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藁城市一中第三次强化练习

语文试题

I卷(选择题  共30分)

说明:

一、(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精萃   露马脚     蛛丝马迹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B.剪彩   口头禅     盘根错结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C.融资   惠农卡     走投无路     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D.妥帖   仪杖队     一如继往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试题详情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苏州昆剧院来抚州演出青春版《牡丹亭》,在汤显祖家乡掀起了一股《牡丹亭》的轩然大波

B.当年“美国老太太”是透支消费的代名词,中国人向“美国老太太”学习,现在美国人开始学习“中国老太太”了,真是此一时彼一时

C.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有些人对政府“禁放”的相关规定熟视无睹,对警察的劝阻置之不理,在北京市中心违规燃放A级烟花呢?

D.看了某网络主管的大作《写给我的团队》,颇受启发,在这里我借花献佛,也写一些短文给我团队的新老成员,方便大家做些总结。

试题详情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语意明确的一句是(    )

A.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培养文明道德风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B.能不能获诺贝尔奖,可以当作检验中国教育科技改制和时代变革的一个试纸或者一个标志。

C.事情已过去许多年,但每当夜深人静,独自坐在黑暗中,我还记得那天我坐在路边时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者对自己的评价。

D.《2007胡润百富榜》在上海发布。共有800位企业家上榜,26岁的广东女子杨惠妍以1300亿元问鼎中国首富。

试题详情

二、(9分,每小题3分)

5.对“山寨文化”这种非主流文化的认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科学看待“山寨文化”,需要一种辩证的态度和一个发展的视野。

B.“山寨文化”的出现与近些年我国文化生存土壤的变化密切相关。

C.山寨文化是对主流文化的必要补充,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D.主流文化在发展中也要不断吸取山寨文化的积极与合理的成分。

试题详情

6.对“山寨文化”的态度,不值得提倡的一项是(      )

A.“山寨文化”虽缺少独创与超越,但也没有太多的剽窃和抄袭,应该辩证分析、区别对待。

B.对“山寨文化”中,有创新,即使还处在萌芽甚至种子状态的成分,也要去呵护。

C.“山寨文化”有相当的泛化和泡沫化成分,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

D.对待“山寨文化”的发展,不能一棍子打死,还应该要放眼量。

试题详情

三、(9分,每小题3分)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相发     歌喉      B.茶铛煮        旋转

C.轿夫擎     火炬      D.吾辈始舣舟近岸  停船靠岸

试题详情

9.以下六句,分编为四组,作者认为真正赏月的一组是(   )

①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     ②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

③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

④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

⑤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⑥人散“始舣舟近岸”之“吾辈”

A.①②       B.③⑥       C.④⑤      D.⑤⑥

试题详情

10.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名娃闺秀”“童娈”“名妓闲僧”“好友佳人”“韵友”“名妓”皆是作者眼中的“七月半之人”。

B.五种人,涵盖了社会上形形色色的不同类别,游湖的繁华,其实也是社会的繁华,更是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的写照。

C.西湖七月半自有其迷人之处,俗人眼中似无可看,而在雅人的眼中,则处处是诗。作者的审美情趣自然是高雅脱俗的,但也不免有传统文人孤高自赏的毛病。

D.本文是一篇绝妙的记游散文。文字简洁,描写生动,构思新奇。最后一段从前面的第三人称的叙述转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开头奇警峭拔,结尾韵味悠长,艺术技巧委实高明。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120分)

试题详情

四、(23分)

