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营口市2009届高三高考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为第I卷和第II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答题纸及答题卡上,并把答题卡上准考证号对应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座位号填写在答题纸第2页右上角指定位置。

2.       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3.       第Ⅱ卷各题用蓝或黑色笔答在答题纸的答题区域内,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4.       考试结束,请将本试题卷、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

(选择题共11题 每小题3分 共33分)

一.选择题(15分,每小题3分。本题共5小题,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蔽 弃 天然障 孔雀开

B.境 理 心积虑 之泰然

C.氧 铜 遗万年 味相投

D.定 则 不置可 极泰来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唇枪舌剑  名燥一时  察颜观色  一年之季在于春

 B.精神矍烁  沉疴固疾  人才倍出  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C.鸠占雀巢  犄角之势  跻身上流  万事具备,只欠东风

 D.戮力同心  功亏一匮  张慌失措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猜灯谜时,常常会出现这种情况:你已知道该谜的猜法,并似乎也抓住了谜底某个字词,却屡试不爽。

 B.对外国观众来讲,京剧舞台上那种木头刀枪稀松一碰,口中一吆喝就打了一仗,简直不可理喻。

 C.事实说明,传统文化并非明日黄花,而是与今天和未来息息相关。

 D.在物种生命的链条上,任何一种生物的灭绝都会给世界带来不可思议的后果。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滥用外来语所造成的支离破碎的语境,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谨与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也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

 B.适度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把心理之船停泊在一个平静的“码头”,而超过个人实际的高目标,则容易导致心理失衡的负担。

 C.目前的中国足球人才短缺,竞争机制难以完善,个别队员恃才无恐,出现了职业道德与收入没有同步增长的怪现象。

D.现在很多行人对于闯红灯的事是不以为然的,认为只要没有汽车通过,闯红灯没什么关系。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曾宪梓先生对中国内地的总捐资额超过四亿人民币。有人这样问他:“有钱快乐,还是没钱快乐?”曾宪梓先生这样回答:“               。不要成为钱财的奴隶,要做钱财的主人。”

①我不算有钱    ②穷人有穷人的快乐,有钱人有有钱人的快乐    ③有钱不一定快乐    ④看你怎么用    ⑤但是我把钱用在有益的事业上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⑤②③④

C. ③②④①⑤   D. ②③④①⑤

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中的审美意蕴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鸿雁作为审美对象,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

 鸿雁是随阳之鸟,它虽然在季节和环境的渲染下带有“秋”的意象,但它与蟋蟀、鸣蝉等秋虫之美仍有所不同。听秋虫之浅吟低唱,不免产生物华将近的寂寥之感,看鸿雁之布阵南征,则令人心胸开阔,精神振奋。“秋色萧条,秋容有红蓼;秋风拂地,万籁也寥寥。惟见宾鸿,冲入在秋空里,任逍遥”,便是对鸿雁这一美学特征的生动把握。鸿雁是健飞之鸟,翅膀拍动时频率适中,沉雄有力,不似鹰鹞之猛悍桀骜,也不似鹤鹭之轻灵飘忽,而是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感受。在风频雨骤的春日或霜寒月冷的秋夜,当鸿雁结阵翱翔,引吭嘹唳、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人们的这种审美感受就更加明显、强烈。鸿雁迁徙时常汇集成数十只、上百只的大群,在天空中列队飞翔。“蜃楼百尺横沧海,雁字一行书绛霄”;“白犬吠风惊雁起,犹能一一旋成行。”鸿雁这种行序整齐的飞行特征,使中国古代文人们赞叹不已。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南征北返时,中途很少停歇,人们能看到竦峙树端的鹰、栖息房梁的燕、兀立江滩的鹤鹭,却很难看到静态的鸿雁。在中国古代诗词歌赋中,鸿雁大都以动态出现,鸿雁翔姿优美,亦刚亦柔,曹植的《洛神赋》中就有“翩若惊鸿,矫若游龙”之语。鸿雁南迁阵容非常壮观,在朔风凛冽、尘沙蔽日的秋冬之际,当一群群大雁雄姿勃勃地掠过长空时,亦能唤起古人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这种感受对于边塞诗人来说,尤为强烈。“雁来惨淡沙场外,月出苍茫云海间。”借秋空雁阵渲染沙场征战的雄浑悲壮之貌。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两者不可截然分割,而对“雁”意象群的发掘,即能较好的说明这一问题。在中国古代咏雁诗词中,既有侧重“言志”的诗词,也有侧重抒情的诗词,但数量最多的还是抒情与言志有机结合、互为渗透的诗词。中国美学中的“景中情”与“情中景”互相联系又各具特征。巧于诗者或“景中情”,或“情中景”;神于诗者则情不虚情,景非滞景,情景互生,妙合无垠。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在中国古代咏雁诗中均能找到例证。

