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卷类型:A卷
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一)
历史试题(卷)
命题人:赵永怀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60小题,每小题1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有关中国农耕时代商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没有关系
B.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其原因之一是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流动性大等特点与当时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C.唐朝仍坚持抑商政策,政府禁止外商在境内自由贸易
D.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允许民间对外贸易
2.下列有关中国古代城市繁荣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随着商业的发展,古代城市也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B.自西周到唐朝,城市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C.宋代城市的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视,城市的经济功能大大增强
D.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其以中原地区为盛
3.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 )
A.使传统的礼法秩序得以巩固和完善
B.极大地开阔了视野,涌现了许多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学术大师
C.使得各家思想并行于世,儒家思想应运而生,佛教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
D.彻底否定了传统思想,冲破了礼法束缚
4.下列官职中只有监察职能的是 ( )
A.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提刑按察使司
B.太尉、州牧、御史台、都指挥使司
C.丞相、通判、宣政院、提刑按察使司
D.御史大夫、枢密使、枢密院、承宣布政使司
5.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直接涉及民生问题的有 ( )
①青苗法 ②募役法 ③农田水利法 ④方田均税法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6.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的策略是 ( )
A.剿抚兼用 B.改土归流 C.招降册封 D.金瓶掣签
7.四位同学讨论腐败问题:
甲说:“不用管腐败问题,生产力水平提高了;腐败现象就自然没有了。”
乙说:“一定要依法严惩严管腐败问题,抓一个腐败分子就杀一个。”
丙说:“对腐败分子,要用‘德’和‘礼’来教育感化。”
丁说:“要从平民百姓中挑选有能力的人去治理腐败。”
老师:“你们四个人的说法刚好和先秦时期儒家、墨家、法家及道家的思想相吻合。”你认为上述四人中,谁的说法与儒家思想相吻合 ( )
A.甲 B.乙 C.丙 D.丁
8.秦朝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材料中,王绾主张 ( )
A.加强对地方的监察 B.推行分封制 C.推行郡县制 D.推行三公九卿制
9.关于唐朝“丝绸之路”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从长安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向东可到达今天的朝鲜
B.从扬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可到达今天的韩国、日本
C.从长安出发,经陆上丝绸之路,可以到达北非的开罗
D.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10.《史记》与《资治通鉴》相比,不同之处在于 ( )
A.通史体例 B.没有编年纪事 C.没有记载北宋历史 D.记述当朝历史
11.一首歌谣说:“要了解两千多年前的中国,请到( )( );要了解五百多年前的中国,请到( )( );要了解一百多年前的中国,请到( )( );要了解近三十年的中国,请到广东。”请问,文中空格依次应填上的城市,下列哪一组合是最恰当的 ( )
A.北京、西安、杭州 B.南京、北京、杭州
C.北京、西安、上海 D.西安、北京、上海
12.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的发展状况用下列哪句诗来形容比较恰当 ( )
A.千呼万唤始出来 B.小荷才露尖尖角
C.忽如一夜春风来 D.无可奈何花落去
13.从焚书坑儒到独尊儒术的变化,反映了秦汉时期 ( )
A.封建制度日趋完善 B.儒法两派之争已有分晓
C.“仁政”最终代替“法治” D.封建统治思想日渐成熟
14.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因专注前朝制度之弊,忽视了创新制度存在的潜在危害给社会带来严重的问题,以下各项突出说明这一点的是 ( )
①北宋军事改革②北宋财政改革③王安石募役法④商鞅按军功授爵⑤唐募兵制改革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④⑤
15.李贽称赞汉朝司马相如和卓文君“善择佳偶”;赞扬寡妇再嫁;称赞武则天是杰出的女政治家;肯定封建社会揭竿起义的农民。上述材料反映了李贽 ( )
A.反对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观念 B.反对三纲五常的封建礼教
C.破除对孔子思想的迷信 D.揭露道学家的虚伪
16.电视剧《传奇皇帝朱元璋》中有这样一个情节:朱元璋对孟子异常仇视,命人将孟子塑像拆掉,撤出圣人庙,并亲自将《孟子》一书删减大半。请问被删掉的部分最可能是 ( ) A.浩然之气说 B.人性本善说 C.民贵君轻说 D.先义后利说
17.政府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最早出现在 ( )
A.北魏 B.隋朝 C.唐朝 D.土地革命时期
