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高三精品冲刺金卷――自然环境
*1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加强区域联系,协调人地关系.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如图表示的是我国某地区及该地区某时近地面天气形势。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判断此时图中甲城市的风向,并指出锋面系统过境后该地的天气状况?
(2)针对图中A省区某种生态环境问题,有关专家提出了“治湖必须治江.治江必须治山”的治理思路。该生态环境问题是什么?结合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谈谈你对这一思路的理解。
*2如图是我国某地区略图。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四座山地的垂直自然带谱中均有 ( )
A.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B.山地针叶林带
C.山地荒漠带
D.山地冰雪带
(2)图中景观图片为黄土塬(黄土高原地区面积广阔、地面平坦的黄土高地)。黄土塬上水循环过程不同于黄土高原其他地貌类型区,其最弱的环节是 ( )
A.降水 B.下渗 C.蒸发 D.地表径流
一、单项选择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
A.大气环流 B.地壳运动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图示自然地理环境的演变过程主要体现了 ( )
A.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自然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自然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如图为某大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图中字母a→g分别代表不同的自然带类型)。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属于热带草原自然带类型的是 ( )
A.b B.d C.e D.f
4.关于图中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a、b、C分布狭长主要是受地形影响
B.a→f→g反映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
C.a、d的形成原因相同
D.a和g的南北延伸与沿岸洋流的影响无关
下图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和M地区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第5题:
5.关于图示地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海域洋流对沿岸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B.该山地是由断层作用形成的块状山
C.M地区的自然带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1月份M地受下沉气流的影响
下图是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对自然景观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沿x方向干燥程度增加 B.沿x方向热量增加
C.沿Y方向海拔高度增加 D.沿Y方向纬度增加
7.与M所表示的自然景观类型相一致的地区是 ( )
A.山东丘陵 B.江南丘陵
C.刚果盆地 D.西欧平原
如表是四川省某山区一县1961~2008年有关情况的统计资料。据此回答8~10题:
时间
项目
1961
2008
耕地面积(km2)
400
521
森林面积(%)
36.79
20.46
气温年较差(℃)
24.1
27.6
年降水量(mm)
1 369
1 087
雨季地表径流(亿m3)
7.1
8.2
水土流失面积(km2)
61
108
粮食总产量(万吨)
9.6
11.9
人口(万人)
41.5
60.1
8.下列数据中,呈上升的是 ( )
A.人均耕地面积 B.人均森林面积 C.人均水土流失面积 D.人均粮食产量
9.下列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
A.人口增加一开垦耕地一森林面积减小 B.开垦耕地一粮食产量增加一人口增加
C.降水减少一森林减少一气温年较差增大 D.森林减少一气温年较差增大一水土流失加大
10.与黄土高原相比,该县因水土流失在单位面积上的经济损失更大的原因是 ( )
①降水变率大 ②土质疏松 ③土层较薄 ④人口密度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雪线高度是指终年积雪下限的海拔。下图表示全球不同纬度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分布。读图,回答11~13题:
11.表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气温、降水量的曲线依次是 ( )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③②① D.③①②
12.多年平均雪线高度 ( )
A.随纬度增高而降低
B.在副热带地区最高
C.在降水量大的地区较高 D.在南半球低纬度地区最低
13.依图示资料可知 ( )
A.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B.南半球中纬度地区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降水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C.多年平均雪线高度与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D.北半球高纬度地区陆地比重小于南半球
读“某局部地区示意图”(右图),回答第14题:
14.图示区域陆地自然景观主要是 ( )
A.森林 B.草原 C.荒漠 D.湿地
二、综台题
![]() |
15.黑河发源于祁连山,流经河西走廊,最终注入内蒙古西部额济纳旗的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生态系统结构模式图”,回答问题:
(1)图中甲~丁空格表示着如下的内容:用水增加、耕地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入境水流减少,请对应填出。
甲__________;乙__________;丙__________;丁__________。
(2)图中①表示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述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协调措施。
16.下图中的阴影部分反映了北半球两自然带空间分布规律。读图,回答问题:
(1)阴影部分①表示的是__________带,它在40°N的高山上的分布高度是__________;该自然带在南半球是否有分布? _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阴影部分②表示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带,所属的气候类型一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自然带在美国东部的分布纬度大约为____________________,但气候类型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然带①的海拔上界在____________________ (纬线)附近分布较高,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读图表材料,分析回答有关喀斯特地貌的问题:
气候与我国南北方喀斯特地貌发育差异的关系表
石灰岩分布区
年降水量 (mm)
年平均气温 (℃)
年溶蚀率 (毫米/年)
广西中部
1 500~2 000
20~22
0.12~0.3
湖北三峡
1 000~1 200
12~l5
0.06
河北西北部
400~600
6~8
0.02~0.3
驰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桂林市,目前已建的水电站达550座,在建与待建的还有1 00多座。正是由于看到了水电站项目所带来的财政收入,小水电项目开始“遍地开花”。
(1)我国北方有些地区也有深厚的石灰岩分布,为什么没有形成像桂林山水那样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我国喀斯特地貌分布区中,不少地区成为农业贫困区。分析喀斯特地貌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桂林地区大力开发小水电,可能对当地自然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至少答四点。)
*1.⑴西南风 气温、温度降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⑵泥沙淤积造成湖泊萎缩及引起洪涝灾害频繁问题。该问题主要与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密切相关;而入湖河流泥沙增多,又主要与上海滥垦乱伐导致水土流失有关,因此湖、江、山应综合治理
*2.⑴B ⑵D
一、单项选择题
1.B 比较三个阶段大陆沿岸自然带的变化可知,该地所处的大气环流、海陆位置没有变化,变化的主要是地形,而引起地形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
2.A 某一因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自然地理环境的变化,这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D 图示中的f为位于巴西高原上的热带草原带。
4.A 图示中的a、b、c分布狭长,主要是由于安第斯山的阻挡和限制。
5.D 由右侧气候资料图可知,该地7月份气温最低,应位于南半球;该地最冷月7月气温高于
6.A 7.B 第6题,图为“陆地自然景观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示意图”,从图中信息可知:沿X方向,自然景观由森林过渡到草原再过渡到荒漠,符合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于水分逐渐减少而导致的;沿Y方向,自然景观由针叶林过渡到温带森林再过渡到热带雨林,符合由两极到赤道的地域分异,是由热量逐渐增多而形成的。第7题,由图可知,M点在X轴上比较接近原点,由上题可知,此地较为湿润,应为森林植被景观;在Y轴上, M位于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之间,其热量低于热带而高于温带,可确定为亚热带的自然景观。而山东丘陵为温带景观,刚果盆地为热带景观,西欧平原也为温带景观,}只有江南丘陵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为亚热带景观。
8.C 由计算可知,人均水土流失面积在逐年增加。
9.A 人口增加,为解决粮食问题,就要增加耕地,为增加耕地势必会砍伐森林,造成森林面积减小。
10.B 四川省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这,作物总产高,水土流失造成的经济损失大,此外,与黄土高原深厚的黄土层相比,该地的土层较薄,水土流失容易导致土壤肥力大幅度下降,经济损失大。
11.A 气温曲线由赤道向两极递减;降水曲线因受气压带、风带影响,形成赤道多雨带、副热带少雨带、温带多雨带、极地少雨带;副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少,应为雪线最高地区。 12.B由图可知,B正确。
13.A 由图可知,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多年平均气温分布曲线与降水量线大致重合。
14.A 根据经纬度可以判断这里是温带季风气候区,形成温带落叶阔叶林自然带。
二、综合题
15.解析:第(1)题,出山口的径流减少,一方面导致绿洲生态系统中的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导致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另一方面,相当数量的土地因缺水灌溉而荒芜,耕地减少。工矿用地等的增加,也使得用水量增加,加剧了耕地的减少。第(2)题,森林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出山口的径流减少。第(3)题,黑河地区人地关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人口增长导致各种生态系统的破坏。因此,协调措施应着重围绕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入手考虑。
答案:(1)耕地减少 用水增加 入境水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
(2)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降低
(3)问题:在干旱地区,由于人口的增加,对当地生态系统进行了超过其承载能力的开发,致使各类生态系统向着不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产生了恶性循环。
措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营造防护林带、流域内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
16.解析:解答此题,必须读懂图,明确纵横坐标的地理含义,同时要与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相对照。第(1)题,自然带①的水平分布纬度主要是在北纬70°~85°之间,可判定为苔原带,南半球此纬度为海洋和冰雪区;根据纵坐标,可读出其在40°N高山上的分布高度为4 000~5
答案:(1)苔原约4 000~5
(2)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季风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 37°N~50°N 温带大陆性气候
(3)北回归线 回归线所在的副热带地区,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控制,地表气温高且降水稀少,故雪线的海拔高
17.解析:第(1)题,影响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因素除石灰岩外,还受气温、降水、植被覆盖率等因素的影响。第(2)题,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应从地形、土壤、灌溉、光照等方面去分析。喀斯特地貌区,地形崎岖,土层较薄,地表水存储能力差,影响农业生产。第(3)题,小水电在建设过程中.工程建设会破坏该地的山体结构、地表植被、原有自然景观;建成后,库区蓄水会淹没农田,诱发滑坡、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并影响原有生物的生存。
答案:(1)北方水热条件比南方差.流水的溶蚀作用比南方弱;北方大部分地区植被覆盖率比南方低,流水溶蚀强度比南方小,不利于北方有深厚石灰岩分布地区的喀斯特地貌发育。
(2)喀斯特地貌的地表崎岖。可耕地少;土层薄.土壤肥力低;地表水缺乏,旱情严重。
(3)破坏植被,加剧水土流失;库区淹没森林与土地;诱发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影响生物的生存环境;采石会破坏喀斯特地貌原有的自然景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