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2009学年度定陶县第二学期七年级期中学业水平测试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8题,每题1分,共1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

1.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以摧枯拉朽之势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又”字是针对中国历史上的哪一次统一?

A.夏商西周            B.秦汉                   C.隋唐                   D.元明清

试题详情

2.“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今斯人殂逝,遂亡(失)一镜矣。”这个可以为镜的人主要是指

A.唐太宗                B.武则天                C.魏征                   D.姚崇

试题详情

3.唐代大诗人杜甫诗云:“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他赞扬的是唐朝哪个皇帝在位时的现象?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试题详情

4.唐代科举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其中的含义是

A.进士科很难考,人们普遍推崇进士科

B.明经和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常设的主要科目

C.人们都看不起明经科

D.不管年龄大小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

试题详情

5.“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唐?陈陶《陇西行》。诗中的“和亲”是和哪个少数民族和亲?

A.突厥                   B.吐蕃                   C.南诏                   D.回纥

试题详情

6.这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和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试题详情

A.文成公主入藏                                           B.日本遣唐使来华

C.唐朝和尚鉴真东渡                                    D.唐朝和尚玄奘西游

试题详情

7.恩格斯曾经说:“在14世纪初,它从阿拉伯人那里传入西欧,它使整个作战方法发生了改变,这是每一个小学生都知道的。”“它”指的是唐朝发明的

A.雕版印刷术         B.火药                   C.指南针                D.造纸术

试题详情

8.

试题详情

这位大诗人是

A.李白                   B.杜甫                   C.白居易                 D.韩愈

试题详情

9.对北宋和辽、北宋和西夏的议和表述正确的是

①都是在有利于北宋的形势下进行的

②辽和西夏都要对北宋称臣

③北宋每年都要向辽和西夏送大量财物

④议和之后都有利于双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试题详情

10.清朝乾隆年间的状元秦大士,一次游览杭州西湖拜谒一名人墓时,感慨万千,提笔挥毫:“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这是谁的墓?

A.岳飞                   B.秦桧                   C.韩世忠                D.宋高宗

试题详情

11.下面哪幅图片不能表明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概况?

试题详情

A.唐三彩                B.秧马            C.“功夫针”商标           D.交子

试题详情

12.“一脚踢出天边月,两肩擎起海中星。何叹国足英雄少,当知高手在圆情。”

宋――无名氏

这一首小诗所描绘的和下列哪一现象有关?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3.“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这是描述的那个王朝的疆域?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试题详情

14.下面哪一技术不是在宋元时期完成的?

A.造纸术                B.活字印刷术         C.指南针                D.木棉纺车

试题详情

15.当一个同学被人误解的时候,常常脱口而出:“我真是比窦娥还冤啊!”那你知道《窦娥冤》这部作品收集在下面哪一类文集中吗?

试题详情

试题详情

16.通过学习,你可以得出关于在历史上“汉族和少数民族关系”的正确结论是

A.汉族和少数民族总是处于战争状态            B.汉族和少数民族一直和睦相处

C.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战为主                   D.民族之间有战有和,以和为主

试题详情

17.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一些重要的政治制度也延续至今。下面古代制度中基本延续至今的是哪一项?

A.隋唐的三省六部制                                 B.隋唐的科举制

C.元朝的行省制                                        D.历朝的君主专制

试题详情

18.研究性学习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方法,有位同学想考证我们常吃的豆腐起源于何时,他找到的最有说服力的、最可信的证据是

A.相传孔子曾吃过豆腐,由此可知豆腐在春秋时期就有了

B.南宋大思想家朱熹写了一首名为《豆腐》的诗,并自注“世传豆腐本乃淮南王术”。淮南王是西汉皇族刘安,由此可知豆腐起源于西汉。

C.有个著名的日本学者考证豆腐起源于唐朝,所以可知豆腐起源于唐朝

D.考古工作者在河南发掘东汉墓,其墓石上有生产豆腐的场面,由此可知,豆腐最迟在东汉已经出现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2分,其中第19题10分;20题10分;21题7分;22题5分)

19.公元6至10世纪,隋唐时期的中国进入蓬勃兴旺的隆盛时代。特别是大唐帝国,国家长期统一,制度先进,经济文化繁荣,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中心,对周边国家和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请回答:(10分)

试题详情

(1)在隋朝,隋炀帝征发数百万民工开凿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古往今来的人们对此褒贬不一,有赞扬又批评。你怎样评价隋炀帝修运河这一历史事件?(2分)

(2)隋唐是两个富有创新精神的王朝,两个王朝创立了一系列制度,影响深远。

①下面几句诗(顺口溜)分别指的是隋唐创立的哪两项制度?(2分)

试题详情

②请你任选一种制度,说一说它的作用。(注意:如果两项都答,按第一项计分,2分)

(3)制度的创新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社会经济的繁荣也表现在生产工具的发明和使用上,请你列举出两样唐朝发明的农业生产工具。(2分)

(4)经济繁荣、制度创新,为唐朝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发的活力。唐朝允许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人参加科举考试和做官。京城和各大城市居住着很多少数民族以及国外来的使节和留学生。有许多少数民族和外国人与当地人通婚。这表明盛唐从习俗风尚到思想文化都体现出两个明显的特点。这两个明显的特点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

20.请仔细观察下面某一王朝的疆域:(10分)

试题详情

(1)由此图可以看出,这是我国哪一王朝的疆域?(1分)这个王朝为了对全国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统治,实行了什么制度?(1分)

(2)在这个王朝,管理西藏地区的是什么机构?(1分)由此可以得出一个什么结论?(1分)

(3)早在唐朝时期,西藏地区和中央政权的关系就十分密切,请举出两个关系密切的例子。(2分)

(4)说到民族关系,在两宋时期,几个民族政权并立于祖国大地,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纷纷向汉族政权学习,进行改革。请概括说明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2分)这样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试题详情

材料二    800多年前沉没在广东省阳江市东平港以南约20海里处的宋代商船“南海一号”(今名),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2007年12月,“南海一号”被打捞出水。

试题详情

请回答:

(1)在丝绸之路上留下了许多中外名人的历史足迹。

①请答出唐朝时通过此路求取佛经的历史事件。(1分)

②元朝时一位意大利商人通过此路来到中国,为世人描绘了一幅令西方赞叹不已的文明高度发达的景象,他是谁?(1分)

(2)“南海一号”在刚刚离开海港不久就沉没。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猜一猜船上可能装载着哪些货物?(至少三样)(3分)

(3)从汉代的“丝绸之路”到宋代的“南海一号”,我们从中能得出什么结论?(2分)

请看仔细:第(4)问为选做题,分值计入总分,但本题最高得分不得超过7分。

(4)汉代中外交往的道路主要是陆路,为什么到了两宋,中外交往的道路主要是水路?(2分)

试题详情

22.“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宋朝王安石的一首绝句《元日》。请回答:(5分)

(1)“元日”是我国的哪一传统节日?(1分)

(2)“爆竹”里的填充原料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发明的?(1分)

(3)“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贴春联。相传贴春联的习俗始于唐朝,假如有个唐朝商人要印制大量春联去卖,他只能用什么印刷术去印刷?(1分)如果他的后代到宋朝仍然卖春联,他就多了一种什么印刷术?(1分)

(4)在这个节日里,如果宋朝城市居民要去看戏、听书、看杂耍等,他可以去什么娱乐场所?(1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