 6.下面对鸿雁习性特征所体现的相应的审美意蕴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鸿雁起飞以及飞行时,翅膀拍动,沉雄有力,给人以坚忍强劲的审美之感。

 B.鸿雁迁徙时行序整齐,符合中国人喜欢整齐划一的审美情趣,能激发人们团结奋进的热忱。

 C.鸿雁健飞,且性情机警,迁徙中很少停歇,使人们很容易联想到对光明与温暖的追求。

 D.鸿雁飞翔时,常汇集数十只、上百只,其阵容相当壮观,容易引起人们无限的遐想。

 7.文章最后一段中“这三种审美移情层次”指的是

 A.①托物言志;②借景抒情;③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

 B.①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相结合;②“景中情”和“情中景”;③情不虚情,景非滞景。

C.①景中情;②情中景;③情景互生。

 D.①“景中情”和“情中景”;②情不虚情,景非滞景;③情景互生。

 8.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文学作品中,秋虫的审美基调一般表现为凄清低婉,鸿雁的审美基调则主要表现为辽阔高远。

 B.中国古代对联常以“飞鸿”对“奔马”、“冥鸿”对“隐豹”、“摩天鸿”对“闹海蛟”,主要体现了古人的“亦刚亦柔”、“雄浑悲壮”的审美感受。

 C.鸿雁列队飞翔时,“人”字形与“一”字形之间不断更替,动荡中呈现出鲜明的回旋往复之美。

 D.情景互生,物我难辨,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是中国古代诗词创作的最高美学境界,古人的咏雁诗不乏其例。

 三.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1题。(9分)

黄友字龙友,温州平阳人。少不羁,十五入太学,语同辈曰:“大丈夫不能为国立功,亦造化中赘物耳。”因投笔西游。边帅刘法一见奇之,延致门下。会西鄙军哄,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其后幕府奏功,没永年之实,恤典不及。其子以友诗进,徽宗览之恻然,遂加赠谥。友亦免省试,登进士第,调永嘉、瑞安二县主簿,摄华阴令,有政声。方腊窃发,

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婺寇复作,守留友摄兵曹,为殄灭计。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曰:“汝等何速死耶?”贼首李德壮之,亟麾退,一境贴然,婺人图像祀之。通判檀州。会金人败盟,郭药师以常胜军叛,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躬冒矢石,破裂唇齿。钦宗即位,制置使詹度奏友久服武事,筹略过人。丞相何栗从而荐之,召对,问友唇齿破裂状,为之称叹,赍予甚渥。进直徽猷阁、制置司参谋官,同种师中解太原围。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明日,大军进榆次十里而止,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论不合,友仰天叹曰:“事去矣!”迨晓,兵果四合,矢石如雨,敌益以铁骑,士卒奔溃。敌执友谓曰:“降则赦汝。”友厉声曰:“男儿死耳!”遂遇害。帝书“忠节传家”四字旌其闾,官其后八人。友体貌英伟,胆雄万夫,谋画机密,出人意表。尝语子弟曰:“天下承平日久,武事玩弛,万一边书告警,马革裹尸,乃吾素志。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其忠诚许国根于天性如此。

(选自《宋史?忠义列传》)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亦造化中赘物耳          赘物:苟且偷生的人

