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源于《七彩教育网》http://www.7caiedu.cn
济钢高中高三一轮语文模拟考试卷
一、 1. B
2. C(A梗--鲠,焕--涣;B井--阱,伦--纶;D迷--弥,漫--曼)
3. B[具有:有(多用于抽象事物);具备:具有,齐备;赠送:无代价地把东西送给别人;惠赠:指对方赠予(财物);亲身:亲自;亲自:自己(做)]
4. A(B无所不用其极:做坏事的时候什么手段都使出来;此处属于感情色彩不当。C见微知著:见到事情的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此处属于望文生义。D飞黄腾达:指人的官职和地位的上升。)
5. B(A成分残缺,在“经”前加“是”;C“再造……未来”不合逻辑,将“再造”改为“创造”;D因误用连词而成分赘余,“否则”意即“如果不……就”,其后不能出现与前文意思相反的句子,故要么删去“否则”,要么删去“拿不出新的作品来”)
二、
6. D(干:冒犯)
7. C(均表被动)
8. A
9. B
10. C(是为了表现赵咨当时在人们心目中的崇高威望)
良弓难张/然可以及高入深/良马难乘/然可以任重致远/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是故江河不恶小谷之满己也/故能大/圣人者/事无辞也/物无违也/故能为天下器。
四、略
五、
1. A D
2. 答出强调给1分,答出对大好春光的热爱1分,答出作者豁达的心胸2分。
六、
1. D(A项,B项,没有针对“分析过程”中的共同点来叙述,而是这两种方法的作用或结果。C项,转移话题。)(3分)
2. B(“分离在气态中悬浮的带电分子”是对原文的错误整合。原文“它对分离并在气态中悬浮带电分子是十分有效的”一句中“悬浮”是“使带电分子悬浮”的意思。)
3. 高电场 雾化(共3分。“高电场”,2分;“雾化”,1分。)
4. ①电喷雾质谱测定法也适用于分析小分子和中型分子。②现今多项激光解吸附应用技术都利用了软激光解吸附原理。(共3分。答对其一即可得2分,抄录原文不能得分。)
七、
1. BC(B项,将文中“我”的两位朋友对废墟的不同的审美方式统一为一种描述,违背原文意思。C项,从第2段推知,“层累”是指对废墟意义的片面认识,这种认识沿传既久不断积淀。)(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多于两项,本题不得分。)
2. 要点:作者意在表明这样的观点――历史遗迹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因此“新的废墟”的出现和“旧的废墟”的漫灭都是历史的必然。(4分。解析作者的意图,应依据第3段;答案意思对即可。)
3. (1)废墟是垂死老人发出的指令(2分)(2)①掩盖历史②附缀一个大团圆的结局(每处1分。)
4. 作答说明: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作者对古代废墟价值的认识是作答的重要依据。作者认为:①废墟具有特殊的审美价值。②废墟是历史片段的记录,具有研究价值。③废墟可驱遣人们联想史实并从中汲取经验教训,具有教育价值。为此,作者提倡保全废墟的原貌,树立正确的废墟文化观念,使之对现代文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共6分。每个要点2分。)
八、
1. 答案举例:主标题:40辆急救车进山待命
副标题:北京山区农民突发疾病拨打120呼救将得到最快速救治。(共4分。主标题2分,副标题2分。标题内容有多种拟法,但必须涉及重要信息且主、副标题链接合理。信息重复不能得满分。)
2. 答案举例:正如我多次讲过的,所谓中方在美国从事政治捐款的说法已被事实证明纯属无稽之谈,不值一驳。对有些媒体轻率报道这种旨在破坏中美关系的谣言,我深表遗憾。(4分。要点:重申态度,2分;指出危害,1分;成语,1分。)
3. 答案举例:有利于维护国歌的稳定性和权威性,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的认同感和荣誉感。(4分。语意连贯即可。)
[译文]
赵咨字文楚,东郡燕人。父亲赵畅,
延嘉元年,大司农陈奇举荐赵咨极孝顺有修养,因袭(其父)升为博士。灵帝初年,太傅陈慕、大将军窦武被宦官杀害,赵咨就称病推辞离开。太尉杨赐特别征召,让他用饰巾为首饰,请他参与讲论经典。被举荐做高官,几次升迁做了敦煌太守。后因病被免职回家,亲自率领子孙种田糊口。
盗贼曾经夜晚到赵咨家抢劫,赵咨害怕惊吓母亲,于是先到门外迎接强盗,接着要求给他们准备饭食并道歉说:“老母亲已年届八十,生病需要休养,家中贫困,无隔宿之粮,请求稍微留下点衣服粮食。”妻子儿女和其他物品,全都没有提出请求。强盗都惭愧叹息,跪下告辞说:“我们太无礼了,真不该侵扰贤良。”说完都跑出门去,赵咨追出道拿东西给他们,但没有赶上。从此赵咨更加出名。朝廷征召他做议郎,以病推辞不到任,皇上下诏急切责备,州郡官员以礼相送,前后多次,不得已才去应召。
赵咨又被封为东海相。上任时,途径荥阳,县令敦煌人曹皓,是赵咨过去举荐的孝廉,在路旁迎候,赵咨却不停留。曹皓送他到长亭,望着车辆过后的尘土不能赶上,对主薄说:“
赵咨做官时清廉俭朴,计算时间领取奉禄,豪门大户都畏惧他俭朴清廉的品德。做官三年,因病请求免职,征拜为议郎。带病到了京师,临终时,告诉他的旧吏朱祗萧建等,让他们采用薄殓素棺,用黄土垫底,想使尸体迅速腐朽,早归后土,不要听任子孙改变计划。
朱祗、萧建送丧到家,儿子赵凡不忍心父亲的尸体与黄土并合,想更改殡葬之法,朱抵、萧建让其领会赵咨的临终遗命,于是照办,当时人称赵咨为明达之人。
本资料由《七彩教育网》www.7caiedu.cn 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