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讨论 - 浅析网络时代的高中教育
高中生上网对教育的冲击
网络的迅速兴起,昭示着我们已经进入了e时代,它正以惊人的速度占据着人们的生活空间,高中生亦不例外地选择了网络。面对网络所传递的良莠不分的大量信息,他们往往照单全收。网络的影响力日益显现,给教育造成了巨大的冲击。表现有:学生为了上网千方百计逃课、与学校的相关策略(如封闭式寄宿生管理)对阵,有的为了逃避惩罚几天几夜不归,甚至猝死网吧(这类事件网上、报纸中可谓屡见不鲜了)。
可以说上网问题在一些网吧刚刚兴起的经济相对落后的农村中学尤为严重,学生上网屡禁不止。学生甚至为过过上网瘾与老师玩起了猫捉老鼠的游戏。学校、老师、家长无不为之痛心。他们无不时刻地注意附近网吧的动向;下课时、周末时,也时刻注意有上网记录的学生有无在网吧附近出没;特别为这些学生在晚上十一点到学会宿舍查房,以杜绝上网现象。也常有一些学校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而与网吧老板发生争执的现象。诚然,学校、老师的敬业精神令人叹服,但是,其间耗费的人力、物力、精力暂且不说,有些人就想问一句:“难道学生上网非得一棍子打死,就找不到更适合的方法吗?”。
当我们对网络给教育造成的冲击议论纷纷的时候,我们更多的是关注网络本身。而事实上,应多重视、研究作为网络接受主体之一的高中生。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作为上网者有其自身特性,因为他们是处在特定接受水平、具有特定心理特征的一个群体。由此,我们有必要考察高中生与网络遇合的心理动因,寻求教育引导对策,以指导学生用好网络。
高中生上网的现状及心理动因分析
据一次关于高中学生上网情况的调查反映,在“上网目的动机”(多项选择)方面得到的反馈是:查找信息以78.5%居首位,第二至第六位依次是阅读浏览书刊(54.3%)、交流聊天(53.2%)、欣赏音乐电影(52.2%)、游戏消遣(41.9%)和为学业服务(39.2%)。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同学都把查找信息作为上网的主要目标之一。和“查找信息”一样,“交流聊天”也是学生上网的一个主要目标。调查中还显示在由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者和学生干部组成的一组中,查找信息依然排在第一位,交流聊天排在第四位;在由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同学组成的一组中,交流聊天排在第一,查找信息居第二,游戏消遣为第三。应该注意到,学习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似乎更关注交流聊天。进一步分析,则可以发现,这正折射出学生上网的心理动因。
1.高中教育与高中生迫切要求认识、介入成人社会的需要存在差距,使学生选择了网络
书本知识内容陈旧、枯燥,更新缓慢,教学形式也不丰富,在一定程度上与实际脱节,很多时候学生无法寻求实践答案。但旺盛的求知欲、潜在的成就感,以及对成人社会的好奇和早日融入其中的渴望,使得他们不能容忍单调乏味的现状。所以,对网络以其快捷、多变、丰富、直观、交互、开放、自由、隐蔽等充满魅力的优势亮相不久,就牢牢地吸引住高中学生的现象,我们无须感到惊讶。
学习优秀的同学在网上也往往领先。聊天室并不是他们首选,优良的学习成绩也不需要他们将时间花费在为学业服务上;他们更多的是为了扩大视野,拓展知识面。良好的学习成绩使他们获得认可,因此更愿意通过网络进一步证实自己。他们的网络行为可以被看作是拓展追求型的。
而在激烈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学生常感到很累,这种累主要来自于心理。不够优良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承受着来自传统观念的巨大压力,虽然几经努力,学习成绩仍不遂人愿,而内心涌动的那股成就感、好奇心,使他们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可能让自己获得成功或愉悦的领域里。这是一种退避重选型的网络行为。
既然学校教的课程学不好,而且也不够实用,那么不如到网络世界去畅游,或许会得到适合自己的选择。这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乏鲜活的例子。上海复旦中学曾有一位学生,从初一时起就已接触计算机,开始上网;进入高中阶段更是将精力大量投入其中,他很清楚地认识到靠课业成绩不太可能考入理想的大学。在网上,他凭借出色的技术获得国内外的订单,在得到经济利益的同时,技术水平也快速提高。他孤傲甚至不无得意地认为:“网络作为一种新兴的生活方式,其实只属于真正懂得技术的人。”最后他以其在这方面的专长而被上海交通大学特招录取。
糟糕的是那种消极沉迷型的网络行为。学习成绩落后的这部分学生他们的心理很脆弱,当发现聊天室和网络游戏能舒缓自己的紧张、忘却现实中的烦恼时,他们便主动接受,进而难以自拔了。令人忧虑的是,混迹于网络假面人里,身陷在网络泥浆(欧美称网络游戏为mud意为“泥浆”)中,只能让这些学生离现实生活更远,更封闭。
