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常识》专题、考点详解(根据09考纲改编)

专题一:基本经济理论

 (一)商品

1、商品的基本属性(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是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

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商品价值实现的基础。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大量劳动,也不能形成价值,也就不能成为商品。

②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没有价值的东西不是商品。

③对于同一个商品生产者或消费者来说,都不可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2、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

    (1)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商品价值量的关系:社会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与商品的价值总是无关,与使用价值量成正比;个别劳动生产率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无关,与价值总量和使用价值量都成正比。

      (2)商品生产者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径: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

(二)货币

1、货币的职能

(1)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职能是随货币的产生而出现的,因此叫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是在货币的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的,是货币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种基本职能的延伸。(2)货币本质与货币职能的关系:货币的职能是由货币的本质决定的,是货币本质的体现。

2、纸币的发行及职能

提示;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因而一定时期内纸币的发行量、面值大小及每种面值纸币的发行量都由国家在遵循货币流通规律的基础上决定,但国家无权规定纸币的实际购买力。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

3价格及其决定、影响因素:价格由价值决定,并受供求关系影响,同时价格反过来影响价格。

 4、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提示:具体把握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关系。区别:含义及实质、表现、直接原因、危害、解决办法;联系:(1)二者都是由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不平衡造成的,亦即由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与发行纸币的数量不平衡造成的;(2)二者都会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因此,都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的经济现象。

(三)价值规律

1、内容和表现形式及作用

价值规律的三个作用中,调节作用是由商品交换要求实行等价交换引起的,是通过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实现的;刺激作用和淘汰作用是通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引起的,是通过商品生产者的竞争实现的,淘汰作用是刺激作用的必然结果。三个作用归结为一点就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所有制度(基本经济制度)

1、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1)公有制实现形式多样化的重要意义: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2)正确理解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两个体现。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这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①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②国有经济要提高自己的整体质量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壮大。

2、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和发展措施。注意区分个体经济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与外资经济。

(1)、非公有制经济的范围

①个体经济 ②私营经济 ③外资经济 ④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非共有成分

(2)、为什么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

从根本上说是由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决定的,具体地说是由我国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

②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对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具有重要意义(非公有制经济的积极作用:扩大就业、活跃市场、方便人民生活;繁荣城乡经济、增加国家、地方财政收入;充分利用闲散资源,优化经济结构,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推动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

③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

(3)、国家对非公有制经济的基本政策(非公有制经济也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缺点和弱点)

①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继续鼓励、引导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②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法保护其合法权益,创造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即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③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权。④政府要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引导其健康发展。⑤非公有制企业要贯彻科学发展观,诚实守信,依法经营。

(五)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

(1)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能够激励人们更有效地使用生产要素,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确立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性合法性的确认,体现了国家对公民权利的尊重,对劳动、知识、人才、创造的尊重,这有利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爆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2)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权,努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

㈠为什么:①国情(我国财产性收入目前基数较小、增长空间大,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投资渠道的拓宽,百姓财富的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未来增长潜力巨大。)②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非公有制发展,完善基本经济制度,解放、发展生产力;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促进社会和谐,因为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是缩小收入差距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科学发展)

㈡怎么样:①是加快经济发展,这是提高人民群众收入、特别是财产性收入的基础。②贯彻落实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和的制度,激励人们创造财产性收入的积极性。②加强国家的宏观调控,创造良好的政策条件。一是不断完善市场体系,拓宽投资渠道,大力发展证券市场、债券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等,为群众增加财产性收入创造更多的平台。二要建立更加完善的法律保护体系,加强对相关市场的监管,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为人民群众通过合法途径增收创收,提供安全、可靠、公平的市场环境与社会环境。  

(六)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七)市场经济与宏观调控

1、含义及一般特征

提示:(1)市场配置资源的两重性――一是通过利益驱动带来高效率、高效益;二是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弱点。前者表明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后者表明国家必须进行宏观调控。

        (2)全面理解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及其相互关系。

A、市场经济的四个一般特征是市场经济所固有的,是各种社会条件下的市场经济的共性。

B、平等性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等价交换这个根本原则决定了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是平等的关系;竞争是商品经济的必然产物,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竞争能促进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但有一定的负面效应,它既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又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健全的法制是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的依据和准则,是维护公平竞争的保证;开放性是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的要求,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四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受到损害,其他方面难以实现,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2、国家的宏观调控

(1)必要性: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㈡市场调节存在固有的弱点和缺陷:自发性:①(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欺行霸市,不讲职业道德等。)②盲目性:③滞后性:(事后调节:“供求不平衡?价格变化-做出决定-实现供求平衡。”)

(2)加强国家宏观调控与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是统一的。国家的宏观调控建立在市场的基础性作用之上,同时又是对市场缺陷的弥补。国家的宏观调控也必须遵循和利用价值规律。市场机制与宏观调控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和组成部分。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不仅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才能克服市场的种种缺陷,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3)基本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调节和控制。

(4)主要内容:

①经济调节---统筹规划,总体部署(即制定和实施经济计划),合理运用税收、利率、信贷、汇率、物价等经济杠杆,引导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当前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对经济进行调节。w.w.w.k.s.