(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分外敏锐――那时候,在疲惫的田间劳动之后,有时,我也像其他乡亲一样到水里冲洗一番。直到有一天站在水中央,忽然发现身边的水就变得异样的稠密,温凉,掬在手心的一捧在指缝间透明着四散流溢,手指有种酽酽滑腻的感觉。湿淋淋的从水里爬起来,浑身禁不住打了个冷噤――这时,我才感觉到节候真的是立秋了。
(2)秋水四合,像蚌为了涵养珍珠,慢慢闭封起它那张开了的智慧的壳。大地进入了一个休整期。
(3)无法涉入秋水。只可观看――当时我想,几千年前那不事稼穑的庄子和惠子,应该也是在这天立于濠梁之上观看秋水的。那时,大地被收拾得一片干净,空气澄明,纤尘不飞。他俩人尽管一个刚死了老婆,一个刚失了相位,但恰如秋水剔除了曾经的繁华和喧哗,转入到这生命的休整期一样,他们的心境如同秋水般祥和,十分清亮。于是一个说:你总害怕相位让我取而代之,因此将大梁城瞎折腾了一番,现在尝到了失意的滋味了吧?一个嘴巴也不饶人,说:你老婆死了,你却鼓盆而歌,自以为惊世骇俗,就不怕留下那千古骂名?――面对秋水,两人已不再尖锐对立了。只哈哈一笑,眼睛就一齐投向了水中的鱼:子非鱼,安知鱼之乐?秋水无言。两位哲人那袒露着的襟怀,就如同一条更为清澈明晰的秋水。生命的彻悟有时竟就是秋水所滋生的。
(4)立秋前后的水真的迥然不同。刚刚过去的夏天因为阳光的渗透,水过于炙热和喧闹,作足了表面文章。而曾经汹涌四至的春水,又是水性杨花,春心泛滥,似乎肩负着过重的责任,努力的孕育着生命,无疑它也就拥有生命成长的冲动和朝气了。滞后的冬天,山瘦水寒,形容枯瘦,在不断的冻结和流失。只有秋天的水表里如一,至为单纯,既无孕育生命的痕迹,又没有冬天的刺骨寒冷。它平静地流涌,只需保证自然生命必备的涵养。它横淌在生命的存在与死亡之间。
(5) 秋水茫茫。在秋阳的照耀下,一泓秋水泛出的层层涟漪,也会轻轻叩击着岸边的岩石和青草。但那样子就似刚刚生产过的妇人对男人的轻吻,然后就美丽地躺着,呈现出一种绚丽归于平淡的境界。空中一群又一群的大雁南飞,漠漠青田,最后一行白鹭也钻入了云霄。水面上的浮萍,红莲,水草由绿色渐渐变成褐红色。一片荷花开谢过的池塘,荷叶饱胀得像穿着绿裙子的少妇,体态丰腴,凸显出膨胀的生命被释放过后的轻松。使人在看到生命回光返照的同时,领略到“望穿秋水”的真正含义。
(6) 在秋水浩淼的季节,庄稼人有着短暂的消闲时期。但紧接着秋收的到来,他们随即就在田里做一年最后的一次征战。秋天的肃杀之气也在一天天出现在水里,这时候人们似乎才感觉到,在秋水美丽的表面,那其中生命的挣扎,抵抗和搏斗一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水里所有的生命都参与了这场不愠不热而又异常严肃的斗争……生存与扼杀,温暖与寒冷,成长与抑制,正义抑或邪恶,自然以它本身的法则作着生命痛苦的抉择。因此伴着秋风落叶声的如贯盈耳,秋水渺渺,我们已经无法下水,亲身体会鱼的快乐与不快乐了。
(7) 有了这些,我就陡然明白了庄稼人为什么对节气总是充满了生命的敬畏,也理解了他们为什么紧赶慢赶,要将所有的农作物赶在立秋之前拾掇完毕。同是姓“庄”,庄稼人对“立秋”这个节气有着比老庄更为接近本质的透悟。
(8)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人们习惯上以为这是孔老夫子在哀叹滔滔而逝的东流水,其实不是――他哀伤的正是这貌似静谧,澄澈的秋水,只有在这里,他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时的过程――但与许多人一样,我自那个立秋的日子误入秋水,像一尾快乐的鱼爬上岸之后,就很少有机会再涉入那同样的秋水中去了。现在,所谓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悄然地磨钝了我的嗅觉和触觉,就连“望穿秋水”也成为我的一件十分奢侈的事了。
14、作者写“秋水”为什么要从“乡间”写起?(6分)

 

试题详情

15、理解(2)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4分)

 

试题详情

16、作者面对秋水有哪些人生的感触,请作简要概括。(6分)

 

试题详情

17、文章在(5)段中引用“庄子和惠子的故事”和在(8)段中引用孔子的名言各有什么好处?试做简要分析。(6分)

六、(15分)

试题详情

18. 下面一段文字将电影名连缀在一起,表达新年祝福,别有情趣。(6分)

     新春到了,本着《非城勿扰》的原则,我拿起《手机》向你贺岁:愿好运《没完没了》,事业吹响《集结号》,天天《家有喜事》。牛年《大腕》就是您!