 B.其后幕府奏功            奏功:平叛获得成功

 C.婺人图像祀之            图像:画(黄友的)像

 D. 会金人败盟             败盟:破坏宋军联盟

 10.下列各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黄友胆识过人的一组是

 ①都护高永年战没,友作七诗哀其忠

 ②方腊窃发,友同诸将收复,所至披靡

 ③友请往谕之,既次浦江,贼望风解去

 ④复单骑次武义,贼众持钉一?置其前,友正色叱之

 ⑤燕土响应,友独领数千人与之战

 ⑥友遣兵三千夺榆次,得粮万余斛

 A.①②④      B.②③⑥      C.①⑤⑥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友少年时为人豪放,无所拘束,小小年纪就胸怀报国壮志,放弃了学业来到西部边境,寻找为国立功的机会。

B.黄友在镇压方腊和婺州贼寇的过程中,充分施展谋略,他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前来欢迎,而贼寇全都逃散了。

C.黄友同种师中一起领兵去解太原之围,开始打了个胜仗,后来由于种师中不听劝告,致使宋军遭围攻而溃败。

D.黄友见天下太平已久,军备轻忽松懈,预感到边境将有战事发生,于是早就有了战死沙场、为国捐躯的志向。

 

 

第II卷

(非选择题,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共11题,117分)

四.(24分)

12.将第I卷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友亟白师中:“地非利,将三面受敌。”(5分)

(2)他日收吾骸,足心黑子为识也。(5分)

1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

秋   思     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1)秋风无形,何以用“见”?谈谈你的理解。(4分)

(2)王安石评价张籍的诗时说“看似寻常最奇崛”。本诗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正体现了王安

的这一评价。请你找出来,并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14.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6分)

①乱石穿空,                                    。(苏轼《赤壁怀古》)

②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                                    。(王勃《滕王阁序》)

              ,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              。(杜甫《蜀相》)

五.(11分)

15.给下面一则新闻拟写标题。(4分)

新华社1月22日:一部由中国文史出版社最新出版的连环画《张謇》成为2005年张謇诞生152周年纪念会上的一份厚礼。有关专家学者认为,这是我国第一部把张謇生平搬上画面的作品,也是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在卡通大行其道的今天,这部大型连环画显示了作者非凡的勇气和相当深厚的创作功力。《张謇》由600多幅线描连环画构成,分《大魁天下》、《状元实业》、《拥护共和》、《浩气长存》四卷,第一卷已出版发行,第二、第三卷已付梓,第四卷也即将完稿。它的作者是下岗后重操画笔的原海门钢厂工人郁异人。《张謇》系列连环画的问世,必将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史册,激励人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

16.仿照下面画线句子,在下面短信贺语的空白处填上适当的内容,使上下文结构相同,内容相关。(4分)

撷取春光里最美的一束花   ①   捡拾秋风里最红的几片叶  ②  ,编织成生命的风铃,让幸福快乐永远伴随着你。

试题详情

18.本文开头写“我走过湖畔山林间的小路,突然间听到自己的身后有脚步声”和“山林中和小路上只有我,林鸟尚未归巢,松涛也因无风而暂时息怒……”,结合全文来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试题详情

19.文章第四段划线处,作者指出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对人生的意义,你是怎样理解这些语句的?(6分)

试题详情

20.请简要阐述“能走总是美好的”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这句话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态。(6分)

试题详情

18.文中加点的词语“倾轧”“泥淖”分别指什么?“讥诮”“棱角”的含义是什么?“人心叵测”“翘首云外”该作何解释?(6分)

试题详情

19.傅雷自比为“墙洞里的小老鼠”,作者认为“不是矫情,也不是谦虚”,其理由是什么?(6分)

试题详情

20.选文第二自然段,写傅雷和钱钟书闹了一次别扭,试概括其原因,并说说反映了傅雷什么样的性格特征。(6分)

试题详情

21.文末反复使用“假如”的作用是什么? (4分)

七.(60分)

试题详情

一.(15分,每小题3分)

