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届山东省文登三中高三第三次月考

历史试卷

I  (选择题  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卷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其相关背景有(   )

①此时正处于社会大变革时代,思想界非常活跃

②各诸侯国为发展和强大自身而极力招揽人才

③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和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④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使唯物主义战胜了唯心主义并带动了思想界的革新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2.下列对先秦儒家思想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仁”强调个人修养,规范社会伦理   

B.《诗经》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人文精神

C.它关注社会和自然,重视人的能力   

D.它在当时利于结束分裂,实现统一

试题详情

3.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

   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                D.县以下不设立基层组织

试题详情

4.电影中,无名(刺客)对秦王说:“剑”字有18种写法,互不相同(通)。秦王说:统一以后要将这些杂七杂八的文字一律废掉,只留下一种文字。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通令全国使用的标准字体是(  )

A.小篆          B.隶书          C.楷书          D.宋体

试题详情

5.秦朝暴政而亡的历史教训主要影响了西汉初年的哪一政治抉择?(  )

A.“削藩”与“推恩”,加强中央集权     B.顺应民心,与民休息

C.限制商业,奖励农耕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试题详情

6.王峻《题明妃出塞图》:

“塞上香风暗度村,琵琶声急马蹄迟。美人一曲安天下,愧煞貔貅百万师。”该诗反映的是西汉时王昭君远赴匈奴和亲的史实,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王昭君是西汉元帝时的公主  ②昭君出塞时汉匈大规模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  ③此次和亲是屈辱性的和亲  ④昭君出塞是汉匈之间和平友好的重要表现,此后40多年间双方和睦相处  (  )

A.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②④       D. ①④

试题详情

7.汉武帝时期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第一个鼎盛局面,下列各项与汉武帝大一统局面形成有关的是①汉初休养生息②解决王国问题                       ③设立西域都护      ④实行独尊儒术  (  )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试题详情

8.从隋到清(1840年前)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稳定政局的主要措施为(  )

A.  废除分封制度              B.调节或者废除相权 

C.惩治贪官污吏              D.创立或实行科举制

试题详情

9.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

    A.商品经济水平较高,起到推动作用  B.北方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生产技术

    C.江南越族人开始从事农耕生产      D.江南的气候、土壤对农业发展有利

试题详情

10.观察下图,欧洲直至18世纪才出现这种犁,据此分析判断正确的选项是

   ①曲辕犁早在中国汉代即已使用了②曲辕犁在中国出现至少比欧洲早一千多年③我国古代的农业工具和农耕技术曾长期居世界领先地位④处于“蒸汽时代”的欧洲农业技术革新,滞后于同时代工业的发展 (  )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1.在中国古代下列发明中有效利用自然力的是(  )

①杜诗发明的“水排”②马钧发明的翻车③唐朝时创制的筒车④张衡发明的浑天仪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12.北宋史学家说:“至唐,承平日久,丁口滋众,官无闲田,不复给授,故田制为空久。”述言论(  )

A.指出了均田制被破坏是必然的

B.没有正确指出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源

C.客观地说明了均田制被破坏的根本原因    

D.反映了唐朝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试题详情

13.“舍生取义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  )

A.张骞打通丝绸之路                B.义净浮海到天竺研究佛学

C.高僧鉴真东渡日本                D.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

试题详情

14.关于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在中国的活动,表达正确的是(  )

A.因干涉中国内政被驱逐         B.成为中国与欧洲直接往来的开端

C.得到康熙帝的重用             D.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贡献

试题详情

15.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夏商时期,土地归诸侯所有   B.均田制开始实行于我国北方地区

       C.明清时期,土地不可以买卖   D.封建土地所有制延续了三千年

试题详情

16.封建政府进行赋税政策的调整或改革的出发点是要解决(  )

①地主与农民的矛盾 ②封建国家与农民的矛盾 ③封建国家与地主的矛盾 ④政府财政危机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7.雍正以后管理西藏事务的是(  )

①驻藏大臣      ②都护       ③宣政院     ④达赖、班禅

A.①②       B. 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8.施复是明朝小说《醒世恒言》里的人物,小说描写了施复夫妇由小手工业者发展成为机户的过程,在当时他们:(  )

    A.他们的经历在江南是十分普遍的。

B.他们受到了政府的支持发展很快。

    C.他们主要从事农业也兼营手工业,产品大部分自己消费。

    D.他们在当时的社会上仍然是少数和个别现象。

试题详情

19.1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一的问题有(  )

