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文综火热专题(15)
资本主义政治发展史
【学习目标】
资本主义发展史是世界史的重要内容,资本主义的发展相应引发了民族解放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政治史又是资本主义发展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包括:17至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19世纪初至19世纪60、70年代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建立统治的时期,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时期,20世纪初至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20世纪40年代至今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格局转变的时期。此部分内容高考考查频繁出现。
【学法建议】
1.结合世界历史发展的特定背景理解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政治制度、经济状况、社会矛盾、对外政策等各方面的基本史实。以生产力为标准,正确评价资本主义政治范畴中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正确剖析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进步作用和局限性。
2.从共性和个性的角度,分析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的关系,把握一些规律性认识。如在国际关系中,影响国与国关系的基本因素有:(1)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状况。当大国间政治、经济、军事实力对比变化时,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随之发生变化。(2)霸权利益。随着争霸主要的对手变动,各大国时而结盟,时而对抗。(3)社会制度。俄普奥等欧洲封建势力多次组织反法同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仇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害怕其影响会波及国内革命运动,动摇封建统治基础;美苏争霸也包含意识形态领域对立的因素。
3.以问题为指向,放宽思维的视野,多角度思考问题,建立起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一个具体事例,可迁移知识,把内容延伸为一个专题。如“美国的霸权政策”:A.运用“二战”后美国利用其经济和军事势力,推行全球霸权主义,在欧洲地区实施冷战政策和亚洲地区实施侵略政策的原因、表现和结果等知识,了解美国霸权主义的历史背景,理解美国的“撞机事件”与霸权主义的内在联系。B.运用世界近现代史上雅尔塔体系、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峙,美苏争霸,冷战格局的形成过程,分析美国“撞机事件”实质上是冷战思维的产物。C.运用中国近现代史上美国侵华政策的演变过程、中美关系的发展历程,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中美关系,分析美国对社会主义的中国一直怀有戒心,存有敌意。D.能融通以上知识对美国当代霸权主义的新的特点作出分析和批判。
【潜能开发】
例117~18世纪在欧洲出现的启蒙思想的广泛影响主要是( )
A.反对封建制度和抨击天主教会
B.鼓励了亚洲的仁人志士为改造旧社会而斗争
C.推动了欧美资产阶级革命
D.促进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思路分析
本题是一道最佳选择题,要求学生能够区分何者是“最主要的影响”。从四个选项看,均与启蒙运动的影响有着较大的联系,由于题目要求是“广泛影响”,可以从地域的角度进行思考:B、C、D三项比较来看,C项涉及的地域最广泛,并代表着17~19世纪世界资本主义的主体力量,其他两项均局限于一国或局部地区,广泛程度不及C项。A项更多体现的是启蒙运动的内容,显然又与题目要求“影响”不完全一致,也应排除。因此,在欧美产生的影响最大、最广泛的是C项。
答案C
思维诊断
本题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是:有些考生没有审清题目要求,不知是“影响”还是“内容”,故不能排除A选项;不少考生对“广泛”的理解也不完整,故无法比较后三个选项。方法:审准题是关键,A项可以先排除。另外对“广泛”的理解一般可从二方面入手:社会内部结构变化的深度影响,地域范围的广度影响。明确了这一点,可以增加审题和做题的方向选择。启蒙运动是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最主要的影响是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思想解放运动。
例2“严把自己的经济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之上的资本家”是
( )
A.英国新贵族 B.美国种植园主
C.俄国农奴主 D.西欧的奴隶贩子
思路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名词、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掌握程度。在选项中,英国的新贵族是资产阶级化的农场主和牧场主,他们剥削的是农业工人的劳动。俄国农奴主剥削的对象是农奴,他们也不具备资本家的特征。故否定A、C两项。迷惑性较大的是D项,西欧的奴隶贩子有些是资本家,但也有一些不是资本家。另外,奴隶贩子获得利润和财富,不是靠占有奴隶劳动,而是把黑人当作商品买卖来实现的,这与题目要求是不相符合的。故否定D;美国的种植园主,利用黑人奴隶劳动,但他们对种植园的经营方式是资本主义的,种植园的兴盛和发展与资本主义密切相关,种植园经济实质上是资本主义经济。因此正确答案是B项。
[答案]B
思路诊断
解答[例2]容易出现的思维障碍首先是缺乏对历史概念的准确理解,如对新贵族、种植园主、农奴主、奴隶贩子的阶级特性区别不开,故错选A、C;其次是缺乏对限定语“建立在黑人奴隶劳动之上的资本家”的准确判定,故错选D。排除错误的方法,一是加强对历史概念、历史名词的准确掌握;二是解题时注意对题干和选项的内在联系的准确判断。
【知能达标训练】
一、选择题
1.以下关于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共同原因的表述中准确的是 ( )
A.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B.封建专制制度腐朽的结果
C.君权神授学说同议会矛盾的结果 D.殖民压迫使民族独立的愿望增强
2.观察右图:
这幅漫画的主题是 ( )
A.痛斥资本主义是是非颠倒的罪恶社会
B.宣扬理性,反对封建君主专制
C.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
D.深刻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本质
3.鲁迅说:“有一回拿破仑过阿尔卑斯山,说:‘我比阿尔卑斯山还要高。’这何等英伟,然而不要忘记他后边跟着许多兵;倘没有兵,那只有被后面的敌人捉住或者赶回,他的举动、言语都离开了英雄的界限,要归疯子一类。”对这段话的正确理解是 ( )
①拿破仑是伟大的历史人物②拿破仑有历史唯心主义思想③鲁迅的评价符合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④拿破仑不是英雄
