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精品冲刺金卷―人口

 

*1  所谓人口红利期,是指随着生育率的下降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的上升,形成的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人口抚养负担相对较轻的时期。据此回答(1)~(2)题:

(1)下列人口抚养比(指少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结构最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是    (    )

A.高少儿、低老年型的抚养比     B.低少儿、低老年型的抚养比

C.低少儿、高老年型的抚养比     D.高少儿、高老年型的抚养比

(2)我国享受的人口红利期大约40年左右,到2015年左右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将结束。下列措施不适宜解决我国“人口红利”枯竭的是    (  )

A.大幅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增加劳动力数量

B.转变高投入、高消耗、低增长的经济发展方式

C.发展教育与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

D.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

*2  右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回答(1)~(2)题:

 

1982年

1995生

2008生

总人口(万人)

35

167

701

0~14岁(%)

35.27

14.63

8.5

15~64岁(%)

58.36

83.15

90.39

65岁及以上(%)

6.37

2.22

1.11

(1)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8年    (  )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问题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2)该城市是    (    )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一、单项选择题

1.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的人口再生产类型表现为    (    )

试题详情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试题详情

2.上海市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的时期是    (    )

    A.20世纪60年代    B.20世纪70年代

C.20世纪80年代    D.20世纪90年代

对于人口系统来说,系统中变量的因果关系,既存在着因变量与果变量呈同向(正性)变化,用“+-→”表示;又存在着因变量与果变量呈相反(负性)变化,用“--→”表示。读“人口简化模型图”,回答3~4题:

试题详情

3.图中因果关系为正性(正因果反馈回路)的是    (    )

A.d→a→d      B.d→c→b→a→d

    C.d→e→d      D.d→c→f→e→d

试题详情

4.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在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 

A.人口密度增大    B.耕地面积扩大

    C.出生率在增高    D.死亡率在降低

试题详情

5.下图是环渤海经济圈四城市不同年份人口比重变化图。下列说法与图不相符的是    (    )

试题详情

A.唐山人口比重逐渐减小  B.北京人口吸引力增大

C.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扩大

    D.天津和廊坊两市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

    下图中甲、乙、丙是我国三个不同地区。读图,回答6~7题:

试题详情

6.有关甲、乙、丙三地区当今人口迁移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属国际人口迁移     B.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城市到农村

C.人口主要由乙、丙两地迁往甲地 

试题详情

D.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

试题详情

7.近几年,由于上述人口迁移带来的问题说法错误的是    (    )

    A.加大了铁路等交通运输的压力

    B.扩大了迁出地、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C.缓解了迁出地的人地矛盾

    D.给迁入地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读“某年年初人口相等的四个城市的人口数量变化图”,回答8~9题:

试题详情

8.这四个城市人口自然增长率按由低到高的顺序排列应是    (    )

    A.②④①③    B.①③②④

    C.③④②①    D.②③①④

试题详情

9.按经济发展的规律分析,经济发展较好、就业水平较高的城市是    (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世界人口容量测算表(部分)”,回答10~11题:

气候区

人口合理容量(亿)

合理人口密度

(人/平方千米)

热带雨林气候

试题详情

28.00

200

亚热带季风气候

试题详情

9.30

100

地中海气候

试题详情

2.25

90

温带海洋性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

试题详情

7.35

30

试题详情

10.表中所列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测算主要考虑的是    (    )

A.社会因素    B.自然因素

    C.经济因素    D.技术因素

试题详情

11.按表中数据推算下列气候类型所在地区.远没有达到人口合理容量和合理人口密度的是    (    )

A.亚热带季风气候    B.地中海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热带雨林气候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顺利召开,各国运动员齐聚北京。在此期间,通过交流了解到各国运动员的家庭状况有很大不同。据此回答12~13题:

试题详情

12.在泰国多数家庭中子女较多,并且没有男孩的家庭很少,而在欧美许多国家,许多年轻人结婚较晚,有的家庭不愿生育子女,对以上成因解释最可能的是    (    )

A.地域文化不同             B.避孕技术是主要影响因素

C.生育政策不同造成的       D.饮食结构不同

试题详情

13.在各国运动员中,有许多是从其他国家迁入加入他国国籍的,例如乒乓球女子团体赛银牌得主新加坡队的两名运动员都是华侨。对这种人口迁移解释最可能的是    (    )

A.他国自然条件优越         B.受婚姻家庭影响

C.受政治因素影响           D.他国经济水平高,或在他国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试题详情

二、综合题

材料三  2006年3月1 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0 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公报》显示,全国人口中,男性为67 309万人,占总人口的51.53%;女性为63 319万人,占总人口的48.4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30:100。

(1)材料二反映出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是什么?这种变化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哪些主要的影响?

 

 

 

 

(2)材料三反映出我国的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将会带来哪些问题?

 

 

 

 

(3)由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口发展将面临哪“三大高峰”?

