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聊城市高唐县第二学期七年级期末学业水平评价
历史试卷
说明:本试题满分50分,考试时间50分钟。
一、请你选择(15分)
1.如果你家收藏这样一枚古钱币(如下图),你能够说出它是哪个朝代的吗?
A.汉朝 B.隋朝 C.唐朝 D.宋朝
2.从下边的图表中分析出与下列哪些事例无关
A.隋文帝的励精图治
B.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C.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文化继续发展
D.唐玄宗时,进入鼎盛时期
3.我国是茶的故乡,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4.在中国封建社会,获取“秀才”、“举人”、“状元”这些“功名”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 B.辛勤耕作致富
C.作战建立战功 D.经商成为富商巨贾
5.图斯是生活在唐朝长安城内的一位外国人,他经常看到北方各族的首领来到长安,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这说明了
A.唐朝非常强大,北方各族不敢对唐不敬
B.唐朝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赢得了各民族的拥戴
C.唐太宗用武力征服了北方各族
D.唐朝时北方各族势力很弱。无法与唐朝抗衡
6.邓小平在一次参观文物展览时,指着一幅名画说:“我们祖先早已熟知商品经济了。”这幅画应是
A.《天王送子图》 B.《洛神赋图》 C.《步荤图》 D.《清明上河图》
7.毛泽东在他著名的《沁园春?雪》中对古代一位少数民族首领的评价是: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那么这位历史人物是
A.耶律阿保机 B.铁木真 C.完颜阿骨打 D.元昊
8.排序法是我们学习历史常用的一种方法,下列关于辽、宋、夏和金的建立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辽 ②西夏 ③北宋 ④金
A.①③②④ B.②③④①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
9.
A.唐 B.元 C.明 D.清
10.假如你跟随郑和的船队下西洋,下面哪些地方是船队没到过的地方
A.印度洋沿岸 B.红海沿岸 C.非洲东海岸 D.地中海沿岸
11.有人曾因为“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而遭受株连九族之罪,这是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焚书坑儒 B.文字狱 C.八股取士 D.罢黜百家
12.学习了“岳家军”和“戚家军”后,你会发现这两支军队相似的地方是
A.抗击金军 B.肃清倭寇
C.作战勇敢,纪律严明 D.抵抗蒙古
13.“唐诗、宋词、明清小说”,这是对这几个朝代文学成就的一个概括,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唐朝诗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李白、杜甫、自居易
B.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
C.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
D.诗圣是对李白的美誉,诗仙是对杜甫的赞美
14.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标志是
A.手工业的水平超过前代 B.商品经济发展,对外贸易扩大
C.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 D.手工业作坊增多
15.下列古代王朝,曾经在北京定都的是
①唐朝 ②北宋 ③元朝 ④明朝 ⑤清朝
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二、历史再现(6分)
16.唐太宗时期的开明统治史称“__________”;唐玄宗前期的统治史称“__________”。
17.隋朝建立于__________年,元朝建立于__________年。
18.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出现于四川地区的―__________;宋代城市中固定的娱乐场所叫__________。
三、材料解析题(7分)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个人口几乎占人类三分之二的大帝国,不顾时世,安于现状,人为隔绝于世界并因此竭力以天朝尽善尽美的幻想自欺。这样一个帝国注定最后要在一场殊死的决斗中被打垮。
――马克思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了唐、明、清三朝对外关系怎样的不同?(3分)
(2)三朝的不同做法造成了怎样的不同影响?(3分)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当今现实,你能得到什么启示(1分)?
四、历史回眸(10分)
20.科技是我国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量,所以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受到关注。2008年度中国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于2009年元月9日在北京举行,王忠诚和徐光宪获得了200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我国古代历史上同样有许多令人瞩目的科技成就,请你就隋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技成就,按科技名人与名著、伟大工程、四大发明三个板块各写出两项成就。
五、活动与探究(12分)
21.历史兴趣小组在研究课本第三单元时,以历史人物入手来探究明清帝国的繁盛与危机,下面是他们的活动设计。请你根据要求帮助他们解决问题。
(1)在研究加强专制统治方面,他们选择了两位帝王,请帮他们把所缺内容完成。
帝王
措施
评价
明太祖
加
君臣关系完全成为主仆关系。
清雍正帝
设立军机处
(2)在巩固外来侵略方面,他们以郑成功为例,请设计介绍他事迹的知识提纲,写出你认为重点的部分。
提纲(提示:从哪些方面介绍)
1.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
重点:__________________
(3)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方面请以五世达赖为例,来揭示清中央政府如何加强对西藏的联系。
(4)请根据课本P136页马克思名言(详见材料解析题材料三),说明康乾盛世时的帝王做了哪些“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事例。
(5)根据以上的历史人物的事迹,请问我们应该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