2.学校竞争激烈、心理环境单调压抑,交流空间狭小,不够完善的心理辅导还无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使学生做出接近网络的选择
激烈的学习竞争占据了校园生活的大部分,高中学生心理承受的压力之大可想而知。他们可以有谈得来的朋友,但客观的环境使得能真正交心的很少。再加上社会、家庭、学生生理上等其它因素的聚合,高中生的心理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稳定。而网络恰好为他们搭好了发泄、倾诉的平台,开放的internet,好用的OICQ让他们乐此不疲地搜索自己的想象与感觉。当双方或多方感觉都好时,大家就成了网友,聊天室也就自然地替代了心理咨询室。
相对而言,成绩不理想的同学遭受失败较多,心理上的不平衡情况也较严重。但随着心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心灵亦逐渐丰富而敏感,积聚起来的情感能量越来越充足却又得不到释放。因此,他们迫切需要交流,需要倾诉,被理解,并且又不希望再有负担。他们说:“我在网络上可以肆意宣泄我的情感,获得心灵上的满足。在网络上,你可以随意地说,不用管别人的想法。”这时他们认为得到的比付出的要多。
可见,网络的虚拟性使人们有了更宽广的想象空间和舞台,而其巨大丰富的触角又为人们提供了来自社会各个角落的信息,它几乎复制了一个完整的成人社会。必须承认的是,在这个成人社会里,“自我”不会遭到任何的挤压,它毫无条件地接纳着形形色色的人。当那些对成人世界充满好奇,迫切想为成人社会所接纳的少男少女们倘佯其间时,那种既想介入社会又想逃避社会的尴尬便在漫游中消匿。他们可以参与幻想的任何事物,并获得客观的肯定和主观的愉悦(尽管它们都是建立在虚拟的基础上)。同时,网络的开放与隐秘也使人们的心理活动更自由,更直接,更安全。在网络中,学生们的欲望可以不受限制地实现,同时又无须担心失败,即使遭遇失败也可以通过变换身份重新来过而避免“自我”受到打击。
3.学校的弱势干预使学生在网上的心理更趋放任自流,进而流连忘返
网络普及了,但上网人员更鱼龙混杂,素质更为参差不齐。许多无聊的人在网上做着无聊的事情,甚至专门作假。人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好处快乐的同时,明确感受到网络的危害,感到越来越不真实了。是的有些人是能够控制自己,但我们也不能不为一些已经无法自拔的人担忧。
高中生强烈的自我意识使他们不愿承认自己的软弱,他们都坚信自己的自制能力。而实际上,由于受到人生阅历匮乏的限制,他们在网络面前,控制力显得很脆弱,对事物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对外界的警惕性不高,容易上当受骗,容易被似是而非的观点所左右。判断能力弱,又得不到帮助,进入网络后,学生的心理处于茫然状态,只知吸收一切,被现实所压抑和约束的部分往往表现得更强烈。他们可以了解自己所关注的各类信息,可以大胆地搜集“星”们的新闻而无需听老师家长的唠叨;可以学到学校不怎么教授的性知识,来满足青春期对性的好奇而不必羞答答,即使偶尔去了色情网站,也不担心被发现;可以在聊天室里高谈阔论,就算胡说八道也不用害怕有人追究;可以在网上交朋友,甚至进行网络恋爱,演绎爱情故事,来释放日益浓烈的情爱能量,而无需担忧会像早恋那样遭到“围剿”;如果有足够的技术,还可以在网上“使坏”来满足潜在的犯罪感,当然也可以在网上“行侠仗义”来了却内心的英雄情结;还可以享受成为游戏世界里主宰的快感;可以暴露各种怪癖,显示多重性格……在没有标准的世界里,学生们轻而易举地就能获得愉悦。当愉悦击垮本就软弱的自控力时,他们便成了网络的俘虏。
新时代要求――教师应引导高中生正确对待网络
师德古来有之,不同时代对师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师德是对古代师德的继承与发展。终身学习、不断进取是师德的升华。研究表明,一个科技人员应用知识的总量,大约只有20%是在传统的学校学习中获得的,其余80%是在工作和生活中为适应需要而获得的。在科学和技术发展速度如此之快的背景下,如果不经常处于学习状态,那么原有的知识结构很快就会落后于实践的要求。所以,时代要求教师必须转变学习观念,确立“边学边干、边干边学、终身学习”的观念,紧跟当代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步伐。
在网络时代教师要增强自我涵养,学生是教师的上帝,学生有了进步,你不能沾沾自喜,要引导其走入更广阔的天地;学生有了过失,你不能急躁甚至暴跳,要诱导他们认识、改正错误,一切讽刺、挖苦都是下下策。学生有了新的需求,你不能置之不理,要走到他们前面,做他们的领路人。总之,作为教师,既要喜欢“春光明媚,鸟语花香”,又要容得下“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因为,站在你面前的总是一群天真无邪、求和欲强、烂漫如花的孩子。
遍观今日教师之现状,不无令人忧虑。靠“一根教鞭治天下’者有之;上完课课本一扔,不谙世事的有之;尚未意识到自己已经落伍了,跟不上时代步伐的有之。马克思指出:“如果你想欣赏艺术,你就必须成为一个在艺术上有修养的人。”网络走入校园,网络走进学生是已成的事实。我们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网络的影响是巨大的。作为教育者,如果是由于不理解,造成了对网络的“无知性恐惧”而阻止学生上网,那么这就是教育者的悲哀。同样,如果藉口学校势单力薄而放任学生,那就是不负责任,有悖师德。