②市场监管----加强对市场的监督、管理,加大对违规经济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

③社会管理----制定并完善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

④公共服务----信息引导,政策支持,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健全社保制度,建立并完善预警机制,构建绿色GDP核算体系)

(5)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6)主要手段:①经济手段: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经济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经济手段是宏观调控最主要的手段,也是应用最广泛的手段。 经济政策主要包括价格、财政、税收、信贷、土地等政策。②法律手段:指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加大执法力度,熟悉、遵守、运用WTO规则和国际惯例。)这是市场经济法制性特征的必然要求。通过法律手段,可以有效维护经济活动参加者的合法权利,调整社会经济关系,规范生产经营者的活动和市场秩序,保证经济的正常运行。③行政手段:指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取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行政手段的作用具有直接、迅速的特点,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地使用。

宏观调控的手段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手段的体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整体功能。宏观调控目标的实现需要综合运用各种宏观调控手段。注意区分三种宏观调控的手段。

(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提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它的基本特征有:

(1)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实现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

   (3)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能够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第一,生产资料公有制决定了各部门、各企业及劳动者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可以使国家集中力量办大事;    第二,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控制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方向;第三,共产党有能力统一全国人民的意志。)

(九)社会主义本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十)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体现兼顾效率与公平的原则,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走共同富裕之路,实现社会和谐发展。讲效率的实质就是发展生产力,讲公平就是指社会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也就是说在国民收入处次分配中,既要承认差别,使一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以此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兼顾公平防止收入差距过大;在国民收入的再分配中更加突出公平。国家要通过税收、财政和社会保障等措施,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以构建和谐社会。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益的保证,效率与公平是辩证统一的。

 

专题二:生产理论

 

(一)公司与企业

1、企业及其作用

(1)市场主体:企业、政府、居民

(2) 企业的作用:①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细胞,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其生产和经营活动,直接关系着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 ②企业是社会生产和流通的直接承担者,其生产和经营状况直接关系到产品的丰富程度和市场的活跃程度,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与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息息相关;③企业是推动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

(3)我国法律规定的公司形式有股份有限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的最基本特征是它可以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即发行股票。有限责任公司不发行股票,它的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技术或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

2、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提示:(1)国有大中型企业在国民经济的地位:国有大中型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它代表着我国先进的生产力,在国民经济的关键和重要部门处于支配地位,对整个经济发展起着决定作用;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和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拥有雄厚的资产,具有一流的技术水平、较高的经营管理水平和良好的企业素质。

国有大中型企业的经营状况,直接关系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

      ⑵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搞好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对于壮大国有经济,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3)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大中型企业在生产经营上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集中表现为经济效益不高直接影响了国民经济的发展、社会的稳定、人民的生活,影响国家综合国力的提高。

     (4)措施:①深化国有企业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②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 ③实现两个根本转变,转变经营方式,面向市场组织生产;④依靠科技、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产品;⑤努力提高经营者和劳动者的素质,加强管理、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

3、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提示:(1)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资本主义可以利用,社会主义也可以利用,不能笼统地说股份制是公有还是私有。

(2)公有制的实现形式是指公有资产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公有制的几种有效实现形式包括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制、租赁制等,其中,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

(3)公有制的实现形式与公有制之间是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4)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的必然性和重要性(必要性和意义):

①股份制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判断股份制的性质,关键看它从属的社会基本经济制度的性质,看它的控股权掌握在谁手中。

② 国有和集体控,可以扩大公有资本的支配范围,增强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增强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充分利用闲散资金,提高企业和资本的运转效率,增强企业活力

④有利于实现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

⑤有利于企业制度上与国际社会接轨,加强对外的交流和合作;

(5) 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在所有制问题上,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为社会主义服务。

4、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提示:(1)围绕经济效益,弄清以下四个问题――利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劳动生产率与经济效益的关系;速度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2)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3) 必要性: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的综合指标;经济效益是企业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本出发点。对企业:有利于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人民: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国家: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增强综合国力 巩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4)  怎样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①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企业;提高企业职工的科学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使企业的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向科技要效益

②采用现代管理方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营者的素质和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最少的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

③鼓励兼并联合,规范破产――向规模要效益、向市场要效益(企业兼并的作用:企业兼并是价值规律发挥作用的必然结果,是优化企业结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有力杠杆。有利于把劣势转化为优势。强强联合意义 :   实行强强联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从而扩大市场占有率,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促进民族工业的发展。实行企业破产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的必然结果;它强化了企业的风险意识,激发了企业的活力,使企业在破产风险的压力下改善管理,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及时淘汰落后企业,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④扩大开放,实施“走出去”战略。

(二)企业经营者

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地位:(1)我国国有企业的领导体制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厂长(经理)负责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国有企业的经营者必须正确处理好两个关系:企业和国家的关系(即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企业与职工的关系(即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