    请把你学过的课文的标题(三篇以上)连缀起来。组成一段中心明确、语意连贯的文字(限50-80字,凡课文标题请用书名号标明)

                                                                              

                                                                              

试题详情

19.根据下面材料内容,概括我国普通话使用的两个特点。(5分)

试题详情

国家语委近日开展的一项调查显示,民众中没上过小学的有0.36%的人会使用普通话,上过小学的有4.69%的人会使用,上过初中的有56%的人会使用,上过高中的有75.76%的人会使用,上过大专的有86.77%的人会使用。普通话在城市里已成校园语言,城市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90%。在农村地区普通话也已基本用作教学语言,农村教师达到普通话二级标准的占60%。

                                                                              

                                                                              

试题详情

20.下面一则广告在内容、语言表达、标点三方面有四处不当之处,请找出来并加以修改。(4分)

个性选择,创意分享;雅虎工具条闪亮登场。雅虎工具条是全新的一款免费客户端软件,集成了雅虎360度全能搜索、一站式登录服务、动态提醒等。在打造优质服务的同时,分享传递互联网精神。

A.                                                                   

B.                                                                   

C.                                                                  

D.                                                                

七、(60分)

试题详情

1.C (A项中“萃”改为“粹”,“;B项中“结”改为“节”;D项中“杖”改为“仗”,“继”改为“既”)

试题详情

2.B(A项轩然大波:比喻大的纠纷或乱子,贬义词。B项熟视无睹:不合语境,改为“置若罔闻”。D项借花献佛:比喻用别人的东西做人情,不合语境。)

试题详情

3.A (B项前后不照应,在“变革”后加“是否成功”。C项中“自己”有歧义D项项语义重复,改“问鼎……首富”为“荣登……榜首”或去掉“中国首富”)

试题详情

4.B(A项书名号改为引号;C项冒号管到“以此”之前,所以把“非环保袋”后的逗号改为句号;D项句末的括号为句内括号,应紧挨句尾放在句号之内,把括号中的句号去掉)

试题详情

5.C (“山寨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误。)

试题详情

6.C (做大“山寨文化”的声势方能消除这些消极因素的判断无中生有。)

试题详情

7.D (文中没有“必将成为主流”的说法)

试题详情

8、B 不久 

试题详情

9、D(⑤是指文人雅士,作者引为同样情调。)

试题详情

10.B(错在“作者醉心于繁华的现实生活”。一则作者生活在明晚清初,入清以后,写这样一篇追忆明末杭州风习的小品,勾画一幅人情世态,是怀有国破家亡的感伤的;二则亦表现了作者超然于市俗的散淡之趣。)

试题详情

11.①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注意“逃嚣”“而”“作意”“之”的翻译)

②轿夫召唤船上的游人,用城门即将关闭(晚了进不了城)来恐吓他们,灯笼火把像排列的星星,一伙一伙地簇拥着离开了。(注意“怖”“列”的翻译及倒装句式)

试题详情

12.(1)特点:自然环境险恶;军情紧急(2分)。作用:营造了肃杀的氛围(1分),渲染了边塞紧张的战争气氛,为边将的出场勾勒背景(答“是为边将出场作铺垫”也可)(1分)。

(2)刻画了一个饱受戍边之苦、思乡之愁的边将形象(2分)。表达了对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的苦难的同情,和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倦(1分),寄寓了诗人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1分)。

试题详情

13. (1)乐琴书以消忧;将有事于西畴;既窈窕以寻壑;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2)振长策而御宇内;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试题详情

