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近代化过程的启示
近代化,是指人类社会在近代化工业、科技的推动下实现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大变,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具体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领域的理性和科学性等
所谓的近代化,对中日两国来说,都是制两国的资本主义化、工业化。我认为中国的近代化应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所谓同治中兴的洋务运动算起,因为中国到了洋务运动,才开始较大规模的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等,近代化的表现较为明显。而日本的近代化,一般以明治维新为契机。
我们都知道,中日两国在地理上非常接近,有人称为一衣带水之隔。在古代的时候,中日两国关系亲密,中国是日本的老师,日本的许多东西都是从中国学来的,所以,中日两国的风俗习惯、政治、经济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两国的近代化过程也是几乎同时开始。而且,从表面上看,中日近代化过程所采取的方法也是几乎相同的,然而,在近代化这厂比赛中,中国输得一塌糊涂,从一个被学习的先进国度论为被动挨打的弱国,而日本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从一个小国跻身于世界列强之列。我们不禁会问:为何两个条件如此相似,近代化开始时间又差不多的国家在近代化过程中所得到的结果截然不同呢?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重温中日两国的近代化过程,我们将可以得到宝贵启示:
一、改革要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指导思想
缪凤林在《中日氏族论》中指出:“其第一特殊之现象,则日本之独立自尊与吾之依赖自得异也”。中国的洋务运动从国家大事到个人事务,一切均唯外力是赖,这种看法是正确的,中国在洋务运动中,一切洋务惟以总税务司赫德以下的集团是赖,赫德他们不但可操纵和指挥总理衙门,而且可代替它向各地发号施令;各地的税务司、洋顾问也可以这样。甚至,连保卫国家的军队,其指挥权也在“洋弁”手中。
可日本在聘外籍专家方面,其指导思想是利用他们的专长和知识,并用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不断地替代他们,因此,日本人决不会把决策权轻易交给外籍专家。据计,1874年日本公立学校中,外教师103名,30年后的1907年只剩55名。
这种独立自主的方式和中国的洋务运动乃至以后的变法中所采取的有根本性的不同。
另一个是自力更生。在近代化过程中,中日两国都派遣留学生到国外深造,其目的是很明显的,无非就是吸取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后来改造利用。由于各国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任何外国经验都不能拿来直接应用,而是要经过吸收、消化改造。中国和日本在建设军队时不但训练制度都从外国照搬,连武器也一样。但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体格不同与外国人,在武器的使用上当然会感到困难,中国人并不是没有这种感觉,可是没有想到要去改造,使之适合中国人的体格,而日本在输入后不久的明治13年(1880年),地主就改造适合日本人体格的“村田统”,在行政上也是如此。
从这里,我们可以得到第一个启示:任何改革,没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作为指导思想都不能、也不会取得成效。
二、改革者要掌握有政权并有坚定的改革信念
中国的洋务派并没有象日本的维新派一样掌握有中央的大权,可以以天皇之名行令全国。中国的政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这为当权者并没有把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作为自己并不合法的统治,如何争权夺利作为毕生追求的目标,哪管什么洋务不洋务,即使有时候同样洋务派的主张也是处于维护其统治的需要。在她眼中,庆祝她的大寿比建设国家军队更重要,把个人利益凌驾于国家利益之上。而明治维新的维新派大权在握,有利于政令的有效推行。
任何改革都会遇到阻力。中日两国由于都有较长的封建社会,所以他们都形成了一定的惯性。明治维新时期,一些武士因失去特权而不满,叛乱了;一些农民因没有得到他们想得到的土地心怀愤恨,起义了,但明治政府并没有因人民的不满而停下变日本为世界强国的步伐。他们不仅给个的目标宏伟,他们前进的步伐也异常坚定。没有丝毫的犹豫和彷徨。这和中国人民在自强和求富之路上的犹豫,彷徨和动摇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三、改革者要对世界情况和国情十分清楚的了解
明治维新的维新派对世界情况和国情有十分清醒的认识,并且对改变日本贫弱状况的前景充满信心。提出了“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口号。三个口号其实是全面学习西方的纲领。就像古代学习中国一样,日本人现在开始全方位地追随西方了。“殖产兴业”是要在经济上学习西方,兴办资本主义企业,着也就是承认日本在经济上落后西方。“文明开化”是要在政治文化上模仿西方,而“富国强兵”就是总目标,是核心。提出这样的口号需要很大的政治勇气。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以自我为中心,在经济、军事不如人的情况下,还硬要说中国在政治、文化上要比别人强。中国走在世界前列的时间太长了,他们根本不相信中国回走在世界潮流的后面。中国封建统治者由于不了解世界和本国的发展情况,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却又不懂利用。在被撞开国门后才略有觉醒,却已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中日近代化过程早已完成,今天的中国在改革开放的指引下已在世界和平崛起,但是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要发展就必须改革,反思历史,借鉴历史,才能使我们走好改革的道路,才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