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正定中学2008―2009学年高三第二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60分)

1.工具的进步不仅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转型的巨大杠杆。下列图片中

试题详情

所反映的工具,足以说明人类已经开始从蒙昧野蛮跨入文明时期的是

   

 

 

 

A. 骨针      B. 石斧      C. 青铜斧       D. 铁锄

试题详情

2.汉族自古以来就有“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传统。这一传统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有

直接关系。以下关于宗法制的评述,正确的有①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

种措施  ②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③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④有利于强化皇权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3.《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

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居五年,秦人富强。”其中涉及商鞅改革的措施

有①废井田 ②奖励耕织 ③废分封,行县制 ④统一度量衡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试题详情

4.古代帝王称祖先或神明为“皇”,称想像中主宰万物的神为“帝”。这说明   

A.皇帝是主宰万物的神    B.皇帝的权力来自于神

C.皇权带有神权色彩      D.皇帝一词反映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

试题详情

5.《容斋随笔》说:“七国虎争天下,莫不招致四方游士。然六国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国人。

独秦不然,……卒之所以兼天下者,诸人之力也。”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任用外来人才是秦国实现统一的原因之一

试题详情

   B.秦国对人才的待遇高于其他六国

   C.战国时人才不能自由流动

   D.秦国只任用外来人才

试题详情

6.右图是秦朝政府的基本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的本质特征是

A.建立中央集权制度   B.皇权至高无上       

C.全面推行郡县制     D.中央与地方相互分权

试题详情

7.张传玺先生认为,中央集权的国家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主要标志。其最早出现于?

A.春秋   B.战国   C.秦朝   D.宋朝

试题详情

8.下列关于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表述,不正

确的是

A.中国古代农业生产的分工越来越细

B.铁犁牛耕是我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C.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具有生产积极性

D.男耕女织,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

试题详情

9. 经由中国西北的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的交通要道,它的兴衰发人深思。东汉以后,

气候变干旱,阿尔金山诸小国相继沦为戈壁。河西走廊的一些地方曾经森林茂密,但唐宋以

来大片森林遭砍伐,居延海地区在汉、唐、西夏、元等朝代都曾是重要的农业垦殖区。结合

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判断以下关于丝绸之路衰败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①少数民族政权之

间的长期征战 ②降雨减少,干旱化程度加剧 ③农耕区域向西部和北部边疆的扩展 ④自然植被的

大面积破坏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0. 作为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服务者,在对外国朋友介绍北京历史的时候,应避免的错误

叙述是

   A. 战国时期,七雄之一的燕国在此建都,当时称蓟

   B. 隋朝时这里称涿郡,可经永济渠等水路至洛阳

   C. 五代十国和辽宁夏金时期,北宋称这里为幽州、辽称之为南京、金称之为中都

   D. 从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里一直被人们称为北平

试题详情

11. 黄宗羲在总结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改革时得出“Bn=a+nx”的规律,其中Bn是经过n次改制后的新税额,a为原始税额,x为杂派,n为改制的次数,这说明

①古代赋税改革催生杂派高潮  ②统治者从不注重减轻农民负担  ③改革越多越不利于国家政局的稳定  ④此规律是地主与官府夺利的必然结果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12.“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无)以持一统……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在上述建议下,出现了

   A.百家争鸣                      B.焚书坑儒

   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三教合归儒

试题详情

13. 我国古代人民采集和利用石油最早出现在

   A. 西汉    B. 魏晋南北朝    C. 唐朝    D. 北宋

试题详情

14.下列有关隋朝的说法,正确的是

A.是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封建统一王朝          B.首创“租调”制

C.穷兵黩武、滥用民力是其灭亡的主要原因      D.创立“自荐”求官制度

试题详情

15.有的历史学家认为,唐太宗是个中等人才,出现盛世“非尽由人力也”,这种观点

A.抹杀了唐太宗的个人功绩                 B.过分夸大时势的作用    

C.有一定的合理因素                       D.认为“时势造英雄”