A.①②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③④
19世纪中期,世界历史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与改革的潮流。据此回答4~5题。
4.俄国1861年的改革与彼得一世的改革主要的不同点是 ( )
A.沙皇自上而下实行的改革 B.维护了贵族地主的利益
C.受欧洲巨变的影响 D.社会性质发生了变化
5.德意志统一与意大利统一的相似之处有 ( )
①受工业革命的推动②有统一的领导核心③同奥地利进行战争④最后排除法国干扰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美国自独立战争后,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扩张侵略,谋求世界霸权。请回答6~7题。
6.19世纪,美国在太平洋两岸提出的内容相反但实质相同的政策是 ( )
①门罗主义②金元外交③门户开放④大棒政策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7.威尔逊认为:“我们应当以资本供给世界,而谁以资本供给世界,谁就应当管理世界。”下列史实体现美国这一愿望的是 ( )
A.放弃“中立”参加一战 B.提出十四点原则
C.召集华盛顿会议 D.提出“门户开放”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对人类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根据相关历史知识回答8~9题。
8.中国的抗日战争和同期世界其他国家的反法西斯战争相比较,其明显的不同是 ( )
A.抗击侵略的时间最长 B.以小胜大,以弱胜强
C.国共联合抗战 D.建立了巩固的根据地
9.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下列五次战役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
①莫斯科保卫战②诺曼底登陆战役③不列颠之战④中途岛海战⑤斯大林格勒战役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⑤③ C.③①④⑤② D.④③①②⑤
两极格局结束后,多极化趋势日益加强,但新的世界格局的确立仍需时日。据此回答10~12题。
10.两极格局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 )
A.苏联一极坍塌
B.国际力量对比失衡
C.美苏争霸中美国居于绝对优势地位
D.苏联戈尔巴乔夫改革,接受西方的价值观
11.当今,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快发展,“一超多强”得到制衡。“一超多强”指的是( )
①美国②欧盟③日本④俄国⑤中国⑥东盟⑦发展中国家⑧世界贸易组织
A.①②③④⑤ B.①③④⑤⑥ C.①②④⑤⑥ D.①④⑤⑦⑧
12.两极格局结束后,中国面临的最主要的挑战是 (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变化对中国的制约 B.发达国家的强权政治与种种压力
C.经济区域集团化,对外经济面临激烈竞争 D.科技教育的落后,制约着经济发展
二.材料分析题
1.20世纪30年代,在经济危机打击下,德、日建立了法西斯专政,而美国则实行了罗斯福新政,试分析这两种不同选择的原因及影响。
【知能达标训练】
1.A(题目要求回答的是英、法、美资产阶级革命发生的“共同原因”,四个选项中只有 A项能涵盖其原因,故选A。) 2.B(观察漫画的主题,要把漫画中的思想提取出来。此幅漫画上宣传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对专制权力”等是资产阶级启蒙思想时代的主题,故答案为B。) 3.A(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既要理解材料中鲁迅对拿破仑的是怎样评价的,又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鲁迅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综合两部分,正确选项为A。) 4.D 5.D 6.C
7.B(6-7回答此组要注意题干的背景材料,美国“对内巩固统治,对外侵略扩张,谋求世界霸权”;6题分析时一要注意“太平洋两岸”,二要注意是“内容相反,实质相同”的政策,三要对所列政策的内容和实质进行比较,得出正确选项是C。) 8.A 9.C 10.B 11.A 12.D
13.思路分析:解答第(1)问可结合所学知识理清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发展过程;解答第(2)问须对所给出的材料进行整合,将具体的目标归纳为英国总的政治要求和经济要求:解答第(3)问要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评价。(1)第一次工业革命完成以后(或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终形成。
(2)政治要求是全球扩张,建立殖民大帝国;经济要求是把世界各地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3)用辩证唯物主义一分为二的观点(或用全面看问题的观点)。建设性是指客观上给印度输入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和文化(或新兴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破坏性是破坏了印度的封建社会,殖民侵略造成印度贫穷和落后,这是最主要的影响。
【综合能力训练】
1.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及影响时要多角度进行思考。如分析原因既要从历史原因入手,又要分析现实原因,从而进行比较;分析影响既要看对本国历史的影响,又要看对世界产生的影响。原因:(1)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德国作为战败国受到巴黎和会的制裁,日本由于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机在远东和太平洋地区迅速扩张,受到华盛顿会议的压制。因此,德国有复仇情绪,日本有不满情绪,而美国是大战中的战胜国,是既得利益者,不想破坏现存秩序。(2)德国有军国主义传统,日本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和军事性,而美国有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民主传统。(3)德、日的经济实力较美国弱,只有更多的依赖国民经济军事化和对外扩张才能使经济复苏;而美国在一战之后取得了世界经济霸权,可以通过国家干预经济的办法来缓和危机。(4)由经济危机导致的政治危机的严重性,德、日大大超过美国;同时,德国纳粹党已羽翼丰满,日本军部成为法西斯势力的大本营,德日比美国更具备建立法西斯专政的土壤。(5)罗斯福和希特勒等的个人素质不同。
影响:(1)德、日法西斯专政建立后疯狂扩军备战,迅速成为欧亚两个战争策源地,成为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罪魁。(2)美国罗斯福新政保留了资本主义自由企业制度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随着第二次大战的爆发和扩大,美国参加了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w.w.w.k.s.5.u.c.o.m
www.ks5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