全过同一点的四条直线共面.
解析:(1)设a、b、c、d四条直线两两相交,且不过同一点,并且无三线共点.
记 a∩b=A,a∩c=C,c∩b=B,
∵ a∩b=A,∴ a、b确定平面α.
∴ B∈b,C∈a. ∴ B、C∈α.
∴ BCα,即cα,同理dα
从而 a、b、c、d共面
(2)若有三线共点,不妨设b、c、d相交于A,
a∩b=B,a∩c=C,a∩d=D.
∴ a与A可确定平面α.
∵ B∈a. ∴B∈α,于是bα.
同理,cα,dα.
从而a、b、c、d共面.
276. 正方体的两条体对角线所夹角的正弦值为______________。
解析:易知故两条体对角线相交,设交点为O(如图),则即为所成的角。
设正方体棱长为1,则
,所以,而,故
,即,
277.长方体中,则所成角的大小为______________。
解析:如图所示,将平移到,则在中
278. 根据叙述作图,指出二面角-l-的平面角,并证明.
(1)已知∩=l,A∈l(图9-39).在内作PA⊥l于A,在内作QA⊥l于A.
图9-39
(2)已知∩=l,A∈,(图9-40).作AP⊥于P,在内作AQ⊥l于Q,连结PQ.
图9-40
(3)已知∩=l,,(图9-41).作AP⊥于P,AQ⊥于Q,l∩平面PAQ=H,连结PH、QH.
解析:(1)PA,QA,PA⊥l,QA⊥l,∴ ∠PAQ为二面角的平面角.
(2)∵ AP⊥,∴ PQ为AQ在平面内的射影,∵ AQ⊥l,根据三垂线定理,有PQ⊥l,∴ ∠AQP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答9-35).
(3)∵ AP⊥,∴ AP⊥l,∵ AQ⊥,∴ AQ⊥l,∴ l⊥平面PAQ,∵ PH?QH平面PAQ,∴ l⊥PH,l⊥QH,∴ ∠PHQ为二面角的平面角(如图答9-36).
279. 如图9-42,立体图形A-BCD中,AC=AD,BC=BD.求作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并说明理由.
解析:取CD中点E,连结AE、BE,∵ AC=AD,∴ AE⊥CD.∵ BC=BD,∴ BE⊥CD,∴ ∠AEB为二面角A-CD-B的平面角.
280. 若二面角-l-的一个半平面上有一个点A,点A到棱l的距离是它到另一个平面的距离的2倍,则这个二面角的大小为( ).
A.90° B.60° C.45° D.30°
解析:D.作AH⊥交于H,作HB⊥l于B,连结AB,由三垂线定理,HB⊥l,∴ ∠ABH为二面角-l-的平面角,由已知在Rt△ABH中,AB=2AH,∴ ∠ABH=30°.
281. 下列命题中正确的是( ).
A.平面和分别过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则⊥
B.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平行直线,则⊥
C.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则⊥
D.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垂直于平面内的无数条直线,则⊥
解析:C.内的直线l垂直内的相交直线a、b,则l⊥.∵ l,∴ ⊥.
282. 设两个平面互相垂直,则( ).
A.一个平面内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B.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一个平面的直线必在另一个平面上
C.过交线上一点垂直于交线的直线,必垂直于另一个平面
D.分别在两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互相垂直
解析:B.如图答9-38,在正方体中,平面⊥平面ABCD,其中平面,但不垂直平面ABCD,故A不正确.点D在交线AD上,,但不垂直平面ABCD,故C不正确.平面,AC平面ABCD,但与AC不垂直,故D不正确.
283. 如图9-43,∠AOB是二面角-CD-的平面角,AE是△AOB的OB边上的高,回答下列问题,并说明理由:
(1)CD与平面AOB垂直吗?
(2)平面AOB与、垂直吗?
(3)AE与平面垂直吗?
解析:(1)∵ ∠AOB是二面角-CD-的平面角,∴ OB⊥CD,OA⊥CD,∴ CD⊥平面AOB.
(2)∵ CD⊥平面AOB,CD,∴ ⊥平面AOB.同理⊥平面AOB.
(3)∵ CD⊥平面AOB,∵ AE平面AOB,∴ CO⊥AE,又∵ AE⊥OB,CD∩OB=O,∴ AE⊥平面BCD,即AE⊥.
284. 如图9-44,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边BC上的高AD为折痕,使△ABD和△ACD折成相垂直的两个面.求证:BD⊥CD,∠BAC=60°.
图9-44
解析:∵ AD是等腰△ABC底边BC上的高线,∴ AD⊥BD,AD⊥DC,∴ ∠BDC是二面角B-AD-C的平面角,∵ 平面ABD⊥平面ACD,∴ ∠BDC=90°,即BD⊥DC.连结BC,设AD=a,则BD=DC=AD=a,,,,∴ △ABC是正三角形,∴ ∠BAC=60°
285. 直线a、b是异面直线,a⊥平面α,b⊥平面β,a⊥b,求证:α⊥β.
证明 过b上任意一点作直线a′,使a∥a′.∵a⊥b,∴a⊥b.
设相交直线a′、b确定一个平面,∩β=c.∵b⊥β,cβ,∴b⊥c.
在平面内,b⊥c,b⊥a′,∴a′∥c.∴a∥a′∥c.又∵a⊥α,∴c⊥α,cβ,∴β⊥α
286. 在三棱锥S―ABC中,∠ASB=∠BSC=60°,∠ASC=90°,且SA=SB=SC,求证:平面ASC⊥平面ABC.
证明 取AC的中点O,连SO、BO,由已知,得ΔSAB、ΔSBC都是正三角形.∴BC=AB=a,SA=SC=a,又SO⊥AC,BO⊥AC,∴∠SOB就是二面角S―AC―B的平面角.又∵SA=AB=a,SC=BC=a,AC=AC,∴ΔACS≌ΔACB.
∴SO=BO=a.在ΔSOB中,∵SB=a,∴∠SOB=90°.
即平面SAC⊥平面ABC.
另证:过S作SO⊥平面ABC,垂足是O.∵SA=SB=SC,∴S在平面内的射影是ΔABC的外心,同前面的证明,可知ΔABC是直角三角形,∴O在斜边AC上.又∵平面SAC经过SO,∴平面SAC⊥平面ABC
说明 证明“面面垂直”的常用方法是根据定义证明平面角是90°,或利用判定定理证明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
287. 如图,四面体ABCD的棱BD长为2,其余各棱的长均是,求:二面角A―BD―C、A―BC―D、B―AC―D的大小.
解析:(1)取BD的中点O,连AO、OC.在ΔABD中,∵AB=AD=,BD=2,
∴ΔABD是等腰直角三角形,AO⊥BD,同理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