①地方叛乱  ②外来侵略  ③“西藏独立”  ④台湾分离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20.明清时期中国历史的基本特征是(  )

    A民族政权的并存和民族大融合

    B封建社会的全面繁荣

    C.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和封建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和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试题详情

21.曼彻斯特的工厂主曾浪漫地想着:“如果每个中国人的衬衣下摆长一英寸,我们的工厂就得忙上数十年!”然而鸦片战争10年后一个叫米契尔的英国人在中国看到的却是这样的情形:“在收获完毕后,农家所有的人手不分老少,都一起去梳棉、纺纱和织布。这个国家9/10的人都穿这种手织的衣料,其质地各不相同,从最粗的粗棉布到最细的本色布都有。生产者所用的成本简直只有原料的价值。”上述材料反映了①英国商人曾积极地寻求经济手段打开中国的国门②传统的小农经济对工业品的顽强抵制③英国商人很难通过正常的贸易打开中国市场④英国由此展开了罪恶的鸦片贸易              (  )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22.冯桂芬在《校?庐抗议》中提出:“以中国之伦常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对此言论最恰当的提炼是(  )

A.反抗侵略            B.中体西用            C.政治改良            D.全盘西化

试题详情

23.甲午战争前,中国不少民族资本企业在内地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B.香港政策比较优惠

C.本国封建势力的限制          D.民族工业缺乏资金

试题详情

24.两次鸦片战争前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的方式不包括(   )

  A.走私鸦片  B.开设工厂   C.办洋行    D.开银行

试题详情

25.英国于“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这一年,太平天国所处的形势是(      )

A.金田起义,东乡称王                B.连战连捷,建都天京

C.天京变乱,由盛而衰                D.安庆失守,天京陷落

试题详情

26.清朝时,某商人从上海运一批货物到汉口,受到各地官员的百般刁难,他气愤的说:“清政府条约规定,外国商船和军舰都可以在长江自由航行,我们中国人为什么不行?难道非要插上外国旗帜才行吗?”请问这件事至少发生在哪一年之后?(    )

A.1842年            B.1844年        C.1850年      D.1858年

试题详情

27.“欲人诵经史、明大义,以敦君臣父子之伦也。虽机警多智,可以富国强兵,或恐不利于社稷。”这段话应该是(  )

A.洋务派抨击维新派的言论       B.维新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C.顽固派抨击洋务派的言论       D.维新派抨击顽固派的言论

试题详情

28.在近代中国,系统的出现阐释了民生思想并把它作为纲领的政治派别是(  )

A.地主阶级洋务派          B.资产阶级维新派

    C.资产阶级立宪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试题详情

29.辛亥革命后同盟会改组为国民党。该党赢得国会选举,但未能组阁,直接原因是(  )

A.宋教仁遇刺身亡                   B.《临时约法》被废止

C.国民党被解散                     D.军阀割据混战

试题详情

30.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突破了洋务运动的局限,宣传变法维新,其主要贡献是(  )

  A.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

  B.倡导向西方学习科学技术

  C.明确了以“中学为体”为思想方针

  D.宣传西方民主共和思想

试题详情

31.下列关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原因的表述,准确的是(  )

①辛亥革命结束了清朝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②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地位有了提高  ③南京临时政府实行奖励实业的政策 ④“一战”期间帝国主义都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32.近代中国民族资本多投资于轻工业的原因有①轻工业投资少,见效快  ②可以利用传统的手工业技术③投资者技术力量薄弱  ④受封建主义束缚小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33.鸦片战争后,英国提出了“协定关税”,甲午战后,日本提出“在华设厂”,其共同点(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C.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试题详情

34.恩格斯在甲午战争进行时曾预言:“它意味着古老中国的终结,意味着它的整个经济基础全盘地却是逐渐地革命化。”你认为“革命化”是指(  )

A.将导致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B.将发生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C.民族资本主义将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D.列强将加强资本输出,将中国经济纳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试题详情

36.南京临时政府被称为亚洲第一个“美国式”的共和国,其原因是(  )

  A.在美国的支持下建立

  B.性质上为资产阶级共和国

  C.《临时约法》确定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D.国民享有充分的民主自由权利

试题详情

37.1909年初,《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第一是开眼界,可以当作游历,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 ……真如同身历其境,亲眼得见一样。”使人们“开眼界”的大众传媒是(  )