18.与战国时期的城市相比,明朝城市发展的突出特点是 ( )
A.都是政治中心 B.都集中在江南地区
C.生产性和商业性突出 D.交通发达
19.唐朝时,“士女皆衣胡服”。判断下列信息,错误的是 ( )
A.反映了唐代较为开放的社会风气 B.反映了唐代的民族融合
C.反映了唐代兼收并蓄的社会风气 D.反映了少数民族的内迁
20.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最突出特点是 ( )
A.极力提高皇权 B.竭力削弱相权
C.削夺将帅权力 D.削减地方权力
21.司马迁在《史记》中说:“匈奴,其先宜夏后之苗裔也。”脱脱在《元史》中认为契丹出于“炎帝之裔白葛写菟者”。上述说法揭示了共同本质问题是 ( )
A.指出了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的起源 B.说明了各少数民族都崇尚汉族文明
C.提出了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的观点 D.证明了中华民族起源于同一个祖先
22.清朝前期,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的主要阻碍是 ( )
①地方割据势力 ②西方宗教势力 ③外国侵略势力 ④民族分裂势力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④ D.①②③④
23.自宋代以来,影响中国古典文学发展趋势的主要因素是 ( )
A.科举制度的发展 B.社会危机的影响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封建文化专制
24.在中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下,相权与皇权之争一直非常激烈。下列关于两者之争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西周时实行分封制,使相权有了较大发展
B.宋代实行三省六部制就是为了削弱相权,
C.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加强了皇权专制
D.清代设置军机处,军机大臣实际上代行丞相职权
25.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精辟地指出了学习必须经过的三个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我们要了解他所引用的语句的含义,可以查找 ( )
A.《楚辞汉赋选注》 B.《唐诗三百首》 C.《全宋词》 D.《元曲常析》
26.美国学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这样描绘:“17世纪和18世纪初叶,中国对欧洲的影响比欧洲对中国的影响要大得多。……”下列史实能成为有力佐证的是
A.中国的科举制原则影响到英国后来的文官制度改革
B.西方封建统治者借鉴了中国“君权神授”的思想
C.中国的手工工场传到西方,促进了当地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D.西方的“三权分立”思想是从中国的三省六部制度得到启发的
27.在社会转型时期,将中国古代封建土地所有制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的相关内容有 ①鲁国初税亩 ②“相地而衰征” ③商鞅变法 ④李悝在魏国变法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③④
28.在今天陕西韩城市郊有一座“汉太史公墓”,郭沫若曾为之题词:“龙门有灵秀,钟毓人中龙,学殖空前富,文章旷代雄,怜才膺斧钺,吐气作霓虹,功业追尼父,千秋太史公。”这位“太史公”的杰作是 ( )
A.《春秋》 B.《史记》 C.《汉书》 D.《后汉书》
29.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筠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佑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佑的意见。崔佑所属的部门应是 ( )
A.门下省 B.中书省 C.尚书省 D.参知政事
30.有一位对历史颇有研究的导游说:汉唐文化游应到①,明清文化游应到②,民国文化游应到③。下面最合理的填充是 ( )
A.①洛阳②西安③南京 B.①西安②北京③杭州
C.①西安②北京③南京 D.①北京②西安③杭州
31.康熙帝时期采取的经济措施中,有利于增加民众收入,使国家经济得到发展的措施主要是 ( )
A.实行“更名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B.推行“摊丁入亩”和“地丁银”
C.鼓励增殖人口,废除人头税,实行“更名田”
D.实行“一条鞭法”,推行“摊丁人亩”
32.2007年7月31目,“丝绸之路”途经国家就“丝绸之路”联合申遗达成共识,希望这条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交流与融合的贸易往来之路、文化交流之路成为全世界的共同遗产而被永世铭记、永远呵护。下列能作为我国申报丝绸之路条件的是 ( )
①开封古城 ②古长安城 ③大同云冈石窟 ④敦煌莫高窟
A.①② B.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3.有人曾对中国古代的两项伟大工程评价道:一项是阳刚的一撇,另一项是阴柔的一捺,在中国的大地上书写了一个巨大的中国“人”字。这两项工程是 ( )
A.长城、都江堰 B.秦兵马俑、都江堰
C.长城、京杭大运河 D.长城、隋朝大运河
34.下列关于春秋战国时期文化成就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 )
A.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
B.老子是“百家争鸣”中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C.扁鹊创立四诊法为后世中医沿用
D.“《墨经》光学八条”反映了物理学重大成就
35.秦朝建立的丞相制度在隋唐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这主要是指 ( )
A.废除丞相,权分六部 B.设参知政事,分割相权
C.设立三省,分散相权 D.设立内阁,强化相权
36.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对这番话,下述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 )
