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答题纸及答题卡上,并把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对应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第2页右上角指定位置。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各题用蓝或黑色笔答在答题纸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选择题共11题 每小题3分 共33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屏蔽 屏弃 天然屏障 孔雀开屏
B.处境 处理 处心积虑 处之泰然
C.臭氧 铜臭 遗臭万年 臭味相投
D.否定 否则 不置可否 否极泰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唇枪舌剑 名燥一时 察颜观色 一年之季在于春
B.精神矍烁 沉疴固疾 人才倍出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鸠占雀巢 犄角之势 跻身上流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D.戮力同心 功亏一匮 张慌失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猜灯谜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已知道该谜的猜法,并似乎也抓住了谜底某个字词,却屡试不爽。
B.对外国观众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
C.事实说明,传统文化并非明日黄花,而是与今天和未来息息相关。
D.在物种生命的链条上,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给世界带来不可思议的后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适度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过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的负担。
C.目前的中国足球人才短缺,竞争机制难以完善,个别队员恃才无恐,出现了职业道德与收入没有同步增长的怪现象。
D.现在很多行人对于闯红灯的事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只要没有汽车通过,闯红灯没什么关系。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四亿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钱快乐?”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快乐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③②④①⑤ D. ②③④①⑤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7.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黄友字龙友,温州平阳人。少不羁,十五入太学,语同辈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因投笔西游。边帅刘法一见奇之,延致门下。会西鄙军哄,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其后幕府奏功,没永年之实,恤典不及。其子以友诗进,徽宗览之恻然,遂加赠谥。友亦免省试,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有政声。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婺寇复作,守留友摄兵曹,为殄灭计。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曰:“汝等何速死耶?”贼首李德壮之,亟麾退,一境贴然,婺人图像祀之。通判檀州。会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制置使詹度奏友久服武事,筹略过人。丞相何栗从而荐之,召对,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赍予甚渥。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明日,大军进榆次十里而止,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论不合,友仰天叹曰:“事去矣!”迨晓,兵果四合,矢石如雨,敌益以铁骑,士卒奔溃。敌执友谓曰:“降则赦汝。”友厉声曰:“男儿死耳!”遂遇害。帝书“忠节传家”四字旌其闾,官其后八人。友体貌英伟,胆雄万夫,谋画机密,出人意表。尝语子弟曰:“天下承平日久,武事玩弛,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其忠诚许国根于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忠义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造化中赘物耳 赘物:苟且偷生的人
B.其后幕府奏功 奏功:平叛获得成功
C.婺人图像祀之 图像:画(黄友的)像
D. 会金人败盟 败盟:破坏宋军联盟
10.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友胆识过人的一组是
①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
②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
③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
④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
⑤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
⑥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友少年时为人豪放,无所拘束,小小年纪就胸怀报国壮志,放弃了学业来到西部边境,寻找为国立功的机会。
B.黄友在镇压方腊和婺州贼寇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谋略,他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前来欢迎,而贼寇全都逃散了。
C.黄友同种师中一起领兵去解太原之围,开始打了个胜仗,后来由于种师中不听劝告,致使宋军遭围攻而溃败。
D.黄友见天下太平已久,军备轻忽松懈,预感到边境将有战事发生,于是早就有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志向。
第II卷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共11题,117分)
四.(24分)
12.将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5分)
(2)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5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石的这一评价。请你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乱石穿空, , 。(苏轼《赤壁怀古》)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 。(王勃《滕王阁序》)
③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五.(11分)
15.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4分)
新华社
1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下面短信贺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4分)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 ① ,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②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18.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19.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指出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6分)
20.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6分)
18.文中加点的词语“倾轧”“泥淖”分别指什么?“讥诮”“棱角”的含义是什么?“人心叵测”“翘首云外”该作何解释?(6分)
19.傅雷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作者认为“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其理由是什么?(6分)
20.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傅雷和钱钟书闹了一次别扭,试概括其原因,并说说反映了傅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21.文末反复使用“假如”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七.(60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 2.D 3.C 4.A 5.D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7.C 8.B
三.(9分,每小题3分)
9.C 10.D 11.B
四.(24分)
12.(1)黄友赶快告知种师中:“我军地形不利,将三面遭受敌军攻击。”
译出大意给2分;“亟”译为“赶快”一类的意思给1分;“白”译为“告知”一类的意思给1分;“地”译为“地形”一类的意思给1分。
(2)将来有一天你们来收我的尸骨,我脚心的黑子就是标记。
译出大意给2分;“骸”译为“尸骨”一类的意思给1分;“为”译为“是”给1分;“识”译为“标记”一类的意思给1分。
13.(1)秋风本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处处可见;(2分)用“见”将秋风所带来的肃杀氛围和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2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于言而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心情;(2分)使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2分)
14.①惊涛拍岸(1分)卷起千堆雪(1分)
②穷且益坚(1分)不坠青云之志(1分)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1分)长使英雄泪满襟(1分)
该空有错,即不给分。
五.(11分)
15.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张謇》出版
(答案要领:包含对象、事件、结果三要素)(4分)
16.例句:①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2分,没有“夏季”字样扣1分)②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2分,没有“冬季”字样扣1分)
17.“光临”改为“到”一类的意思;(1分)“决定”改为“只好”一类的意思;(1分)“磋商”改为“商量”一类的意思。(1分)
六.(22分)
(一)
18.(1)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引发感叹。(3分)
(2)渲染气氛。表明只有在寂静的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3分)
19.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是聆听到行走时的心灵之音,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3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3分)
20.“能走”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清醒的自我意思和理想、追求还在;(2分)虽然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有收获,即使痛苦、哭泣也是收获,否则不知道欢乐和大笑的滋味;(2分)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坚强而成熟的心态。(2分)
21.不矛盾。(1分)文章末段先是对“金光大道”作以浪漫抒写,而在结尾处笔锋突转,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的脚下。这既是自省,同时也给人以启示。(3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二)
18.“倾轧”指的是不够朋友的人忌刻、诬陷。(1分)
“泥淖”指的是污浊的社会现实。(1分)
“讥诮”的含义是冷言冷语。(1分)
“棱角”的含义是显露出来的风范。(1分)
“人心叵测”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可测度。(1分)
“翘首云外”的意思是在云外抬起头来观望。(1分)
19.(1)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使他觉得自己老实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2分)
(2)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只能潜身书斋,做翻译工作。(2分)
(3)他虽潜身在书斋,却在洞口窥望外面的世界,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2分)
20.钱钟书写信责备傅雷直接指出了别人翻译作品中的谬误。(3分)侧面写出了傅雷的认真(3分)
21.强调事态的严重。(2分)表现傅雷的至诚。(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七.(60分)
22.作文(60分)
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