试题详情

16.某人生活在唐朝中期,他可能①以胡饼为主食  ②冬季参加进士科考  ③欣赏李商隐的诗  ④应朝廷招募当兵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试题详情

17.唐朝改变“贵中华、贱夷狄”的传统观念,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这说明

A.统治者放弃了对边疆地区用兵的做法    B.唐朝统治者实行相对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以和亲方式与少数民族和睦相处    D.唐朝以册封各族首领的方法巩固边防

试题详情

18. 隋唐时期,朝鲜是中国对外交往的一个重要国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① 隋唐时期,中朝两国始终友好往来  ②有很多的新罗人唐诗写得很好 ③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日本最多,新罗其次 ④中朝之间的商旅往来非常频繁,唐朝的长安设有“新罗坊”待新罗商旅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③④    D. ①③

试题详情

19.元稹为自居易《长庆集》作序说:“牛童走马之口无不道(其诗),至于缮写模勒(刻)炫(叫)卖于市井。”说明在唐代,白居易诗的传播途径,除手抄外,还有                

①活字印刷        ②雕版印刷        ③口头传播        ④碑刻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②③

试题详情

20.“庆历新政”之所以把整顿吏治作为中心环节,其原因是

A.“冗官”是造成社会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     B.中央政令不通

C.向保守派官员夺权的需要                   D.财政收入入不敷出

试题详情

21.北宋中期从“更戍法”到“将兵法”的转变

A.说明北宋军队已腐败不堪      B.军制的变革要以战斗力的强弱为标准

C.要根据实际情况更新制度      D.容易形成割据局面

试题详情

22.王安石改革科举制度的主要目的是

A.为变法选拔有用之才   B.适应时代潮流  C.加强中央集权   D.保证政令畅通

试题详情

23.为解决“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冒伪,习以成俗”造成的财政困难,王安石的举措是

A.裁并州县,减轻徭役    B.方田均税法

C.保甲法                D.轻徭薄赋、劝课农桑

试题详情

24.“蕃汉分治”和“猛安谋克”的相同点有①都是女真族创立的政治制度  ②目的都是加强统治 

③都有推动封建化进程的作用  ④都具有“一国两制”的特点

A. ①④   B.②③   C. ①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25.北宋初年加强统治的主要手段是

A.内外相制    B.“分化事权”   C.以内制外       D. 以小制大

试题详情

26.《旧唐书》载:“(玄宗)禁九品以下清资官置客舍邸店车坊”,其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A.重农抑商       B.官商勾结     C.商品经济发展   D.抑制腐败

试题详情

27..“草市迎江货”说明

A.唐朝城市的繁华        B.唐朝农村商业繁荣

C.唐朝交通运输非常繁忙  D.唐朝政府鼓励商业活动

试题详情

28.下列有关隋唐社会经济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农业的发展带来生态环境的恶化          

B. 市场自始至终受到政府的严格控制

C. 唐玄宗铸“开元通宝”,成历代铸币范式   

D. 手工业技艺水平高,行业地区分工明显

试题详情

29.两税法实行的背景不包括

A.均田制崩溃           B.封建经济的发展

C.国家财政收入减少     D.土地兼并不再受到限制

试题详情

30.据吐鲁番、敦煌出土文书,武周时出现了“括户逃使”和“括户采访使”等新职衔,其

职责是调查登记逃离本土的农户情况。这说明下列哪些制度已受到破坏①均田制②租庸调制

③两税法④方田均税法

试题详情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试题详情

31.右图是“唐蕃会盟” 碑,从中你可以得到哪些历史信息? ①西藏已经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②反映了“长庆会盟”的情况③西藏与内地的交往源远流长 ④和平交往是民族关系的主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32.下列均是体现各民族“创造力”的重要史实,与其相对应的民族分别是①推行八旗制度促进社会发展 ②创设科举制选拔人才 ③实行行省制度管辖辽阔疆土 ④采取“蕃汉分治”统治不同民族