A.东汉察举制度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度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子弟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造成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37.唐代两税法成为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体现在 ( )
A.一年分夏秋两次纳税 B.税收主要依据由人丁转向资产
C.把徭役和杂税分摊到田亩上 D.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38.某网站上有人拍卖一块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书写着“永乐三年奉敕立石”。对于这块石碑,下列说明能够成立的是 ( )
A.郑和在东南亚留下的记事碑刻 B.清朝初年在台湾建立军事据点的遗迹
C.郑成功打败荷兰收复台湾时的记功碑 D.是古董商为赚取暴利制成的假文物
39.明清时期商业繁荣,大量农产品投放市场,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大加强。促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
A.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 B.赋役征银货币税的逐步推行
C.农业专业生产区域的形成 D.工场手工业迅速发展对农业的刺激
40.下列选项中,体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变化的是 ( )
①“相地而衰征” ②“令民为什伍”③“为田开阡陌封疆”④“民年五十,免役收庸”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
41.观察下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农业开发程度最高的地区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42.下图是秦朝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散相权而保障君权独尊
C.唐代尚书省的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
43.元朝时,“西域之士于中朝,学于南夏,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中原之士西游昆仑圃,北望大荒之野,涉黄河之流,而寻瑶池之津。”上述历史现象揭示了元朝;( )
①新的民族出现 ②中原文化向边疆地区扩展 ③各民族交往密切 ④疆域辽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44.明朝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主要是由于
A.相关政策的提出 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海外贸易的发展 D.雇佣关系的出现
46.对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的认识,正确的是 ( )
①政府严格禁止民间对外贸易②遏制了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
③阻碍了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④导致落后于世界经济发展潮流
A.①③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47.下列文物出土于长江流域的是 ( )
A.司母戊鼎 B.马王堆汉墓帛画 C.莲鹤方壶 D.天水放马滩绘有地图的纸
48.对下列关注民生的改革措施及其作用评述准确的是 ( )
①商鞅变法奖励耕织,促使秦国逐步强盛 ②王安石实行的青苗法使农民免受高利贷盘剥 ③明朝一条鞭法实行赋役征银,废除了人头税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未改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
49.“本纪褒项羽,照尘寰信史;列传赞商侠,成一家之言。”与该对联相关的史书是 ( )
A.纪传体、断代史――《汉书》 B.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C.编年体断代史――《史记》 D.纪传体通史――《史记》
50.以下对联与其刻画对象有误的是 ( )
A.诸葛亮:三顾频烦天下计,一番晤对古今情
B.文天祥: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C.郑成功:七度使邻邦有明盛记传异域,三保驾慈航万国衣冠拜故都
D.屈原:哀怨托离骚,生而独开诗赋立;孤忠报楚国,余风波及汉湘人
51.“布衣”是中国古代对劳动人民的称呼,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里,“布”的主要材料是 ( )
A.丝 B.麻 C.棉 D.毛
52.下列发明中开创人类作战史新阶段的是 ( )
A.简仪和高表的发明 B.以弹射方式射出火球的发明
C.管形火器的发明 D.以火药为推力的火箭的发明
53.元史载:“国家置中书省以治内,分行省以治外。”这里的“内”是指 ( )
A.蒙古汗国初建时的斡难河源一带 B.大都周围的河北、山西、山东
C.女真部落活动的东北地区 D.淮水以南原南宋统治区
54.四位学生以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西方历史的影响为研究课题,你觉得他们所列的下列命题存在错误的是( )
A.造纸术――促进了欧洲文明进程 B.指南针一一西方海外殖民的助跑器
C.火药――荡平欧洲封建城堡的锐器 D.印刷术――文艺复兴兴起的根源
55.下列史实与帝王年号有关的是 ( )
①开元通宝 ②靖康之变 ③绍兴和议 ④靖难之役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
56.元末汪大渊在《岛夷志略》记载他两次入海所见所闻,仅菲律宾以南、以西沿海国家和地区即达97个,比南宋赵汝适《诸蕃志》所载多了38个。这种现象主要说明了 ( )
A.汪大渊游走范围比赵汝适广 B.海上丝绸之路进一步发展
C.南宋受到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威胁 D.元朝是一个开放的社会
