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六中2008――2009学年第二学期半期考高一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 命题人:温才荣

(考查范围:人民版必修(Ⅱ)专题一、二、三、四)

 

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0题60分。)

1.以下项目中不属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特点的是

A.以家庭为基本的生产单位              B.主要采用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C.“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D.耕作技术产生了革命性的进步

试题详情

2.著名学者余秋雨把都江堰视为是“中国历史上最激动人心的工程”,因为“有了它,旱涝无常的四川平原成了天府之国,每当我们民族有了重大灾难,天府之国总是沉着地提供庇护和濡养。”这一切,首先要归功于

A、大禹        B、郑国         C、李冰       D、王景

试题详情

3.《敦煌掇琐?上辑?琐三十》载:“你道生胜死,我道死胜生。生即苦战死,死即无人问。十六作夫役,廿一充府兵。”这主要反映了

A.沉重的徭役、兵役                     B.佛教教义对人们的影响

C.繁苛的赋税负担                       D.社会矛盾尖锐,局势动荡

试题详情

4.“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陆游《杂赋》诗中提到的“草市”最早出现于

A、秦代         B、六朝时代         C、唐代           D、宋代

试题详情

5.唐朝时,富商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名士,竞于供送,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这表明唐代

A.废止了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B.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

C.政府注重调动商人的积极性           D.开始形成官商勾结的风气

试题详情

6.下列诗句中反映了唐朝手工业生产情况的是

A.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 B.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

C.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         D.药圃茶园为产业,野糜林鹤是交游

试题详情

7.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经纪之家……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耍闹去处,通晓不绝。”“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从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①东京是北宋时的一个大商业都会 ②东京的商品交易规模大

③城市商业活动不再受时间上的限制 ④东京的夜市十分繁荣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

试题详情

8.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代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发展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专著,你能为这本专著选定一个合适的书名吗?

A、《长安城的落日》 B、《坊墙倒塌以后》C、《汴河两岸》  D、《宋代东京的辉煌》

试题详情

9.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上海“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材料反映出明代 

A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B 农产品出现商品化趋势

C 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商业资本活跃      D 上海的对外贸易发达

试题详情

10..明朝李鼎的《李长卿集》中记载:“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了明代

A.出现了区域性的商帮              B.长途贩运日益发展

C.海外贸易趋于繁荣                D.乡村集市开始兴起

试题详情

11.在一座古墓中发现了黑亮如漆的黑陶,洁白如雪的白瓷,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这座墓葬的时间应不早于

试题详情

A、魏晋       B、隋唐       C、宋代        D、清代

试题详情

12.明清时期很多著名的晋商在经商发财后往往大兴土木,留下了诸如下图所示的一些著名建筑。这一现象对社会进步所产生的消极影响主要表现为

试题详情

 

A.缩小了晋商文化的内涵           B.助长了铺张浪费的不良习俗

C.影响了工商业扩大再生产         D.影响农业经济的商品化进程

试题详情

13.我国封建社会长期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其原因不包括

A、商业的不稳定性                B、商人流动性大,不易管理

C、鼓励海外贸易                  D、强调耕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试题详情

14.鸦片战争以后,自然经济开始解体的标志是

A.手工棉纺织业衰败  B.榨油业的衰败C.铁器制造业的衰落  D.制糖业的衰落

试题详情

15.设想你是一位19世纪60年代投资企业家,从投资小、见效快的角度考虑,最好投资于

A.重工业    B.轻工业       C.农业       D.军事工业

试题详情

16.以下两家近代企业的共同点有①都采用机器生产 ②是最早的近代企业之一③是洋务运动的产物 ④是近代民族工业的代表

试题详情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17.从民国初期民族火柴业的一组商标中你能得到信息有 

试题详情

6ec8aac122bd4f6e 

 

 

 

 

 

①辛亥革命推动了民国初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②中华民国政府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③中国摆脱了外来经济控制④实业救国成为当时的社会进步潮流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试题详情

18.一位英国人说过,中国多织一匹布,英国就会少销一匹,因而“机器不宜进中国”,这段话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中英纺织品贸易矛盾                B.中英机器进口矛盾

C.中英争夺商品销售市场              D.中英贸易入超激化矛盾

试题详情

19.国民党统治后期,造成我国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外部势力主要来自

A、日本  B、英国   C、法国  D、美国

试题详情

20.毛泽东《论十大关系》的报告,实际上提出了

A.开辟一条合乎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B.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关系的问题

C.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D.科学判断国内社会主要矛盾的问题

试题详情

21.三大改造的实质是 

A.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        B.个体手工业联合成集体合作化

C.对民族资产阶级实行和平赎买     D.变革生产关系的社会主义革命

试题详情

24.右图反映的是上个世纪50年代末的土高炉炼钢的情景,这种情景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领导人的果断决策

试题详情

25. 中国曾流行过这样一句口号:“蚂蚁啃骨头,茶壶煮大牛,没有机器也造火车头。”该口号反映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条件下①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 ②先进的社会制度创造了无穷的社会生产力 ③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盲动急躁的情绪 ④中国人民具有卓越的创造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26. 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最主要的贡献是                  

A.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自的方针          B.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

C.提出了过渡时期总路线                D.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试题详情