我们要求家长在家监督学生,不准学生上网,教导学生“上网对你没有好处”。怎么会没好处?学生不信,恐怕教师自己也不信。“不准进网吧”的禁令是必须下的,但它如同“吸烟有害健康”的警示一样,让人视若无物。以增加课业量来转移学生注意力,这种方法似乎符合心理学规律,但事实上,增加课业量本身就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而且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厌恶感,其结果只能是与教育目的背道而驰。显然,堵截退避都非明智之举。不要试图硬将学生从网上拉下来,我们惟一的选择只能是正视网络,视学生为平等的主体,帮助他们正确面对网络。因此,教师必须先行一步,尽快跟上网络时代的步伐。
1.教师应加强学习网络知识和心理学知识
知识社会的显著特征就是知识像滚雪球一样急剧膨胀并快速陈旧。处于知识经济时代的网络同样需要知识的不断更新。这个
事实证明,忽视学生心理状态的行政命令并不能高效地规范学生的上网行为。这就要求教师多花工夫去了解,多与学生沟通。教师天性威严,学生在面对虚似色彩浓厚的网络时,在心理上不自觉地
因此,教育行政部门应加强专项指导,有条件的学校可根据本校实情制订轮训规划,并组织实施,从而提高教师在网络运用和心理咨询辅导方面的素质。
2教师应利用校园网络,进行心理辅导与咨询,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
有这么一个例子:有位老师很有心且有效地利用校园网络,他的E-mail是用来承载与学生间平等而真诚的交谈。一位学生给这位老师写了封电子邮件,诉说高考没能达到理想要求的苦闷、无奈和迷茫。老师诚心诚意地把他(她)当作朋友,小弟小妹,并不问其身份(其实通过交流,老师已经能够猜到是谁,这也恰好表明该同学已经放松了)。交谈中,心理干预不知不觉起着作用。最后,这位同学重新振作起来,做出再次拼搏的决定。因此,作为教师,如果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意识,与之谈心,而不是采取居高临下的姿态进行说教,他会成功的。下面是学校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的建议:
(1)学校加大投入,建设校园局域网,满足学生学习和交流的需要;利用午休和下午课后的活动时间向同学开放(效果可见闽南日报载的“龙海:图书馆创办“绿色网吧”等)。
(2)公布E-mail地址或OICQ号码。既然internet很开放,OICQ很好用,我们为什么不用?(如一些学校、班级自建的BBS聊天室,这些可以说都是一些很好的形式,应该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在传统的心理辅导基础上利用网络进行心理辅导;教师应积极参与,可以说学生在网上聊,交互但不谋面,很多话敢说,因而心理负担很轻,有助于调节心理。在平等的没有什么负担的交流中,教师的心理干预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3.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能力,增强学生自律意识
在平时与学生的交往中有意无意地提醒他们辨别网上的观点。如果我们将培养学生的综合判断力和增强学生自律意识的工作做在学生上网之前,教育效果会更好。
4.结合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为进行探究性学习服务,从而达到教会学生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青年与社会情商月刊》对“当代中学生课外关注什么”的调查显示:在“关注内容”方面,文化和体育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比例高达53%,科技和政治对男生更具吸引力;在“关注途径”中,30%的学生选择了网络;在“关注原因”上,主要集中在“喜欢和扩大知识面”。任科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指导学生上网查找资料,及时地对他们进行讲解和引导。
什么样的教学观念就有什么样的教学行为,同样有什么样的网络观念就有什么样的网络行为。当一个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时候,我们要有热情拥抱的态度,但也在有冷静审视的头脑,这样方能为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使其在良性发展过程中发挥出应有的效应。在网络日益兴起的今天,在第2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共同努力使新的网络观念在高中校园中鲜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