14(1)在乡间,人对自然的感觉更加敏锐,更容易感觉到节候的到来。从而为后文所想、所见、所悟做铺垫。(3分)(2)与“城市”的喧闹声和风沙容易磨钝人的嗅觉和触觉“形成首尾呼应。(3分)
15.秋水收敛,剔除繁华与喧嚣,蕴涵着许多深刻的人生的智慧(”珍珠“的比喻义2分),只有深深涉入秋水,才能领悟到其中的智慧(2分)。
16.(1)秋水能使人滋生对生命的彻悟。(2)生命在成熟后会表现出一种平淡和轻松的境界。(3)生命的真正成熟是经过痛苦的挣扎、顽强的抵抗、努力的拼搏采取的。(每点2分)
17.(3)段化用庄子“濠梁观鱼”的典故,意在引出“生命的彻悟有时竟是秋水所滋生的”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或者“与庄稼人形成鲜明的对照”)。同时也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内容1分,结构1分,典故的作用1分)
第(8)段引用孔子的话意在告诉人们秋水让人感受到生命真正消亡的过程,总结全文,升华文章的主题。(内容1分,结构1分,意义1分)

试题详情

18. 课文标题正确2分,中心明确2分,语文连贯、无语病2分。

试题详情

19. ①民众使用普通话人数的多少受教育程度高低的影响(2分);②城、乡教师普通话水平高、低有别。(2分),语句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详情

20.A.分号应改为破折号。B.“全新的一款”应为“一款全新的”。C.“等”后面加上“功能”。D.“分享传递”应为“传递分享”。

【审题提示】:这也是一个比喻型的材料,这个话题中的“水仙花”就是一种隐喻,指的是“心灵和精神追求”。因此,这个题目要从呼唤精神文明,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呼唤人性的光辉的角度进行写作。可以联想到抗“非典”英雄两院院士钟南山的一句话:人不只生活在现实中,还生活在理想中,21世纪科学技术将会以更快的速度发展,但如果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同时,道德却在进一步堕落,审美情趣进一步下滑,那将是人类的灾难。

 [参考译文]

西湖(农历)七月十五(的晚上),没有什么可看的,只可以看看七月十五的游人。看七月十五的人,可以分五类来看。其中一类,坐在有楼饰的游船上,吹箫击鼓,带着高冠,穿着漂亮整齐的衣服,灯火明亮,优伶、仆从相随,乐声与灯光相错杂,名为看月而事实上并未看见月亮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在游船上,船上也有楼饰,带着有名的美人和贤淑有才的女子,还带着娈童,嘻笑中夹着打趣的啼哭,在船台上团团而坐,左盼右顾,置身月下而事实上并不看月的人,我就看看他们。一类,也坐着船,也有音乐和歌声,跟著名歌妓、清闲僧人一起,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箫笛、琴瑟之乐轻柔细缓,丝竹声与歌声相互生发,也置身月下,也看月,而又希望别人看他们看月,这样的人,我就看看他们。又一类,不坐船不乘车,不穿上衣不带头巾,喝足了酒吃饱了饭,叫上三五个人,成群结队地挤入人丛,在昭庆寺、断桥一带高声乱嚷喧闹,假装发酒疯,唱不成腔调的歌曲,月也看,看月的人也看,不看月的人也看,而实际上什么也没有看见的人,我就看看他们。还有一类,乘着小船,船上挂着细而薄的帏幔,茶几洁净,茶炉温热,茶铛很快地把水烧开,白色瓷碗轻轻地传递,约了好友美女,请月亮和他们同坐,有的隐藏在树荫之下,有的为逃避(外湖人多)喧闹而(躲到)里湖,(他们在认真)赏月但别人却看不到他们赏月的情态,(他们)也不是故意做作的赏月之人,可以看看这一类人。

