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烟台市栖霞第一学期质量检测

九年级思想品德

 (90分钟,100分)

第Ⅰ部分(选择题,共30分)

一、精挑细拣: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共15题,每题2分,共30分)

  

试题详情

1.钱包里盛放的东西由粮票、布票发展到存折、各种卡,这些变化表明了

A.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B.粮食、布匹都是人们生活中最根本的问题

    C.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D.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已经得到了完全的满足

试题详情

2.钱包里盛放的东西之所以发生变化,根本原因是

    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

    B.人们的生活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C.人们逐步抛弃了艰苦朴素的传统美德

    D.我们国家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

试题详情

3.2007年7月1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该办法草案上网公开征求意见长达两个月之久,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回应;起草小组还分赴各地实地调研,当面征求相关人员意见,收集并整理出有代表性的意见近2000条,对其中的合理建议和意见在条款中予以落实。这一过程

    ①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和要求 ②说明了我国各族人民能够直接管理国家事务  ③体现了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④证实了政府执法的公正性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4.农民“看病难、看病贵”是当前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之一。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党和政府根据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在逐步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采取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的办法,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力求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党和政府之所以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在我国,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

  B.维护农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C.我们党坚持“三个代表”,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农民享有平等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理应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试题详情

5.对漫画“同富不同路”理解不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A.说明我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B.有利于我国形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局面,使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

    C.说明我们每个未成年人应该抓紧时间走致富之路,不必上学读书

    D.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我国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试题详情

6.国家工商总局2007年4月23日发布的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我国私营企业快速发展,全国实有私营企业498.1万户,比上年增加68万户,增长l5.8%。私营企业注册资本76028.5亿元,比上年增加4697.4亿元,私营企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增长,解决了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对此有下列认识,你同意的是

    A.以上数据表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发生改变

    B.国有经济虽然控制着国民经济命脉,但对经济发展已不起主导作用,民营经济发挥着主导作用

    C.我国的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在增强国民经济活力、增加就业、加快生产力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D.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强我国经济竞争力,主要依靠民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

试题详情

7.我国加入WTO以来发生了很大变化: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95933亿元,2006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09407亿元;外贸总量2001年是世界韵第6位,2004年就跃升为世界第3位;中国实际利用外资平均每年近550亿美元。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3209万人下降到了2006年的2148万人。这表明

A.我们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

    B.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D.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

试题详情

8.我国的改革即将步入30年,这场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掀开了我国历史新的一页,产生了巨大的世界影响,30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大幅度改善,实现了从温饱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对改革的认识正确的是

①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扫清障碍,改革是我国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改革是对社会主义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③改革给个人和家庭带来了影响,造成了部分人失业等现象,因此改革有利于国家,不利于人民 ④对待改革我们应该既不拥护、参与,也不反对、排斥 ⑤改革会涉及到许多人的切身利益,所以不会一帆风顺,会有种种困难和问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⑤          D.①②③④⑤

  2007年9月3日,全国1亿多中小学生利用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平台、互联网等现代技术手段,在同一时间,在各自的教室里,以同上形势教育课的方式启动“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共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发展,共同祝贺新学期的开始,共同迎接党的十七大的胜利召开。据此回答9―10题。

试题详情

9.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A.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极其重要的任务

    B.是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

    C.有利于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环保意识

    D.能够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

试题详情

11.美国国务院2007年发表的《2006年国别人权报告》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人权状况进行了歪曲和指责。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这一格局已经不适应国际形势发展

    B.美国通过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仍威胁着当今世界的和平

    C.我国的综合国力逐步加强成为世界和平的主要维护者

    D.当今时代的主题正在发生改变

试题详情

12.面对图片,磊磊很不以为然,他说:“革命战争年代需要艰苦奋斗的精神,可现在,我们的国力增强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根本没有必要这样寒酸。”对此有下列观点你认可的是

试题详情

    A.艰苦奋斗是通向理想的必经之路,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一传统不能丢

    B.有了艰苦奋斗精神,就不会经历任何困难和挫折,所以我们什么时候都要艰苦奋斗

    C.艰苦奋斗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必须长期坚持

    D.艰苦奋斗是获得事业成功的唯一条件,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近三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步伐加快,中国与印度GDP增长率名列世界前列,“龙(中国)象(印度)之争”不可避免。然而在信息产业方面,中国的硬件制造和印度的软件制造优势互补,中印经贸合作从一般商品到信息产业都有很大的空间,又形成了“龙象共舞”。回答13一14题