1.B  2.D  3.C  4.A  5.D

二.(9分,每小题3分)

6.C  7.C  8.B

三.(9分,每小题3分)

9.C  10.D  11.B

四.(24分)

12.(1)黄友赶快告知种师中:“我军地形不利,将三面遭受敌军攻击。”

译出大意给2分;“亟”译为“赶快”一类的意思给1分;“白”译为“告知”一类的意思给1分;“地”译为“地形”一类的意思给1分。

   (2)将来有一天你们来收我的尸骨,我脚心的黑子就是标记。

译出大意给2分;“骸”译为“尸骨”一类的意思给1分;“为”译为“是”给1分;“识”译为“标记”一类的意思给1分。

13.(1)秋风本无形,但它使树叶黄落,百花凋零,给自然界带来秋色,因而虽无形,却处处可见;(2分)用“见”将秋风所带来的肃杀氛围和秋景联系起来,给读者以暗示和联想。(2分)

   (2)“行人临发又开封”,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于言而惟恐言之不尽的复杂心情;(2分)使人在看似平常的描写中体味到作者浓浓的乡思。(2分)

14.①惊涛拍岸(1分)卷起千堆雪(1分)

②穷且益坚(1分)不坠青云之志(1分)

③三顾频烦天下计(1分)长使英雄泪满襟(1分)

该空有错,即不给分。

五.(11分)

15.江苏第一部大型历史名人连环画《张謇》出版

   (答案要领:包含对象、事件、结果三要素)(4分)

16.例句:①采摘夏夜里最亮的数颗星;(2分,没有“夏季”字样扣1分)②掬起冬晨里最纯的半捧雪。(2分,没有“冬季”字样扣1分)

17.“光临”改为“到”一类的意思;(1分)“决定”改为“只好”一类的意思;(1分)“磋商”改为“商量”一类的意思。(1分)

六.(22分)

(一)

18.(1)引起下文。开篇从现实亲历写起,引起下文“多年”以后,“在繁华的城市里”“听不到自己的脚步声”的内容,从而引发感叹。(3分)

   (2)渲染气氛。表明只有在寂静的氛围中才能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同时为下文的议论作铺垫。(3分)

19.听到自己的脚步声,实际是聆听到行走时的心灵之音,看清自己的身心状态,对自我的生存状况有清醒的认识。(3分)听到自己的脚步声,会知道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人生的追求是无限的。(3分)

20.“能走”意味着生命的存在,清醒的自我意思和理想、追求还在;(2分)虽然目标难以达到,但每走一步都有收获,即使痛苦、哭泣也是收获,否则不知道欢乐和大笑的滋味;(2分)这句话显示了作者坚强而成熟的心态。(2分)

21.不矛盾。(1分)文章末段先是对“金光大道”作以浪漫抒写,而在结尾处笔锋突转,表明看似便捷的“金光大道”并不存在,人生的奋斗之路在跋涉者的脚下。这既是自省,同时也给人以启示。(3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二)

18.“倾轧”指的是不够朋友的人忌刻、诬陷。(1分)

   “泥淖”指的是污浊的社会现实。(1分)

   “讥诮”的含义是冷言冷语。(1分)

   “棱角”的含义是显露出来的风范。(1分)

   “人心叵测”的意思是人的内心世界不可测度。(1分)

   “翘首云外”的意思是在云外抬起头来观望。(1分)

19.(1)人事上无数矛盾的倾轧,使他觉得自己老实可怜,孤弱得无以自卫。(2分)

  (2)他知道自己不善在仕途上圆转周旋,只能潜身书斋,做翻译工作。(2分)

  (3)他虽潜身在书斋,却在洞口窥望外面的世界,对国计民生念念不忘。(2分)

20.钱钟书写信责备傅雷直接指出了别人翻译作品中的谬误。(3分)侧面写出了傅雷的认真(3分)

21.强调事态的严重。(2分)表现傅雷的至诚。(2分)

以上答案不必拘泥,意思接近即可。

七.(60分)

22.作文(60分)

参照2008年全国高考(辽宁卷)作文评分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