  杭州人游西湖,上午十点左右出门,下午六点左右回来,如怨仇似地躲避月亮。这天晚上爱虚名,一群群人争相出城,多赏把守城门的士卒一些小费,轿夫高举火把,在岸上列队等候。一上船,就催促船家迅速把船划到断桥,赶去参加盛会。因此二鼓以前人声和鼓乐声恰似水波涌腾、大地震荡,又犹如梦魇和呓语,周围的人们既听不到别人的说话声,又无法让别人听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大船小舟一起靠岸,什么也看不见,只看到船篙与船篙相撞,船与船相碰,肩膀与肩膀相摩擦,脸和脸相对而已。一会儿兴致尽了,官府宴席已散,由衙役吆喝开道而去。轿夫招呼船上的人,以关城门来恐吓游人,使他们早归,灯笼和火把象一行行星星,一一簇拥着回去。岸上的人也一批批急赴城门,人群慢慢稀少,不久就全部散去了。

这时,我们才把船靠近湖岸。断桥边的石磴也才凉下来,大家坐在上面,招呼客人开怀畅饮。此时月亮仿佛刚刚磨过的铜镜,光洁明亮,山峦重新整理了容妆,湖水重新整洗面目。原来慢慢喝酒、曼声歌唱的人出来了,隐藏树荫下的人也出来了,我们这批人去和他们打招呼,拉来同席而坐。风雅的朋友来了,出名的歌妓也来了,杯筷安置,歌乐齐发。直到月色灰白清凉,东方即将破晓,客人刚刚散去。我们这些人放船在十里荷花之间,畅快地安睡,花香飘绕于身边,清梦非常舒适。

附:诗歌赏析

在唐代,边塞诗作很多,或写气候的酷寒,或勾 勒山势的险峻,或渲染战斗的激烈等等,以显征战之 苦。而此诗着重在描写人物,通过刻画一位戍边老将 的形象,表现了经久不息的残酷战争给边塞将士带来 的苦难,寄寓了渴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首联“北风凋白草,胡马日笾笾 ”,点染了边塞紧张的战场气氛,据《汉书?西域传》王先谦补注谓 白草“春兴新苗与诸草无异,冬枯而不萎,性至坚韧”。 白草为北风所凋 ,其风之大,其气之寒,可以想见。朱熹在《诗集传》中认为北风是象征国家的危乱,所 以此处也指边境形势十分险恶,下句紧接着写外族军 队正在加紧寇边,步步向要塞逼近 ,军情非常紧急。 笾笾,马走得很快的样子 。这两句,把边塞的环境, 沙场的气氛形象生动,显得笔势凌健。虽然边将这个 形象还没有出场,却做足了烘衬和铺垫之功。

中间四句,着力刻画边将的形象,表现其久戍不 归的痛苦心理 :“夜后戍楼月,秋来边将心。铁衣霜 露重,战马岁年深 。”在秋天的夜晚,清冷的月光照 着城楼上的戍边老将,他凝望着秋空中的明月,不禁 想到万里之外的家人,心中涌起一阵凄楚之情。渐渐 地,他的铁衣上凝结了一层厚厚的霜花,他相依为伴 的战马不时发出嘶鸣,似乎也在感叹戍边的岁久年深。 秋月本为寻常之物,但与戍楼联系起来,就暗示出了 边将的思家之念。铁衣是边将随时披戴之物,覆以重 重的霜花,足见边地之苦寒,边将的心情也可想而知。 战马,更是边将不可须臾分的伙伴,连牲口也苦于久 戍边地,更不必说人了。四句诗中,作者选取了与人 物紧密相关的景物、事物,使之不着痕迹地高度融合, 组成形象的画面,而人物的心情,也从画面中自然流 出,收到了感动人心的效果。

最后两句,“自有卢龙塞,烟尘飞至今”,是诗人 从边将的形象中自然引发出来的深深的感叹,表达了 对从古至今延绵不断的战争的厌恶。“卢龙塞”,古地 名,三国魏称卢龙郡,在今河北迁安县西。此地形势 险要,为兵家必争之地。唐置卢龙节度使,以抵御突 厥、契丹、回纥的入侵,战火始终未断。作者从月夜 戍楼中的老将,联想到了久远的历史,想到残酷的战 争至今不息,给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苦难。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