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保定市2008年11月高三摸底考试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第Ⅰ卷为选择题,共48分,第Ⅱ卷为非选择题,共52分。

3. 将第Ⅰ卷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或第5页答题纸上。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展现了不同时期的“和”字,体现了孔子“和为贵”的人文理念。另有扮演孔子三千弟子的演员,手持竹简高声吟诵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其中同样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

    A.朝闻道,夕死可矣                  B.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2.右图是秦朝皇帝发给驻防阳陵将领的铜铸虎符,虎符上有铭文:“甲兵之符,右才皇帝,左才阳陵,调发军队,左右半符验合方生效”。据图判断,掌握秦朝军事实权的是(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皇帝

    D.丞相

3.秦汉以后出现“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寓贵矣”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农民沉重的赋税            B.政府扶植商业发展

    C.战乱频繁                  D.商品经济的发展

4.曹魏时期是黄河流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

A.改进筒车,用于农业灌溉        B.兴复许多渠堰堤墉

C.设专职官员征收茶税            D.由国外引进高产农作物

5.下列解决民生问题的评述,与史实不符的是(    )

    A.管仲“通工商鱼盐之利”,促使齐国逐步强盛

    B.唐太宗推行“存百姓”思想,贞观之治局面形成

    C.王安石推行“方田均税法”,使土地税开始取代人头税

    D.清朝推行“摊丁入亩”,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进一步松弛

6.隋唐时期中国同波斯关系密切。对隋唐时期有关波斯的史实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中国与波斯互遣使节始于唐朝

    ②唐朝时波斯国王及儿子先后来华

    ③唐朝的丝织品吸收了波斯的织法和图案风格

    ④许多波斯商人在中国开没“波斯店”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7.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以来几十年间君主七朝八姓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体制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中能全面反应其体制变革的是(    )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出任地方长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帅地位疏远兵将关系             D.皇帝直接掌握科举考试的录取权

8.“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事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对“五府”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五府前身为大都督府   

B.五府统辖地方军政

C.五府和兵部相互制约   

D.五府有统兵之权

9.康熙帝上谕:“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下面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康熙帝肯定了长城在历史上的作用         B.康熙帝不赞成本朝修筑长城

    C.康熙帝深知安邦治国的重要性             D.清朝前期边疆稳固的根本是国力强盛

10.“太平天国科举考试独创女科;才女傅善祥凭着学识、智慧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后来她受东王胁迫,选择从一而终、死心塌地地做了东王妃。”这段文字说明了(    )

    ①太平天国妇女地位有所改变

    ②科举制造成了傅善祥的不幸结局

    ③傅善祥难逃封建社会妇女的命运

    ④杨秀清存在腐朽特权思想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③④      D.①④

11.近代史上列强曾觊觎、侵略我国的不同地区,依据史实判断下图中蝎子比喻的是(    )

蝎子政策图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俄国

12.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掀起“师夷长技”的热潮,当时的“夷之长技”包括(    )

    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    ②西方进步的生产关系

    ③西方先进的生产技术    ④西方文明的政治制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13. 19世纪末。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导致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B.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

    C.中国民主革命有了新的发展

    D.无产阶级队伍壮大,登上了政治舞台

14. 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严复晚年曾说:“吾垂老亲见七年的民国,与欧洲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欧人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大字。”对他的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严复对民国初年的国内局势是满意的

    B.表达了严复对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向往

    C.表达了严复对西方文明的失望心情

    D.严复客观地评价了资本主义发展的特点

15.1918年12月,陈独秀在《每周评论》发刊词上说:“美国大总统威尔逊屡次的演说,都是光明正大,可算得现在世界上第一个好人。”但不久《每周评论》又刊登了文章说:“什么公理。什么威尔逊总统十四条宣言,非全世界的人民都站起来直接解决不可”。当时中国人“站起来”的作法是发动(    )

    A.五卅运动    B.五四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土地革命

16.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    )

    A.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权

    B.从组织上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的核心领导地位

    C.从思想上、组织上清算了“左”和右的错误

    D.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17. 在邓小平领导下建立的敌后抗日根据地大致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18.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正确的是(    )

    ①标志着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最终完成

    ②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的结束

    ③标志着一个崭新的人民共和国在世界的建立

    ④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对立格局的确立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9.在新中国,20世纪50年代建立的制度包括(    )

    ①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废的正式建立    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正式建立          ④社会主义制度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邓小平同志曾指出: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下列不属于“左”的错误的是(    )

    A.“文化大革命”    B.大跃进     C.“反右倾”斗争     D.反对“两个凡是”

21.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做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其中属于中共“十五大”的是(    )

    A.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C.提出并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确立了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我党的指导思想

22.1976年7月28日凌晨,唐山市发生7.8级强烈地震。直接经济损失据不完全统计达100元,242419人丧生。震后国家调动各方面力量,总投资43.57亿元,历经7年的建设,将唐山建成一座功能分区明确、布局比较合理,市政建设比较配套,抗震性能良好,生产、生活方便,环境比较优美的新型城市。唐山的震后重建(    )

    ①发生在中国的政治由动乱逐渐走向平稳的时期

    ②受益于中国推行改革开放政策的良好环境

    ③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能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办大事的优越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3.下列文件或文章具体阐述了“一国两制”构想的是(    )

    A.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决议》

    B.1978年《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

    C.1979年《告台湾同胞书》

    D.1981年《关于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24.古人对我们伟大祖国有很多称谓,以下不代指中国的是(    )

    A.华夏      B.九州      C.瀛洲      D.海内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

