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广东省湛江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
历史试卷
第一部分 选择题(共95分)
一、选择题
21.西周时期,规定诸侯有镇守疆土、交纳贡税、保卫王室等义务的制度是
A.分封制 B.禅让制 C.世袭制 D.中央集权制
22.加强思想统治是我国古代封建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手段之一。汉武帝加强思想统治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C.创立科举制度 D.提倡“百家争鸣”
23.战国时期的思想家荀子提出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的观点。它最适合作为以下哪部电视剧的主人公的台词?
A.《汉武大帝》 B.《武则天》
C.《贞观长歌》 D.《三国演义》
24.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宋代,下列情景你不可能看到的是
A.士大夫在酒楼上吃东坡肉 B.商人出门坐轿子
C.市民到娱乐场所瓦舍听评书 D.老百姓普遍穿丝绸做的衣服
25.如果要了解我国古代的山川河流情况,你应该查阅下列哪一部著作?
A B C D
26.“已游玩过上百遍/我还是/在你家的‘之’字回廊里/迷路”。这首现代诗歌最有可能是描写以下哪位人物的书法成就?
A.王羲之 B.黄庭坚 C.颜真卿 D.柳公权
27.维新变法期间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就是今天的
A.清华大学 B.北京大学
C.南京大学 D.北京师范大学
28.“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月亮出了,风熄了,我应在院中唱歌。”这是溥仪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这种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写作的现象,与下列哪一文章的大力提倡分不开?
A.魏源的《海国图志》 B.严复的《天演论》
C.鲁迅的《狂人日记》 D.李大钊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29.下图电影《开天辟地》讲述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下列哪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A.中共“一大” B.中共“二大” C.国民党“一大” D.遵义会议
30.设计表格,归纳知识,是学习历史的有效方法。以下表格设计中,错误的一项是
重大事件
标志性意义(或作用)
A.五四运动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B.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七七事变
全国性的抗战拉开序幕
D.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
31.有一首歌唱道:“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的标志是
A.新中国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
C.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32.2008年9月,“神舟七号”成功发射,我国宇航员首次实现太空行走,这是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取得的又一突破。追溯历史,上世纪70年代,我国在同一领域取得的成就是
A.第一颗原子弹实验成功 B.第一颗氢弹实验成功
C.“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中近程地地导弹试飞成功
33.民主法制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是
A.《拿破仑法典》 B.《权利法案》 C.《汉谟拉比法典》 D.《独立宣言》
34.我们在数学运算中经常使用的“0、1、2、3、4、5…… ”这十个阿拉伯数字的发明者是
A.波斯人 B.古印度人 C.阿拉伯人 D.古埃及人
35.暑假期间,你打算和父母乘飞机去台湾旅游。你们乘坐的交通工具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工业革命 B.第二次工业革命
C.第三次工业革命 D.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36.改革是社会发展前进的动力。下列哪一事件使俄国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A.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B.南北战争
C.彼得一世改革 D.明治维新
37.《凡尔赛和约》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和约。最能体现这一性质的规定是
A.德国边界问题 B.赔款问题
C.殖民地问题 D.军备问题
38.随着二战的进一步扩大,全世界受法西斯国家侵略和威胁的国家联合起来对付共同的敌人。标志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事件是
A.日本偷袭珍珠港 B.《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
C.德黑兰会议的召开 D.雅尔塔会议的召开
39.标志着统治了非洲大陆数百年的殖民主义体系彻底瓦解的历史事件是
A.纳米比亚宣布独立 B.利比亚宣布独立
C.阿尔及利亚的独立 D.埃及共和国的建立
40.下图这位科学家,创立了著名的相对论,为原子弹的发明和原子能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他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他是
A.贝多芬 B.达尔文 C.牛顿 D.爱因斯坦
第二部分 非选择题 (共55分)
下面第49~51题为历史科非选择题(第49题8分,第50题10分,第51题12分,共30分)
二、非选择题 (本大题共6小题,满分55分)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个条约的内容?(2分)其中的“割香港岛给英国”违反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的哪一原则?(2分)
(2)如果你要向同学介绍“20世纪70年代的外交成就”,你可以选择材料二中的______________。(填写图片序号即可)(2分)
(3)图三是亚太经合组织的标志。我国加入这一组织的时间是_________年。(2分)
(4)材料一到材料二的变化说明了什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