    A.女真、汉、蒙古、契丹    B.汉、蒙古、女真、契丹

    C.蒙古、契丹、女真、汉    D.契丹、女真、汉、蒙古

试题详情

33.两宋时期中国封建经济的成就超过了汉唐,但始终没有实现统一,其根本原因是

A.统治者苟且偷安           B.统治的腐朽和贫弱

C.各民族政权实力对比均衡   D.两宋军队战斗力差

试题详情

34.与两汉时期比,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呈现了新的特点,最主要体现是

A.包括文化在内的多层次、全方位交流            B.水陆交通并举

C.交往范围扩大,最远达非洲                    D.以对外贸易为主要形式

试题详情

35. 《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字希文)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为术甚备……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试题详情

36. 五代以来君主七朝八姓,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北宋后的百余年间,未发生类似的现象。一般认为,北宋政治体例的变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项能全面反映其体例变革的一项是:

A.采用文官取代武将担任地方官           B.从中央到地方实行财政军分权

C.降低将官地位,疏远将兵关系           D.削弱相权另设枢密院管理军事

试题详情

37.下列有关四大发明的表述,正确的是

A.元灭南宋时不可能用到火炮 B.造纸术在隋唐时期开始外传

C.指南针唐末广泛用于航海   D.《梦溪笔谈》可以用活字印刷

试题详情

38.北京历史上曾叫做燕京,金曾迁都于此,关于金迁都原因,不正确的是

A.便于南下攻宋             B.文明程度高

C.便于统治内地             D.为建立统一王朝作准备

试题详情

39.唐朝妇女地位较高,乃至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你认为其原因是

A.民族融合程度高,观念相对开放  B.封建制度不完善

C.妇女在生产中占主导地位        D.武则天的个人才能

试题详情

40.唐代体育活动异常丰富,如果你生活在唐代,可以参加①打马球 ②竞渡  ③射箭比赛  ④武术比赛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41.唐人有诗云:“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到1987年,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

了十多种精美的秘色瓷,才印证了唐代就开始制作秘色瓷而非五代。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获取

史料的有效途径有①民间传说②考古挖掘③史书记载④文学侧面反映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试题详情

42.古代在蒙古高原上生活过的少数民族有①匈奴 ② 回鹘 ③ 契丹 ④女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43.唐初名将李靖曾讲:“天之生人,本无番、汉之别,然地远荒漠,必以射猎为生,故常习战斗。若我恩信抚之,衣食周之,则皆汉人矣。”材料不能体现李靖

  A.认识到了民族天生平等          B.主张武力镇压少数民族

  C.认识到环境对民族发展的影响    D.主张开明的民族政策

试题详情

44.唐宋两代,民族问题呈现出不同现象和特点的根本原因是

A.民族的优劣          B.封建制度的强化
    C.封建国家的盛衰      D.民族政策的正确与否

试题详情

45.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相似的是

A.改变地方行政机构,分散地方长官权力      B.加强文化专制,实行特务统治

C.实行分封制,加强对地方的监督和管理      D.分散丞相权力,防止皇权旁落

试题详情

46. 以下司法改革中能体现出重视生命的是

       A.商鞅变法        B.明太祖司法改革            C.宋太祖司法改革            D.王安石变法

试题详情

47.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影响作为研究性课题,你觉得他们所列的下列命题存在错误的是

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         B.指南针――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试题详情

48. 下列赋税制度中体现了古代“无夺农时”思想的有

    ①编户齐民  ②租庸调制  ③募役法  ④一条鞭法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49.“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财政官制应属于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试题详情

50.据《元史?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元世祖遂立御史台 

A.行使宰相职权,为最高行政机关               B.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C.为最高监察机构                             D.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试题详情