2、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经营者既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使命感、责任感),又要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遵纪守法、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是任何企业经营者的职业道德)。

3、企业信誉形象●企业的信誉和企业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是企业经营成败的重要因素。●企业的信誉和形象集中表现在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上,具有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的企业,其产品和服务的科技含量较高,因而其价值含量也必然高,在市场交换中理所当然可比同类其他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对企业的生存竞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信誉和形象产生有价值的品牌,这无疑使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和资产扩张比其他企业更具优势,可以给企业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4、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区别主要表现在:竞争的动机和出发点、竞争时采取的手段、社会效果与法律效果等方面的不同。)

(三)三大产业

1、三大产业的划分:

(1)按照人类活动的历史顺序和行业性质进行

(2)国民生产总值和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GNP)强调一个国家的所有国民;国内生产总值(GDP)强调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

(3)绿色GDP: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4)统计这两大指标的意义:都是反映一国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都能把三大产业水平和劳务成果反映出来。有利于促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便于进行国际经济的横向比较。

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⑴地位: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自力的基础。

(2)作用: 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 必要条件;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保障。

(3)现状: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相对滞后,农业仍然是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具体问题表现在:我国农业生产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农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能力低;农产品供给尤其是粮食供给始终处于基本平衡但偏紧的状态。农业生产面临着可耕地少、人口多的具体国情,农业人均资源低是我国农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4)增强农业基础地位的意义: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保持独立自主的大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 的任何阶段农业的基础地位都不能动摇、削弱,而只能加强。

(5)解决三农的措施:

●增强农业的基础地位的根本出路在于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①稳定和完善土地承包关系,搞好土地有偿流转,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②依靠科学技术积极推广和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关键。为此,一要提高农民素质,二要提高产品质量③增加对农业的物资和资金投入,这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基础和物质保障。  ④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和相互促进的这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营方式,积极面向市场组织生产,这是将我国农业改造成现代农业的重要保证。

●调整优化农业、产品结构,合理调整农业生产的区域布局,解决农产品销售不畅,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急需解决的问题。 

●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发挥其在农村经济中的重要支柱作用,加快城镇化步伐,切实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拓宽就业、增收渠道,实施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从而不断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实现农村全面小康。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解决我国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立足国内,这是维护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工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对粮食生产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人增地减的现状

◆粮食生产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完善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发展农业科技,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家要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投入。/引导农民面向市场调整粮食产品结构。/引导农民对粮食进行深加工,实行产业化经营。

(7)土地流转的经济意义:① 有利于推进土地要素的市场化,有效改善土地资源的配置效率②有利于农民分享城市化、工业化成果,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③ 有利于实现土地规模化、集约化、高效化经营,提高经济效益,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代农业

3、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提示:(1)工业的含义及其分类:含义:采掘自然物质资源对原材料进行加工、再加工的社会生产部门。分类:按照产品在社会再生产中的作用可以分为重工业和轻工业;按照劳动对象的不同可以把工业分为采掘工业和加工工业。

(2)地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这种主导作用集中表现为:工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

(3)作用:它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先进的技术装备;为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能源和原材料;为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提供各种消费品;是国家财政收入和资金积累的主要来源;也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要条件

    (4)我国工业的现状:成就:初步形成了以机器大工业为主的局面,具有相当规模。较高经济增长速度,门类较齐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大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  问题:我国工业区产业结构不合理、效益较低、技术含量不高,与发达国家比差距大,工业化任务还没有完成。

   (5)如何发展我国的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人口控制和资源、环境保护的关系,注重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生态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扩大开放,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4、积极发展第三产业

(1)含义:人们凭借一定的物质技术设备问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服务的各种行业的总称。

(2)分层:第三产业可分为流通部门、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为提高科学技术文化水平及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为满足社会公共需要而服务的部门。

(3)重要性:   第三产业的蓬勃发展是生产力提高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第三产业繁荣和发展程度的高低,已成为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主要标志之一;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

(4)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仍然相对滞后,比重低,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加快发展我国的第三产业是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

(5)意义:可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并有效地推进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可以扩大就业领域和就业人数,保证社会安定;可以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5、推进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关系:三大产业之间是密切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是保持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问题。

◆存在问题:目前我国农业基础薄弱,工业素质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调整方针:●坚持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强基础工业,提高工业技术水平,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今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工业技术水平,加速发展服务业,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1、关于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分类.应注意,财政支出中的行政、科教、文卫的日常支出属于消费,其相关的基本建设虽然是非生产性的.但属于积累;国防支出属于消费.但应付战争所需要的物资储备则属于积累。

试题详情

2、关于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1)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国民收入一定的情况下,积累和消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从长远看,积累增加有利于生产扩大,从而增加消费,反之亦然。

(2)正确处理积累和消费的关系:①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部分和消费部分都应当有所增长。②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③社会主义国民收入的分配还必须正确处理国家、企业、个人三者之间的关系。