43.3%

试题详情

31.2%

试题详情

25.5%

1960年

试题详情

21.8%

试题详情

26.1%

试题详情

52.1%

增长率

试题详情

-22.8%

47%

223%

对以上统计表理解正确的是

A.我国已经建成了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B.工农业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C.国民经济建设出现了严重的比例失调  D.我国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试题详情

2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先在农村试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省份是

A.广东、福建     B.安徽、四川    C.四川、浙江     D.安徽、江苏

年份

产量(亿千克)

1980年

试题详情

5.02

1981年

试题详情

6.70

1982年

试题详情

7.15

试题详情

30.右表为安徽凤阳县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究其政策方面的原因,关键在于实行了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农民土地所有制

C.对外开放政策             D.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试题详情

31.1984年3月,来自福建全省各地国有骨干企业的55位厂长经理联合发表了一封呼吁信――《给我们松绑》,要求扩大企业自主权、试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说明当时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

A.增强企业活力 B.建立现代企业制度C.发展非公经济 D.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试题详情

32.我国农村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共同点不包括

A、改革单一的管理形式     B、有利于解放社会生产力

C、克服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D、从根本上改变所有制形式

试题详情

33.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开始于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C.沿海经济开放区的设立 D.浦东开发区的设立

试题详情

34.改革开放初期,中央决定在厦门设立经济特区,主要是考虑到厦门

A.在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成绩突出        B.经济发展水平全国领先

C.外资企业众多,人才资源充足          D.区位优势,海外华侨众多

试题详情

35.在现代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新格局是指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C.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试题详情

6ec8aac122bd4f6eD.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试题详情

36.近代外来服饰的传入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在广泛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饰有

A、中山装和旗袍  B、列宁装和连衣裙C、长袍和马褂   D、中山装和连衣裙

试题详情

6ec8aac122bd4f6e37.右图我国近代典型居住建筑――大杂院,他的特点是

①主要分布在北方城市 ②为富家大户所居住 ③是中西合璧的产物 ④是在四合院的基础上扩大而成的

A. ①②③④    B. ①④   C. ①③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38.“有一位新国民,戴一顶自由帽,穿一套文明装,著一双进步靴,走过了交通路,来到了模范街,踏进了公益会,说几句义务话”。这打油诗应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戊戌变法时期C、辛亥革命时期      D、五四运动时期

试题详情

39.有人写诗描述19世纪八十年代初出现于上海的一种新事物:“东西遥隔语言通,此器名称德律风。沪上巨商装设广,几如面话一堂中。”“此器”应是

A、电灯       B、电报        C、电话        D、电视

试题详情

40.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

 

试题详情

6ec8aac122bd4f6e

6ec8aac122bd4f6e

材料三:《民国初年沪杭宁地区民族工业分布示意图》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时期扬州经济繁荣的主要表现。(2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政府怎样的经济政策?它对扬州的经济发展起到了怎样的作用?(2分)

 

 

 

 

(3)依据材料三图,说出这一时期民族工业主要集中的行业是什么?为什么会集中在这些行业?(4分)

 

 

 

 

 

 

(4)请说出材料三这一时期该地区著名的三位实业家。(2分)

 

 

 

 

 

 

试题详情

1.42

试题详情

1.41

1895―1900

100

4500

试题详情

16.7

750

190l一1911

300

5600

31

510

191一1919

600

13000

75

1625

材料三: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经济成分

1952年

1956年

 

公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试题详情

19.1%

试题详情

32.2%

合作社经济

试题详情

1.5%

试题详情

53.4%

公私合营经济

试题详情

0.7%

试题详情

7.3%

私有

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试题详情

6.9%

0%

个体经济

试题详情

71.8%

试题详情

7.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5分)

 

 

 

 

 

 

 

 

 

 

(3)读材料三,分析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标志意义。(3分)

 

 

 

 

 

 

 

试题详情

1--5DCABB     6―10ACBCB   11―15DCCAB   16―20CACDA

21―25DCDCC  26―30BCDBA  31―35ADADB   36―40ABCCD

41、(1)本:农业;末:商业。说明重农抑商。(2分)(2)没有。原因:商业能够沟通有无,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不利于社会进步。(3分)(3)邓小平;改革开放。(2分)(4)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认为计划和市场不是判断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依据(3分)

42、(1)男耕女织或者家庭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2分)(2)西方列强入侵,对华商品倾销,小农经济受到冲击,开始解体。1953―1956年农业社会主义改造。(3分)(3)方式:走农业集体化道路。原因:农业个体经济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2分) (4)错误:“一大二公”,盲目提高生产资料公有化程度,严重地违背了当时生产力水平。“一平二调”,实行平均主义和无偿调用,完全违背了按劳分配的原则。危害:严重挫伤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力遭到很大破坏。(3分)

43、(1)水运发达;商船贸易繁荣。(2分)(2)鼓励对外贸易的政策。促进了扬州经济的发展。(2分)(3)纺织业和面粉业。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倾销;同时由于战争的需求,给中国的粮棉商品出口提供了机会;江浙一带纺织和粮食加工的原料资源丰富。(4分)(4)张謇、荣宗敬、荣德生。(2分)

44、(1)出现专门以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工匠和手工工场――机房,说明雇佣关系出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2)1895――1900年: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社会上兴起一股实业救国的热潮。(2分)1912――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欧洲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建立的推动;“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推动”。(3分)(3)主要原因:国家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分)标志意义: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确立,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或我国进入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2分)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