25.(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所谓三公者,古有其官,奸雄之谋篡夺者,亦以其私人居是官。虽鼎命将迁之时,大权一出于私门,然三公未容遽废也,故必择其老病不任事者居之。按自后汉,时虽置三公而事归台阁。自魏晋以来,宰相但以他官参掌机密,或委知政事者则是矣,无有常官。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唐初,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材料二  从宋真宗起,经济发展较快,国库充实,但具体数字只有三司使知道。真宗多次想打听虚实,宰相李沆担心真宗知道了库藏量而随便花销,始终不肯让三司使提具体数字。李沆还经常将各地的水旱灾情和“盗贼”情况报告真宗,以使天子了解民问疾苦;巧妙地抵制了真宗扩大财权的企图。

    (1)归纳材料一中对宰相的态度及处置方法(不能直接摘抄原文)。(6分)

 

(2)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内容,对明朝废除宰相的措施进行评价。(4分)

 

 

25.答案要点:(10分)

   (1)担心宰相专权,抑制、限制宰相;选择老病的大臣担任、设宰相却不交予实权、用其他官员兼任、由多位官员分任。(6分)

   (2)助于加强皇权、防止权臣专权、篡权;但也造成皇权过于集中,易出现暴政、政治腐败。(4分)

 

26.(8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当社会改革露出端倪时,改革的拥护者并非那些无知的或不分是非的人,而是属于这样的人,即他们敢于独立思考,并能从商业的观点预测到大清国未来除非融入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否则可能发生巨大的政治灾难。改革派的最大弱点是在做出政治判断时缺乏实践经验作为依据。他们试图在朝廷或人民都没有做好准备工作的情况下就立即推翻大清国延续已久的古老秩序,或者在现实政治斗争中非常不善于利用人们对既有体制的反对。要知道隐藏在这种反对的背后,人民的内心都憋着一股劲儿,并且人民的情感会被广泛地唤醒,而只有这种状况真正出现时,才会对改革产生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是非常有益的。他们既不准备接受人民所能发挥的这种作用,又不准备发动人民,以让人民知道他们的奋斗与牺牲,是为着国家和民族利益着想,因而应该受到人民的支持和尊重。

                                                           ――1900年12月23日《纽约时报》

   (1)文中“改革派”在当时指哪一派别?“世界其他民族的发展行列”在当时指什么?(2分)

 

(2)分析并评价文中对改革派的观点。(6分)

 

 

26.答案要点(8分)

   (1)资产阶级维新派,走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或走近代化道路。(2分)

   (2)有合理之处但不够全面。肯定了改革派的政治观点和经济观点中的进步性。(2分)指出改革派缺乏实践经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是不敢发动群众。(2分)没有认识到改革派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2分)

 

 

27.(22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一场名为“丝路”的表演,表现的是中国古代陆地与海洋中的两条友谊纽带---一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的景象。……中华民族热情友善的特质古已有之,两条丝绸之路就是最好的印证。两千多年前,中国的商队就开始带着贵重的丝绸由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进入欧洲大陆。丝绸之路是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流的海上通道,

―一《北京开幕式解说词》

    材料二  由国际道路联盟提出的“新丝绸之路”,是由中国连云港开始的陇海、兰新铁路沿当年的“丝绸之路”不断向西延伸,。是一条全长15000多公里、贯通中亚、连接中国和欧洲的公路干线通道。其目的是将中国和其他亚太地区国家的货物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运往波兰、德圄、匈牙利等欧洲国家。

   (1)请分别指出唐朝时期海陆丝绸之路可到达的地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什么?(6分)

   

(2)19世纪中期之前,中外正当贸易额中中国处于怎样的地位?为改变这种贸易状况,西方采取的手段是什么,给中国经济造成怎样的影响?(11分)

   

(3)新丝绸之路”的提出与修建反映了世界经济的什么趋势?简要指出“新丝绸之路”对中国经济的积极影响。(5分)

 

 

27.答案要点:(22分)

   (1)经陆上丝绸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以至欧非许多国家。(3分)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波斯湾。(1分)出口商品:中国传往西方的主要是丝绸、瓷器。(2分)

   (2)贸易额:中国处于出超地位,贸易顺差。(2分)西方采取的手段:向中国走私鸦片,并多次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3分)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经济近代化。(6分)

   (3)经济区域化与经济全球化。(2分)有利于中国同西亚及欧洲国家的经济合作与交流;有利于中国西部及新疆的开发;有利于中国旅游业及运输业的发展。(3分)(如有其它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28.(12分)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世界博览会是由一个国家的政府主办,有多个国家或国际组织参加,以展现人类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领域取得成就的国际性大型展示会。

材料一  第一届世界博览会于1851年5月1日在英国召开。中国官方没有参与第一届世博会。

    材料二  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博览会始于1873年的维也纳世界博览会,中国的参加方式成为此会的一奇。因为代表中国人的是一个叫包腊的英国人。派他代表中国参加的,既不是朝廷,也不是某一个朝廷大员,而是当时清朝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

    材料三  新中国共参加过14次各类世博会,其中,在1988年布里斯班、1992年塞维利亚和1993年大田世博会上,中国馆两次被评为“五星级展馆”。一次被评为“最佳外国馆”。1999年以来更成功举办了昆明世博会和2006年沈阳世博会。

    (1)阅读材料一回答:第一次世界博览会期间,中国面临怎样的政治环境?(3分)

   

(2)阅读材料二回答:维也纳世界博览会前清政府与英国签订过哪些不平等条约?

为什么当时出现了由英国人赫德派代表参加博览会的现象?(5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中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在世博会的成功取决于哪些因素?(4分)

28.答案要点:(12分)

  (1)当时中国外忧内患,面对西方的侵略、尖锐的阶级矛盾,农民起义不断。(3分)

  (2)南京条约及附件,天津条约,北京条约。清政府不懂洋务,赫德时任中国海关总税务司。(5分)

  (3)民族独立,国力强盛,科技发展,改革开放。(4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