(3)应注意:不能把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等同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不能片面地认为¨高积累有利于生产发展.高消费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积累或消费部分过多.最终都既不利于生产发展.又不利于人民生活的改善。

(二)财政

试题详情

1、 财政收支状况有三种情况:◆收大于支,有节余.意味着财政资金没有得到有效的运用,如果节余过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利。◆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意味着财政资金得到了最充分的利用。◆支大于收,形成财政赤字,意味着财政支出要依靠借债来维持。不能笼统地说财政赤字是有害还是有利。一般说来,财政赤字过大会引发通货膨胀;但近年来.我国运用适度的财政赤字对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平衡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等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试题详情

2、三种类型的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政府运用国家预算和税收等财政手段,通过对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来实现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平衡的一种经济政策。财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两部分.财政政策可分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即扩张性财政政策)、适度从紧的财政政策(即紧缩性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即中性财政政策)。它们在含义、实施目的、实施背景、所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存在着不同。

试题详情

3、、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具有以下作用: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地调节资源配置。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财政可以有力地促进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财政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财政是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

    (2)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关键是大力增加财政收入。

    (3)财政收入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分配政策的制约。其中,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财政收入还要受分配政策的制约。并非国家财政收入越多越好,应统筹兼顾,综合考虑。   

(三)税收

试题详情

 1、含义、特征: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依法无偿取得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是税收有别于其他财政收人形式的主要标志。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紧密相连。税收的无偿性要求它具有强制性;税收的强制性和无偿性又决定了它必须具有固定性。税收的三个特征缺一不可.统一于税法,集中体现了税收的权威性。

    税法是税收的法律依据和保障。它包括两方面:一是税收征收机关必须依法征税,法律保障税收征收机关的依法征税行为;二是纳税人必须依法纳税,如果纳税人偷税、欠税、骗税、抗税,税务机关就要追缴税款,处以罚金,触犯刑法的还要由司法机关予以刑事处罚。

试题详情

2、我国税收的性质和作用

    我国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    我国税收的作用表现在:税收是组织财政收人的基本形式;税收是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税收是国家实现经济监督的重要手段

试题详情

3、主要税种及其计算(从含义、征税对象、纳税人、作用、特点等方面区别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税种。)

试题详情

4、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

    ◆纳税人与负税人及征税对象:是税法上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一个经济单位或个人是否成为纳税人,是由税法的规定和企业或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决定的。

◆培养纳税人意识:纳税人意识是纳税人的义务和权利相统一的意识。一方面,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公民应具有纳税人的义务意识。另一方面,公民还要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行使纳税人的权利,以纳税人的高度责任感.积极关注国家对税收的使用、监督税务机关的执法行为,因此公民还要具有纳税人的权利意识。因此,不能将纳税人的义务等同于纳税人意识。依法纳税是公民的基本义务,社会主义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主义国家的税收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新型税收,劳动人民是税收的最终受益者。公民只有自觉履行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的各种职能才能得以实现。每个公民都享受着国家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享受服务就必须承担义务。有偷税等行为的人,不仅是违法的人,更是缺乏责任心和不讲道德的人。

◆几种涉税行为及其处罚:(特别是骗税)

试题详情

5、调整消费税的意义

①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调节经济的重要杠杆。消费税的调整鼓励人们节省能源、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有利于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促进经济的健康发展。②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税的调整有利于调节生产,促进经济结构的优化,扩大内需。③消费税的调整有利于引导消费行为,培养公民科学的消费观念。调整消费税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四)银行

试题详情

1、国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按照银行的性质和职能划分,我国现阶段的银行分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三类。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是在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的国家机关,是我国政府的组成部分,是我国银行金融机构的领导力量。中国人民银行的职能主要有:依法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工具;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经理国库;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商业银行是以银行利润为主要经营目标的企业法人。我国目前有五大国家级商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交通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向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和大宗进出口贸易提供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的专业银行。其目的是建立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我国目前有三大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

    我国目前已形成了银监会、证监会和保监会分工明确、互相协调的金融监管体制。

提示:中央银行、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在性质、地位、经营目标、职能等方面存在着区别。

试题详情

2、银行的业务和作用: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办理结算是商业银行的三大基本业务。银行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具有巨大的作用:为我国经济建设筹集和分配资金,是再生产顺利进行的纽带;能够掌握和反映社会经济活动的信息.为企业和国家作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提供必要的依据;对国民经济各部门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管理,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经济效益。

试题详情

3、支票、汇票、信用卡是转账结算中的主要信用工具。    转账支票、汇票和信用卡作为信用工具同直接使用现金比较.它们的优点和特点是:(1)对持有者来说方便、安全;(2)对收款方来说可以节约大量收付、清点、保管、押运现金的劳动;(3)对银行来说.节约大量印刷、发行、收付、清点、保管现钞的劳动。

    除此之外。它们还各有独到之处:转账支票主要用于同城转账;汇票主要用于外埠结算;使用信用卡还有集存款、取款、贷款、消费、结算、查询于一体的独到的特点和优点,代表着货币发展的方向。

