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南开中学2008―2009学年度高三月考
文科综合能力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 共35题,1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4分。
下表为四国首都的气候资料,读表回答1~2题
气温(℃)
降水(mm)
海拔(m)
1月
7月
1月
7月
①
37
-5
25
62
180
②
580
21
5.4
61.5
42
③
58
-l
17.9
69.1
96.5
④
216
14.3
30.8
19
237
1.①②③④城市分别是 ( )
A.柏林 北京 堪培拉 新德里 B.北京 堪培拉 柏林 新德里
C.柏林 新德里 北京 堪培拉 D.北京 柏林 新德里 堪培拉
2.对①②③④城市所在国农业生产的描述正确的是 ( )
A.①国季风气候显著,雨热同期,其农业地域类型为水稻种植业
B.②国气候温暖湿润,为世界主要粮食出口国之一
C.③国气候由北向南大陆性逐渐增强,北部为该国最主要的种植业区
D.④国高原区种植的主要农作物与我国华北平原一致
读右图回答3~5题。
3.该图表示的时间可能是( )
A.1月
B.4月
C.7月
D.10月
4.此时,图中P盛行 ( )
A.西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东北风
5.此季节 ( )
A.尼罗河口受西风影响盐度较低 B.印度到东非航行处于逆风逆流
C.东非高原的斑马越过赤道向北迁移 D.维多利亚湖附近大致昼夜等长
读我国三大经济带国内生产总值占全国百分比和产业结构(2004年),回答6―7题。
地带
国内生产总值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东部
60.4%
10%
52%
38%
中部
26.4%
17%
49%
34%
西部
13.2%
19%
45%
36%
6.有关东、中、西部农业叙述正确的是 ( )
A.东部以二、三产业为主,故农业总产值较中、西部低
7.为加强三个地带的联合与互补发展,由东部经济带向西部转移的工业部门有 ( )
①炼铝 ②电子 ③高级时装制造 ④制鞋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读某山地地形剖面图以及气温、年降水量随地形分布图,回答8~9题。
8.下列有关图中山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该山地肯定位于北半球
B.该山地出现永久积雪的最低海拔约为
C.A、B两坡随高度增加,年降水量增加
D.A、B两坡同一高度,年降水量大的是A坡
9.根据气温和降水状况判断,山麓B的自然带最可能是 ( )
A.温带荒漠带 B.亚寒带针叶林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热带雨林带
图中的圆圈为
纬线,S为南极点。回答10-11题
10.若图中的阴影表示新的一天,非阴影表示旧的
一天,重庆南开中学学生要在该日测量正午太
阳高度,选定的时间应是图示时刻后( )
A.2小时
B.2小时04分
C.2小时24分
D.2小时56分
11.A、B分别处于晨线和昏线上,当AB弧(劣弧)
由一年中最大逐渐缩小到该日期间 ( )
A.两极观测极光的最佳时期
B.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小麦生产经历由闲季至忙季的变化
C.我国四川盆地常有逆温出现
D.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经历自旱季至雨季的变化
12.右图为l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出土的牛尊,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其铸造的年代最早应该
是在 ( )
A.夏朝 B.商朝
C.春秋 D.西汉
13.隋唐时期,农业有较大的发展表现在 ( )
A.翻车的改进,水碓、水磨广泛运用
B.筒车和曲辕犁的发明
C.葡萄、石榴、胡豆等作物移植内地
D.国外高产农作物玉米、甘薯的引进和推广种植
14.《齐民要术》和《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的重要农学著作,其共同之处有 ( )
A.都总结前代农业生产的经验 B.都记录了江南地区农业的发展经验
C.建立了完整的农学体系 D.反映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15.下列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对于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有积极作用的有 ( )
①治民者,刑胜,治之首也 ②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③兼相爱,交相利 ④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A.①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
16.在敦煌艺术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大多宣传佛教悲惨牺牲的善行和现实的悲苦无奈;隋唐壁画则更多的宣传享受和娱乐.表现幸福与祥和;宋朝壁画中,世俗场景大量渗入佛界。 这种变化说明了 ( )
A.佛教文化的中国化 B.中外文化的交融性
C.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D.艺术内容的时代性
17.《梦溪笔谈》记载:“皇佑(宋仁宗年号)二年,吴中大饥,殍?(指饿死的人)枕路。是时范文正(范仲淹)领浙西发粟及募民存饷(粮食),……又召诸佛寺主首,谕之曰:‘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于是诸寺工作鼎兴。”范仲淹救灾措施的主要特点是 ( )
A.宣传佛教,要求百姓忍耐 B.鼓励百姓生产,实行自救
C.救济与“以工代赈”相结合 D.寺院提供饮食,救济百姓
18.“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乃商界罢市不及一日,而北京被逮之学生释: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一《上海学界告同胞书》,该材料反映的信息中不正确的是 ( )
A.工人在运动中发挥主力军作用 B.运动是指五卅运动
C.运动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D.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