    A.电视    B.电影    C.报纸    D.广播

试题详情

38.某学校历史探究小组在图书馆搜寻资料时找到了以下一组图片,该小组成员为它们确定的主题中最恰当的是(  )

      

1863年的上海      张骞,民国初年  1932年日军炸毁的     上海工商界申请

洪盛机器碾米厂     著名实业家         商务印务馆      实行全行业公私合营

A.民族工业的曲折历程和新的春天    

B.“实业救国”道路在近代中国行不通

C.民族工业在近代中国的发展困难重重

D.民族工业是近代中国的主体经济

试题详情

39.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的巨大作用是(  )

    A.促进了人民的觉醒      B.促进中国开始走上近代化道路

C.改变了中国的政体      D.出理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试题详情

40.“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某个重大历史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一事件是(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动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

 

II  (非选择题  40分)

试题详情

四、士习之邪正,视乎教育之得失。古者司徒修明礼教,以选士、俊士、造士为任官之法。汉重明经,复设孝廉贤良诸科,其时贾董之徒最称渊茂。东汉之士以节义相高,论者或病其清议标榜,果定评欤。唐初文学最盛,中叶以后,干进者至有求知己与温卷之名,隆替盛衰之故,试探其原……今欲使四海之内,邪慝不兴,正学日著,其道何之从?

44.概括中国近代出现的洋务派和维新派的主张。(2分)并指出他们分别付出了什么行动?结果如何?(4分)产生这样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

一、单项选择题

1--10: BDAAB BDBBB     11-20: CBCDB ACDBD

21-30: ABCAC DCDAA    31-40:ACDDD CBAAC

二、非选择题

41.(1)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初步形成劳动力市场。(2分)

影响:产生具有民主色彩的思想,如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反对“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或黄宗羲指出君主专制为“天下之大害”,提倡“法治”,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思想家、主张举一例即可,2分)

出现具有反封建思想的小说,如《红楼梦》(或《西游记》,或《儒林外史》等)。(2分)

(2)官府严格限制手工工场生产规模,对机户征收重税。(2分)

原因:统治者认为工商业不能生产粮食,农业为四民提供了粮食,是本业;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更需要驱民归家,才能民富国安;工商业与农业争劳力。(3分)

(3)材料四反映商人购置土地,从事封建地租剥削。(1分)

这种现象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或答:严重影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2分)。

42.答案:(1)隋朝开创的科举制度,唐朝前期进一步完善。 明朝开始“八股取士”。清末戊戌变法对科举制度进行了一些改革。1905年正式废除科举制度。(4分)

(2)大部分人赞成,满心欢喜。少数人反对,对废科举深感忧虑和恐惧;赞成者自此可以消除科举考试带来的巨大精神负担和对人身的摧残,反对者从此失去了升官晋级的阶梯;废除科举收到的“可惊可骇之奇效”还在于从根本上变革了中国教育制度,培养人才,振兴中华,使中国在近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4分)

(3)明、清前期的科举考试试卷只能从四书、五经中命题,不许发挥个人见解,文体有严格规定,史称八股取士。而最后一场科举考试中,已不见八股文的踪影,改试策论,内容有中国史事、清朝政治、理财等。(4分)

43.答案要点:(1)当时双方实力差距不大,但中国存在着根本性的弱点。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建立君主立宪制度;中国仍为君主专制,且政治腐败。日本由国家推动工业化,国力增强;中国近代工业发展缓慢,国力增长迟缓。日本已建成近代化军队,制定了详细的侵略计划,战争准备充分;中国军队近代化进程缓慢,军队素质低下,仓促应战。 (2)日本在战争期间能一致对外;清政府腐败无能,内部矛盾重重,难以动员全国力量抗击日本侵略。 (3)甲午战败使中国损失巨大,民族危机加深,引发维新运动。

44.答:主张:洋务派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1分)维新派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实现君主立宪。(1分)

  行动及结果:洋务派在19世纪60――90年代掀起一场洋务运动,兴办军用和民用工业、建设海军等,但甲午战争的失败标志着它的破产;(2分)康、梁为首的维新派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结果被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镇压,最终失败。(2分)

原因:洋务派只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而不变革腐朽的封建制度,这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1分)维新派由于自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把希望寄托在没实权的皇帝身上,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这是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