试题详情

4、下调银行利率的利弊:利―有利于增加货币供应量,刺激经济增长;刺激投资,增加总需求,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增强企业活力(贷款利率下调);引导个人投资方向和结构的变化,刺激消费(存款利率下调)增强消费信心,扩大内需。弊: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部分居民的存款收益。

试题详情

5、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区别与联系:①区别:▲含义不同。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对财政收入和支出总量的调节来影响总需求,使之与总供给相适应的经济政策。它包括财政收入政策和财政支出政策。货币政策是指一国中央银行(货币当局)为实现一定的宏观经济目标而对货币供应量和信贷量进行调节和控制所采取的指导方针及其相应的政策措施。其特点是通过利息率的中介.间接对宏观经济发生作用。▲ 内容不同。凡有关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政策,如税收的变动.发行国库券.国家规定按较高的保护价收购粮食,政府对公共工程或商品与劳务的投资的多少等都属于财政政策。而和银行有关的一系列政策.如利率的调整则属于货币政策。 ▲政策的制定者不同。财政政策是由国家制定的.必须经全国人大或其常委会通过。而货币政策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制定的。▲ 作用不同。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是控制通货膨胀、避免通货紧缩,而应对经济下滑和金融危机主要手段是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如扩大财政赤字,支持大规模的公共工程建设。本身可以吸收一部分失业人员.又可以带动相关部门的发展;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方面则相反.因改变税法需要时间.如果采用增税等财政政策,就会使财政政策不可能具备货币政策所具有的灵活性。

②联系:二者都是经济政策.都属于宏观调控的重要方式。在一般条件下.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是相互配合起作用的。

积极的财政政策:

(1)扩大政府投资。(2)增加政府支出与补贴(3)减免税收(4)抓住时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6、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1)含义:信用是指不同主体之间在经济、社会交往中的诚实与信任。经济意义上的信用是指以信任为基础、以按期偿还为条件的交易券关系和价值转移方式。社会信用体系是关于社会信用信息传输使用、维护的制度体系。

社会信用一般包括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三类。政府信用主要是指政府依法行政、政府对自身行使权力的行为承担责任的落实状况;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则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在市场交易活动中遵守诺言、信守合约、履行义务的诚信状态。   

    (3)怎么办:政府: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开展诚信教育,并加强监管,有效遏制信用缺失行为,提高政府公信力。企业经营者:提高素质,讲诚信,树良好信誉形象。个人: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公德意识。

(五)金融投资(储蓄、债券、股票、商业保险是目前我国居民的主要投资方式)

试题详情

    (2)必要性:①社会信用体系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础即法制性开放性的要求,是市场交易的基本精神,是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治本之策;②我国现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而部分信用缺失的现象还存在,后果严重。③意义重大:有利于促进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维护各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诚信意识和道德水准,营造和谐信任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优化我国的投资和贸易环境,与国际接轨④有利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

1、存款储蓄及其作用:活期储蓄灵活方便,定期储蓄存期长.比较固定,积累性强.但收益率比股票、债券低;与商业保险比,存款储蓄对意外事故等风险不具有赔偿责任。

    广义的储蓄包括存款储蓄、购买债券和商业保险,以及手持现金等。存款储蓄的类型有活期储蓄和定期储蓄。公民存款储蓄既是一种投资行为,又是计划消费的行为。我国对公民存款储蓄坚持¨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为储户保密”的原则。实行鼓励和保护个人储蓄存款是我国对公民个人存款储蓄的基本政策。公民适量的存款储蓄,作为一种投资行为,在国家的经济生活和人民生活中起着重大的作用:为国家积累资金,支援现代化建设;调节市场货币流通;有利于培养科学合理的生活习惯,建立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提示:利率是国家宏观经济调节的主要杠杆.是货币供应量的主要控制手段。利率变动对经济有着重要的影响。

    (1)存款利率变动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利率上调会吸引储蓄,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减少,生活消费金额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使储蓄下降,流通中货币量增大,生活消费额增加,同时还会改变居民的投资方向。

    (2)贷款利率变动的影响。贷款利率上调会加大借款成本,抑制借款者的积极性,从而抑制贷款规模.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并使生产性需求相对下降;利率下调会减少借款成本,刺激借款,使银行贷款规模扩大,流通中货币量增加,并使生产性需求增加。

试题详情

2、购买债券可分为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公司债券。与储蓄比,政府债券由国家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风险小.安全性好,可以转让、抵押,利率比储蓄要高。金融债券与公司债券比储蓄收益高,但有一定风险;与股票相比,受益权、偿还方法各不相同,风险也没有股票大;与购买保险比,债务方对债权不具有意外事故赔偿义务。

试题详情

3、购买商业保险与其他投资方式相比,在风险发生时可以用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商业保险与社会保险在保险项目和范围、保障水平、保险费用的支付等方面存在着区别。公民参加保险后发生意外损失,得到的是合同约定的经济补偿。我国商业保险有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两大类型。商业保险把分散的社会资金集中起来,用以补偿自然灾害或意外事故造成的损失,为企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稳定提供重要保障。

