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
高三上学期模块检测(二)
历 史 试 题
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请将第Ⅰ卷选择题的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Ⅱ卷直接写在试巷上。交卷时候只交第Ⅱ卷和答题卡。
第Ⅰ卷(选择题 共4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
1.史书记载:“始置诸州通判,……故常与知州争权”,反映的朝代是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持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 )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3.到2006年底,有1487名来自中国的维和军事人员在联合国9个任务区执行维和任务。中国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就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中国热爱和平、积极履行国际法义务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它反映出新时期我国外交政策的哪一特点? ( )
A.扩大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B.重视同世界大国建立不同类型的“伙伴关系”
C.推行经济外交和不结盟外交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4.某班同学在学习巴黎公社时,对巴黎公社产生了以下四种认识,其中正确的是 ( )
A.巴黎公社是当时法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B.巴黎公社反映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已呈下降趋势
C.巴黎公社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的一个特殊事件
D.巴黎公社如果建立工农联盟就能够获得成功
5.1920年,陈独秀在《谈政治》一文中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的第一需 要。”形成这一认识的主要原因是 ( )
A.新文化运动阵营的分化 B.工农运动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D.中国共产党的影响
6.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毛泽东说: “我们这次会议具有伟大的历史意义。这次会议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1949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材料中的“里程碑”主要是指 ( )
A.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B.第一部社会主义宪法的制定
C.新的国家领导人的选举 D.共产党核心地位的确定
7.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其主要功绩是 (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 B.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8.
A.“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
B.“一国两制”――香港繁荣稳定的制度
C.“一国两制”能够解决台湾问题
D.“一国两制”――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9.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记载,但……我们可以说,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中国全史?商贾史》)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明清时期从商致富的现象多,是因为唐宋对“市”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被突破了
B.“营商致富的动机”包括经商积累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或用于子女科举人仕
c.“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指商人的财富没有转化为扩大再生产的工商业资本
D.造成材料中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10.《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瑾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日:‘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1.近代民族工业是中国社会未曾有过的新生产方式,它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与近代化进程。下列不能论证该观点的是 ( )
A.太平天国运动 B.维新变法运动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全球通史》中写道:“列宁几乎是孤身一人号召立即进行第二次革命。然而时间证明他是正确的,因为战争持续得越久,公众的不满情绪就越大,他的要求也越得人心。那些在四月份似乎是稀奇古怪的口号,半年后听起来就完全合理了。”这里所说的“第二次革命”的直接目的是 ( )
A.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继续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 D.巩固苏维埃政权
14.公元前6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对于中国而言,最能体现这一特征的现象是 ( )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独尊儒术 D.崇儒尚佛
15.宋代著名诗(词)陆游、辛弃疾的作品都渗透出浓厚的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国家危亡,民族矛盾尖锐 B.土地兼并,社会矛盾激化
C.政治腐败,经济崩溃 D.战乱频繁,百姓的苦难
16.马丁?路德主张每个基督教徒都有权读《圣经》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主张在当时的效果是 ( )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
B.从神学的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D.使君主和罗马教皇实现了权力的平等 ,
18.“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作品
中的“命运”是活生生的,它会“敲门”、会蹒跚、会
欢呼,表现了作者向封建势力挑战的坚强意志和对幸福
生活的希望与憧憬,这位主人公是 ( )
A.贝多芬 B.巴赫 C.格林卡 D.福斯特
19.恩格斯说:“和启蒙学者的华美的语言比起来,由理性的胜利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是一幅令人极度失望的讽刺画。”这段材料能够说明 ( )
A.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B.绘画艺术的局限性
C.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D.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
20.3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三次局部战争中,美军在海湾战争中从发现一个机动目标到发动袭击需要一天的时间,在科索沃战争中这个时间差已经缩小到一个小时,在阿富汗战争中仅需要10分钟的时间,这一状况与哪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直接相关? ( )
A.信息技术 B.原子能技术 C.生物技术 D.航天技术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第21题15分。第22题16分.第23题14分.第24题15分.共60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