 

 

 

 

试题详情

15.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写出该区域中位于我国中部经济地带的两个省级行政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 (写简称)。

  (2)分析图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原因。

 

 

 

 

  (3)该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实际人口密度将__________ (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试题详情

16.结合材料及图,回答下列问题:

试题详情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0月17日上午7时46分,美国人口达到3亿,这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很多人关注的不仅是人口的增长,还有美国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英国《独立报》指出: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

试题详情


(1)由图甲可以看出美国人口的增长除自然增长外,人口机械增长的比重也很大,这种方式的人口增长比重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并非好事”。试用环境人口容量的相关理论对其进行阐释。

 

 

 

 

 

(3)近年来,美国许多老年人由东北部向南部迁移。试分析其主要原因。

 

 

 

 

 

 

 

 

 

 

 

 

 

 

 

 

 

 

试题详情

    *1、⑴B     ⑵A         *2、⑴D     ⑵B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由图示可以直接看出.20世纪50年代上海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过渡型。1990年后.自然增长率为负值,人口开始出现负增长。

    3.A    根据题意,因变量与果变量呈同向(正性)变化.用“+-→”表示,寻找答案时就看选项中各个字母之间是否都是“+-→”.选项中A中都是正反馈。其他的不符合条件。

    4.D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以来,我国人口出生率在降低,而随着经济发展、医疗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我国人口死亡率在降低。人口平均寿命应为人口总寿命除以总人口数。死亡率降低,人口老龄化比重增加.因此人口的平均寿命在提高。这与人口密度和耕地面积无关。因此选择D。

    5.D    由图可知,北京人口比重持续上升,说明北京的吸引力增大.而天津和唐山的人口比重持续下降.从而北京和天津人口比重差距会扩大;而廊坊人口比重有波动。故选D。

    6.D 7.B   读图可知甲地位于四州盆地、乙地位于长江三角洲、丙地位于珠江三角洲,所以人口主要由甲地迁往乙、丙两地;上述人口迁移可以缩小迁出地和迁入地的经济发展差距。

    8.B   9.A     自然增长率=出生率一死亡率,计算可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生活条件好,由于人口的老龄化而死亡率相对较高.劳动力缺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如图所示,可判断城市①就属于这种情况。

    10.B   影响人口合理容量与合理人口密度的因素包括自然、社会、经济和技术多个方面,表中只给出了气候类型,因此主要考虑的是自然因素。

    11.D   热带雨林气候区土地生产力很高,可以承载更多的人口,然而由于气候太过湿热,从世界人口的分布可知,它属于人口稀疏区,而亚热带和温带气候区为人口稠密区,因而选D。

    12.A   泰国多信搴佛教,佛教讲究男孩传宗接代,对泰国人口有一定影响。

    13.D  人口迁移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经济因素,对运动员这种特殊群体采说.迁移到他国可能对个人来说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二、综合题

    14.解析:第(1)题,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可从图示中直接读出。第(2)题,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男性人口数量多,将会导致相当数量的男性结婚困难,而相当数量的男性结婚困难.又会进一步影响社会的安定等。第(3)题.中国人口发展面临的“三大高峰”.应从中国人口增长的发展状况来思考: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总量大;人口自然增长率低,青壮年、老年人口多。

    答案:(1)从2000年到2050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特点:60岁以上的人口比例增长很快.老龄化现象将十分严重。

    将给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主要影响:劳动力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和赡养费用增加,负担加重,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

    (2)造成社会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破坏正常的性别平衡,势必造成将来部分男性结婚困难,危害社会秩序和安定.并对就业和社会经济结构造成破坏。

    (3)劳动年龄人口高峰.总人口高峰,老年人口高峰。

    15.解析:第(1)题,图示省级行政单位有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福建、广东、广西、海南.中部经济地带的江西、湖南.西部经济地带的四川、贵州、云南。第(2)题,图示地区的人口迁移方向主要是由内陆迁往沿海,主要原因是地区间的经济差异。第(3)题,人口承载状况的大小取决于实际人口密度和理论承栽密度,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理论承载密度将变大,实际人口密度将变小。

    答案:(1)湘赣

    (2)地区间收入(或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出现;户籍制度的改革。

    (3)变小原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条件得以改善,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16.解析:第(1)题.人口的机械增长.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等的影响,美国经济发达.可以吸引大量外国人口迁入。第(2)题,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主要有资源、科技、地区开放程度、消费水平等,人口的快速增长将会导致该地区资源的大量消耗;美国的高消费水平,也会导致美国环境人口容量减小。第(3)题,近年来,美国人口主要由东北部的“冷冻地带”向南部的“阳光地带”迁移。

    答案:(1)美国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吸引大量外国人迁入。

    (2)环境人口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多能容纳的人口数量;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随着人口的增长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也将使其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3)美国老年人追求更好的生活环境质量。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候较冷湿,环境污染严重;而南方“阳光地带”气候宜人,环境优美,适宜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