试题详情

4、购买股票风险最大•但收益也往往最高

提示:各种投资方式的特点比较

◆     债券与股票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点:都是有价证券、集资手段、能获得一定收益的金融资产。不同点:性质、受益权和偿还方法不同。

股票是股份公司发给股东的入股凭证,是股东取得股息的一种有价证券。它不同于债券,债券是一种债务证书。二者在性质、受益权和偿还方法上面明显不同。股票价格与股息收入(预期股息:股票面额、股票份数与股息率的乘积)成正比,与银行利息率成反比。

债券需要企业按约定还本付息,经营者不能随意变更,因此.债券对企业的偿还能力要求较高,否则,有可能导致企业因不能偿还到期债务而被迫破产;但是债券所有者通常不拥有对企业的表决权,不会影响经营者对企业的控制。

 

专题四:国内市场与家庭消费理论(交换与消费)

 

(一)商品服务市场

试题详情

1、市场体系:②按场所分:广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关系的总和,狭义的市场是指商品交换的场所,即有形的市场。①按交换的内容而言,市场可分为商品服务市场(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和服务市场)、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和房地产市场等。就地域而言,可分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

2商品服务市场的内容和特点

    提示:(1)消费品市场、生产资料市场、服务市场在交换形态、购买者、交易方式、商品阶段等方面存在着区别。三者都是交换商品和服务的场所,都必须遵守交换规律和原则,都对促进生产、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试题详情

3、市场交易原则

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服务市场上一切交易活动必须遵循的规则和秩序的根据叫市场交易原则。市场交易原则主要包括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自愿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平等是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也是市场交易的重要原则。公平是市场交易原则的重要内容与灵魂。★诚实信用是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诚实信用可以带来效益,提高销售者信誉,反之,缺乏诚实信用,正常的交易活动无法进行。市场需要诚实信用,市场呼唤诚实信用。★市场交易原则对于规范经营者和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遵守市场交易原则,是保证市场交易活动有秩序、按规则进行的基本条件;是市场运行规律的必然要求,能使市场交易健康、正常、有序地进行;也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之意。

提示:市场交易的平等原则与公平原则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区别表现在:它们从不同方面规范着市场上买卖双方的交易方式和交易行为。平等,强调的是市场主体的地位平等和人格尊严;公平,强调的是交易中的买卖公平。

(2)联系表现在:平等原则是公平原则的前提和基础,公平原则是平等原则的体现和保证。

(二)家庭消费

试题详情

1、家庭消费的内容:家庭消费按照消费的内容可以区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这些消费内容按照消费目的进行分类,又可以分成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家庭消费是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发展的。从根本上说,家庭消费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这是生产决定消费的具体表现。从这一点看,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根本措施在于发展经济。

2、影响家庭消费的因素:家庭收入水平对家庭消费有直接的影响。家庭消费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家庭可支配收入的多少。提高家庭消费水平的主要途径就是增加家庭收入。在居民收入不变的情况下,价格水平是影响家庭消费的重要因素。在收入总量和其他因素不变的条件下,家庭消费水平与供养人口成反比。还与消费观念有关。

    提示:(1)消费是指人们为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对物质资料的使用和消耗.包括生产消费和生活消费。通常所说的消费是指生活消费。

    (2)家庭消费的两种分类及其关系。把家庭消费分为物质生活消费、精神文化生活消费和劳务消费,是按照消费的内容划分的;把家庭消费分为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则是按消费的目的划分的。两种分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消费的发展,既可以表现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可以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升级。从消费水平上,表现为人均消费总支出和人均消费品数量的增加;

从消费结构上,表现为生存资料消费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比重逐渐下降,享受和发展资料的消费逐渐增加,家庭消费从低级开始逐步向较高的层次递进发展。

(三)生产和消费的关系:生产和消费是再生产过程中的两个重要环节。一方面,生产决定消费。生产为消费提供对象,生产决定消费水平和消费方式,并为消费创造动力(即提供消费资金)。家庭消费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种类、数量、质量,都是通过生产创造出来的。另一方面,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它可以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消费调节着生产,是生产的动力,一个新的消费热点往往能带动一个新的产业的出现和发展。总之,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使消费水平应提高。目前,更要注意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适当刺激消费,活跃市场,扩大内需,以推动生产发展。

(四)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树立正确消费观要求家庭生活消费必须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提倡适度消费,反对铺张浪费;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要协调发展;改变落后的生活习惯,提高消费的科学性;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

    提示:(1)适度消费又叫合理消费,包括不抑制消费和不超前消费两层意思,就是使消费与国情及家庭收入相适应,量入为出,既不滞后,又不超前;既不人为抑制,又不盲目攀比,而是根据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家庭收入的多少合理进行消费。当前,我国国需求不旺,在生产发展和收入增加的基础上,引导人们改变传统的消费观念.鼓励人们的消费需求,是完全必要的。