试题详情

13.对材料中“龙象之争”认识正确的是

    A.“龙象之争”表明了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事业面临着不容忽视的严重挑战

    B.“龙象之争”提高了亚洲地区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C.“龙象之争”的实质是以经济与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D。“龙象之争”将直接损害中印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

试题详情

14.“龙象共舞”告诉我们这样的道理

    ①随着社会发展,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将逐步消除 ②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各国相互依存加深 ③世界要和平、人民要合作、国家要发展、社会要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 ④中印两国的根本利益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A.①②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5.近年来,我国为处理国际和地区一些热点问题发挥了建设性作用,促进了世界共同安全。中国在朝鲜半岛核问题上、在中东问题上、在伊拉克问题上、在伊朗核问题上、在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上都作出了外交努力和重要成就。这

    ①说明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的超级大国 ②表明我国为维护和促进世界的和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③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④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④

第Ⅱ部分(非选择题,共70分)

试题详情

二、价值判断:下列各题的叙述中,都包括一定的价值标准或者行为选择,请予以判断,在括号内写明“正确”或“错误”并简要说明理由。  (每题10分,共20分)

16.2007年5月1日,我国第一个民族自治地区一内蒙古自治区成立60周年。60年来,内蒙古大草原用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巨大优越性和旺盛生命力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不足百元增加到城镇居民10358元,农牧民3342元;曾经封闭落后的贫困之地,变成人均GDP列于全国前10名、经济增长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的富裕文明之乡。自此可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有力地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

判断(       )

理由:

试题详情

17.2007年5月1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继续推遍西部大开发,促进西域协调发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力加强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保证西部大开发顺利实施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为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加快人才的培养,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心,非常重要。

    判断(    )

    理由:

试题详情

三、情景分析(每题10分,共20分)

18.“中国制造”与“中国创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中国制造产品在世界上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包括家电、医药、电子等10个制造行业在内共80余种产品类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但令人沮丧的是,中国产品只是处于获利链的最低端,如中国企业每出口一台DVD,售价32美元,交给外国人的专利费是l 8美元,成本13美元,只能赚取1美元的利润。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要想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应该讲更高的追求,把“中国制造”提升为“中国创造”。

    (1)结合材料说明要从“中国制造”提升到“中国创造”关键在于创新。

(2)为使自己成为创新型人才,青少年学生现在应该怎样做?

试题详情

19.读图回答问题

    (1)图中反映了怎样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2)结合图片回答,在脱贫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四、实践探究(每题15分,共30分)

    20.喜好读书看报的明明同学收集到如下事例:

    事例一:“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的张立勇曾经是清华大学的一名食堂切菜工,他自学成才,考上了北京大学。回首自己的成长经历,张立勇说:“人在任何环境下,从任何起点学习都不晚。”

    事例二:出身农民的王元成,是全国唯一的农民工人大代表,全国十大杰出进城务工青年。12岁父亲病逝,王元成忍痛辍学,1988年开始打工,1995年创办东方电脑公司。1999年,无偿捐建了三所“希望工程电脑学校”,让1000多名大山里的孩子圆了“电脑梦”。2001年,他又投资20多万元.办起了连城务工青年之家。

    事例三: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河北农民林秀贞,义务赡养本村的6位散居孤寡老人,30年来从未间断,用自己的爱心显示了人生价值的所在,用爱与奉献谱写了社会和谐的主旋律。

    通过对事例的学习,明明长了很多见识,明白了什么是人才、怎样才能成才、怎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些问题,你对这三个问题是如何认识的?请你结合材料分析说明。

试题详情

    21.2007年10月2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京闭幕,胡锦涛同志作重要报告。报告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提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围绕着十七大召开,向阳中学准备组织一些活动。请你参加:

    (1)学校要出一期板报开展宣传教育工作,帮助同学们理解为什么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请你对这个问题加以总结。

(2)我们党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建设的重点,对它的重要性同学们的认识不统一,如果请你作主要宣讲人,你会怎样分析说明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要求从两个方面加以分析)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