51.下列中印文化交流的事件中,发生最早的是

A.佛教开始传入中国内地                          B.十进位记数法传到天竺   

C.菩提树、郁金香传入中国                       D.法显游历天竺

试题详情

52.唐朝时中国和非洲也有交往,下列有关这方面的证据中最具说服力的是

A.中国史书有记载          B.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

C.唐太宗时索马里使者来中国

D.当代考古中,在非洲发现了中国陶瓷残片包括唐三彩

试题详情

53.我国古代中央政权对西北地区的管理和开发,首先考虑的问题大多是

A.平定叛乱,巩固边疆                    B.屯田垦荒,发展经济

C.推行和亲政策                          D.设置机构,进行管辖

试题详情

54.近代大学者王国维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有①离骚、汉赋、唐诗、宋词、元曲都只是在某一朝代兴盛,后来就都消亡了②元曲“托体稍卑”可以理解为元曲源于民间通俗文学,开始时文学地位比较低下③元曲在明清两朝没有得到正史和学者的承认和重视④王国维认为,元曲和唐诗、宋词一样,都是一个时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赋予了元曲很高的文学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55.下面两幅图片分别为2008年第29届北京奥运会上圆形的国家体育场“鸟巢”和方形的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它们一起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天圆地方”的理念。下列对中国传统建筑成就表述不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国家体育场鸟瞰图(效果图)       2008年1月28日,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竣工

A.修建在崇山峻岭之上,蜿蜒万里的长城,是人类建筑史上的奇迹

B.建于隋代河北赵县安济桥,在科技同艺术的完美结合上,早已走在世界桥梁科学的前列

C.辽代建造的卢沟桥,以坚固实用和美丽壮观而闻名

D.北京明、清两代的故宫,则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建筑精美,保存完整的大规模建筑群

试题详情

56.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春秋战国时期的民族融合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

A.民族交往的方式          B.民族交往的内容
C.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     D.各民族在交往中的地位

试题详情

57.北宋曾一度设立市易务,由政府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再卖出.下列对其积极作用

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有利于稳定物价

C.有利于促进商品交流   D.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试题详情

58.历史上改革往往因专注救治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新创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而给社会带

来了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⑨王安石募

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实行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试题详情

59.中国古代的“城市”是由“城”(城墙及城墙所包围的地区)和“市”(商品交换的场所、

城墙内的一个区域)连称而来。中国古代的城修筑得相当雄伟,有深广的护城河,数量相当

多,遍及全国,但自都城、省城、府城至县城,城市的建筑规格和面积依次减小。由此能得

到的正确信息是①中国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经济功能②筑城是为了维护统治秩序③古代政治

体系具有森严的等级④政府非常重视城市商业贸易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60.钱穆在《国史大纲》的前言、引论中说:“中唐以来之社会,……常易招致‘王室’与‘政

府’之娇纵与专擅……故中国政制之废宰相,统‘政府’于‘王室’之下,真不免为独夫专

制之黑暗所笼罩者,其事乃起于明而完成于清,则相沿亦已六百年之久。”据此,我们作出

的合理推断有①明朝以前的“政府”并不完全统属于“王室”,明朝废除丞相后六部直接隶

属于皇帝  ②明以前政府权力完全被丞相掌控,我国古代的丞相制度历经六百多年后被废除

③明朝废宰相造成了政治的极度黑暗,明清两代都是极端专制集权的社会④明朝以前的中国

社会并非专制社会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试题详情

二、综合题(共40分)

二、61.(1)“重农抑商,奖励耕织”,有利于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发展;“统一秦国的度量

62. ①有利于巩固统治(统一王朝的更替期延长);②促进了人口的急剧增长;③经济重心南移,黄河流域的人口大量南迁,给游牧民族提供了入主中原的机会(或不利于遏制北方游牧民族的进攻);④挽救了面临生存危机的中华文明,也使中国失去了走向世界、走向近代工业化的机遇。(10分)

试题详情

63.答案要点:

(1)主张:为政以德(或德政、以德治民、反对任意刑杀、反对暴政)。(2分)

(2)主要原因:暴政。(1分)表现:严刑峻法;赋税沉重;思想专制(坑儒)。(3分)

(3)治国思想:存百姓(以人为本,或以民为本)。(1分)联系:是对孔子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或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1分)

(4)政绩: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恢复和发展;民族关系相对和谐(或民族联系和团结加强)。(4分)

(5)意义: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发展;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在今天仍然有积极意义。(3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