   (2)判断一种消费行为是否超前,应该看是否超出消费者的收入能力这个动态因素。有的人现在的收入虽然不太高,但预期收入高.在消费上的回旋余地大,只要具备这些前提条件,能够还清贷款或分期付款,即使借钱消费,也是适度消费,而不是超前消费。

(五)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消费者在商品服务市场上依法享有的权利主要有:安全权、知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人格尊严和民族风俗习惯受尊重权。此外.消费者还享有获得消费方面的知识的权利,对商品和服务以及保护消费者权益工作进行监督的权利等。

    维护消费者权益的组织机构及其职能。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政机构。公安机关和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是惩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犯罪行为的司法机构。消费者协会和其他消费者组织,是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大众传播媒介,是揭露、批评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舆论监督工具。    .

    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解决问题的途径。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若协商和解不成,应请求消费者协会进行调解。消费者协会调解不能解决问题时,可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请求行政部门进行处理。消费者还可以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关仲裁。若双方协议仍不能解决,消费者可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学法、懂法、用法,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利;遵守社会公德,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绝不能滥用消费者手中的权利,损害经营者的正当利益,影响全社会正常的经济秩序。

 

专题五:世界市场与对外贸易理论

 

(一)世界市场的形成、发展及新特点:当代世界市场的新特点表现在国际贸易方式多样化,商品结构复杂化,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跨国公司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激烈化。

(二)外汇与汇率

   提示:(1) 区别外汇与外币。 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就是外汇。外汇在国家对外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出口可换得外汇,进口需要支付外汇,发展对外贸易关键在于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进口才能保证。外币是相对于本国货币来说的,外汇并不等于外币。只有当外币用作国际结算的支付手段时外币才可以称之为外汇。外汇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

    (2) 外汇储备是一国经济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外汇储备充足有利于平衡国际收支、稳定汇率、偿还对外债务;增强外国投资者的信心;进口先进技术、设备、原材料,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国际竞争力;应对国际突发事件,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但过多会引起资源闲置、浪费并导致国际贸易摩擦升级。\我国的外汇储备包括拥有的外国货币、外国政府公债和外国公司债务、股票等。、

        (3)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汇率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外汇汇率会因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变动,如①两种货币的含金量或购买力之比,即一国经济增长速度和综合实力②国际收支状况(与本币币值成正比)③相对利率水平(与本币币值成正比)④相对通胀率或财政赤字(与本币币值成反比)⑤其它如政治事件、汇率政策、购买心理等。如果1OO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汇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4)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本币汇率升高)。 在各国经济日益开放的情况下,汇率成为影响经济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对一国的进出口贸易、资本的国际流动、外汇收支、国内价格水平产生影响,还影响一国外汇储备的实际价值。但合理的汇率是一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

一般说来,本币汇率升高:利---①有利于增强本币购买力,减轻外债负担并增加进口②稳定物价,抑制通胀③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充海外市场④减少贸易摩擦,平衡国际收支。弊---

①不利出口,影响外汇储备,降低本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②会减少外来投资,不利扩大就业和增加国民收入(买方市场条件下会加剧通货紧缩)③会使国内弱势产业、企业受更大挑战。

(三)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

    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特别需要能够处理世界经济事务,协调世界经济关系的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经济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世界性贸易与金融组织,被称为世界经济的三大支柱。

    世界贸易组织(英文缩写为WT0)是一个专门协调国际贸易关系的国际经济组织,被称为“经济联合国”。其目标是:各成员国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削减关税,消除国际贸易中的其他贸易障碍和歧视待遇,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和交换,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它较大幅度地降低了世界各地进口关税的水平,有力地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它规定了国际贸易中的各项基本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际贸易的有秩序进行;它实施了一些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的条款,使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得到进一步发展。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都是二战后建立的全球性的重要的国际金融组织,都是联合国的专门机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为协调国际货币关系而建立的,目的在于向会员国提供短期贷款,协助解决其国内经济困难,以平衡其国际收支的逆差,促进国际间的货币合作,维持国际经济的稳定。世界银行是一个主要协调对发展中国家贷款和投资的国际金融组织,目的在于对成员国提供用作生产投资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以促进会员国资源的开发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促进国际贸易长期均衡增长。二者在国际经济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第一,指导成员国摆脱国际收支困境;第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

    提示:(1)世贸组织有三个主要职能:制定规则,即制定全球经济运作的多边贸易规则,并监督这些规则的实施;开放市场,即组织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进行开放市场的谈判;解决贸易争端

(2)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①非歧视原则(这是最重要的原则),包括最惠国待遇与国民待遇原则、市场准入原则、互惠原则、公平贸易原则;②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