57.明初政府规定,凡外方来使发给凭证,因国家而异,来华贸易时间有限制,如许日本商人十年来华一次,且船舶有定数,人员有定额,在指定港口勘合凭证、检验,然后商货运京师开市。若非入贡,则不许来华互市。同时严禁民间入海“通番”。该材料反映了 ( )
①官方独占对外贸易,属于朝贡贸易性质②有效的制止了西方殖民者的入侵
③限制了海外贸易的正常发展④影响了中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和科学技术的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58.《四库全书总目》中说:“欧罗巴人天文推算之密,工匠制作之巧,实愈前古,其议论夸诈迂怪,亦为异端之尤。国朝节取(希望朝廷部分采用)其技能,而禁传其学术,具存深意矣。”中国封建士大夫的这种态度,反映出的实质问题是 ( )
A.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文化侵略已开始 B.士大夫承认西学的先进地位
C.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D.西学动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
59.在下列历史文物图中,折射春秋战国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是 ( )
60.明太祖认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小人,专权乱政。”为此,他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丞相制度 B.确立三省六部制 C.将相权一分为三 D.实行议政王大臣会议
第二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0分。
材料三:康熙末年,四川、广东两省已有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征收的情况……到雍正时……把全国固定下来的康熙五十年的丁银(人丁2462万、丁银335万余两)用和具体丁户相脱离的方式全部摊入田赋银中征收……
――《中国古代史》,朱绍侯、张海鹏、齐涛主编
材料四:“历史上每次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在下降一段时间后都会涨到一个比改革前更高的水平,走进‘黄宗羲定律’怪圈……共产党人一定能够走出‘黄宗羲定律‘怪圈……办法就是改革不适应生产关系的上层建筑。”
――温家宝
(1)材料一反映了哪两种赋税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要不同之处。(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朝“鱼鳞图册”的作用是什么。1581年,明朝推行的新税制是什么?它对农业发展有何积极影响?(4分)
(3)材料三反映的赋税制度是什么?依据材料三归纳其特点。(4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定律”反映了什么现象?20世纪80年代,中国是如何调整生产关系来减轻农民负担的?(3分)
宝鸡中学2009届高三月考(一)历史答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B
A
D
A
C
B
C
B
D
C
D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D
D
C
A
C
C
C
A
D
B
A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A
B
C
B
C
A
B
D
D
D
C
B
B
B
D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B
B
B
D
C
B
C
B
D
B
B
B
C
A
A
(B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B
D
B
A
D
A
C
B
C
B
D
C
D
C
B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C
A
C
D
D
C
A
C
C
C
A
D
B
A
C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A
B
C
B
C
A
B
D
D
D
C
B
B
B
D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B
B
B
D
C
B
C
B
D
B
B
B
C
A
A
二、非选择题(40分)
61.(1) 建立了至高无上的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4分)
(2) 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事无不总”。(6分)
(3) 针对“主荒臣专”的问题,明政府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五军都督府,使其与兵部互相牵制;建立厂卫制度,严密监察官员一举一动。(学生答出颁布《大明律》;废行省,设三司可酌情给分)(4分)
(4)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2分)
(5) 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2分)
(6)设立通判负责地方监察。通判可直接向皇帝报告情况,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与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使他们互相牵制。(3分)
(7) 科举制度。(2分)诗赋成为考试的主要内容,易造成读书人空谈诗赋,忽视实用性的学问,脱离实际。(2分)
62.(1) 租庸调制和两税法。(2分)不同:前者以人丁为主要征税标准,(1分)后者以财产和土地为主要征税标准。(1分)
(2) 作用:确立征收赋税的依据(答“确定土地所有权”或“加强政府对土地和人民的管理”也可)。(1分)新税制:一条鞭法。(1分)影响:赋役征银的办法有利于农业商品化(或者答“相对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发展”)。(2分)
(3) 摊丁入亩(或地丁银)。(1分)特点:①摊丁入亩的推行经历了由局部地区到全国的过程;②固定了丁银总数;③征税的主要依据是地亩的多少。(以上任意答出两点可给3分)
(4) 现象:中国古代每进行一次赋税改革,最后的结果却是农民的负担就会加重一次。(2分)如何调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