(3)正确认识我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 我国积极参与世贸组织的活动,这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良好机遇即创造良好国际环境;能广泛参与国际分工,争取更多的国际贸易权利;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出口,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另一方面也面临国际竞争的严峻考验,承担相应的义务,会使国内某些行业、企业面临更大竞争压力。面对入世的机遇和挑战,一是要提高综合素质和竞争能力,提高国际经营化水平,与国际市场接轨。二是要充分利用WT0的规则保护自身合法利益。在国际贸易争端中,运用WT0规则,积极应对挑战,化被动为主动,维护企业和国家利益。

(四)经济全球化

(1)含义及表现:经济全球化是商品、劳务、技术、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使各国经济日益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趋势。经济全球化表现在五个方面:生产的国际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国际化;资金的国际化,国际金融迅速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通;科技开发与应用的国际化;信息传播国际化。从根本上说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生产社会化高度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世界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2)经济全球化的作用。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①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有利于吸引外资,弥补国内建设资金不足;②有利于引进技术和设备,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③有利于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④有利于发挥比较优势,开拓国际市场。⑤有利于优化全球资源配置,加速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更好的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挑战。经济全球化给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带来的是不均等、不公正的竞争机会。因此有可能在全球范围内扩大贫富差距。

       (3)我国应对经济全球化的策略。①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优化经济结构,推动科技创新,实施以质取胜的战略,发挥比较优势。②抓住机遇,扩大开放,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竞争力。③同时又要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保持清醒的认识,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完善经济安全预警机制,增强抵御和化解风险的能力,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切实维护我国经济安全。④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调控。

(五)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1)我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全世界。这是生产社会化特别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加人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必须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空间,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是我国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基本战略。提示:全面认识我国的¨走出去”战略。

 (2)“走出去”的主要内容是鼓励和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种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带动商品和劳务出口,形成一批有实力的跨国企业和著名品牌;积极参与区域经济交流与合作。

(六)对外贸易

试题详情

1、基本含义和主要内容

    对外贸易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别的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活动。它包括对外商品贸易、对外劳务贸易和对外技术贸易。    .

对外贸易由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两部分构成。对外贸易中,出口总额大于进口总额称为顺差,进口总额大于出口总额称为逆差。贸易差额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外贸易收支的重要指标,反映了一个国家在对外贸易收支上的地位和在世界市场上商品的竞争力。如果进出口总额相等,称为贸易平衡。

对外贸易不等于对外商品贸易 , 它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之间进行的商 品、劳务和技术的交换。对外贸易也不等于对外经济关系。对外经济关系包括对外贸易、对外资金交流、发展国际旅游等

试题详情

    2、我国对外贸易的方式主要有对等贸易、展卖、加工贸易、补偿贸易等,其中对等贸易是目前国际普遍流行的一种贸易方式。

试题详情

3、我国发展对外贸易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①发展对外贸易,可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②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③可以吸收和引进当代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增强本国的经济实力;④可以促进国内企业不断更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国际化水平。

    提示:理解对外贸易的作用,应注意任何一国积极参与国际分工,既要从事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商品专业化生产,更要从事自己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在对外贸易中扬长避短,节约社会劳动,提高经济效益。

试题详情

    4、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和平等互利原则。

(1)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立足点。自力更生与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一方面,自力更生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和基础,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保护国家经济安全,实现国家经济、政治独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发展对外经济关系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2)平等互利原则首先体现在贸易双方的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其次体现在贸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要符合对等原则,第三表现在交易的商品要实行等价交换。

    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相辅相成,我们既要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又要保护国内民族工业的发展。积极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是保护民族工业的有效途径。

    ◆提示(1).坚持平等互利原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平等互利是市场经济的普遍原则,也是各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前提。平等互利既要体现贸易双方地位平等和权利相同,又要求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符合对等原则,这既是市场经济平等性的内在要求,又符合价值规律要求的等价交换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使对外经济关系健康发展。    ,

       (2)发展对外贸易应处理好三对关系。

    ①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自力更生是对外开放的前提和基础,对外开放是增强自力更生能力的重要途径。

    ②发展对外贸易与保护民族工业。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更不应对立。贸易自由并不意味着进口失控,特别是一些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与国外存在较大差距时,更要对进口严格控制,以保护国内工业的正常发展。

③对外开放与正确认识和利用资本主义。 

5、关税的含义、作用:海关是国家的进出关境监督管理机关。关税是指由国家海关当局依法对准许进出关境的货物、物品征收的一种税。征收关税是一种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措施,同时还起着对一国进出口贸易的调节作用。

试题详情

第一、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征收关税能够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第二、征收关税能够对一国对外贸易起调节作用,维护和发展本国的民族经济。这种作用体现在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在出口方面,许多国家通过低税、免税和退税鼓励商品出口;在进口方面,对国内能大量生产,或者暂时不能大量生产但将来可能发展的产品,征收较高的进口关税,以保护国内同类产品的生产和发展,而对本国不能生产或生产不足的原材料、半制成品、先进技术设备和生活必需品,制定较低税率或免税,鼓励进口,以满足国内生产和生活需要。

6、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参见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应对全球化,对外开放,贸易原则等)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