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

语文试卷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述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答题卷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

   3.请将各卷答案填在试卷后面答题卡上。

第Ⅰ卷(阅读题共6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 惘然    遣责    杀一儆百    世外桃源

    B. 纰漏    起讫    惹是生非    韦编三绝

     C. 海涵    辑拿    众口铄金    文采蜚然

    D. 副刊    融资    风雨如讳    自命不凡

试题详情

   1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如果索马里海盗对世界人民的严正声明和强烈抗议置之度外,一意孤行,必将自食其果。

    B. 王大伟作为领导干部,工作上危言危行,并能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作风。

    C. 她是班里的学习委员,乐于助人,同学们都喜欢她这种好为人师的精神。

    D. 读书是一种精神的修行,不仅需要同学们之间口传心授,还需要学以致用。

试题详情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 汶川人地震过去快一年了,但灾难的惨景还没有从人们的记忆中淡去,灾区的同胞还在承受着地震带来的痛苦。

    B. 海盗,这个一度濒临消亡、后来只存在于影视作品和传奇小说中的词,再一次从我们的记忆深处搜罗出来。

    C. 以色列研究人员最新研究发现,飓风强度与闪电频率有天,这一研究成果将有助于科学家今后预测飓风天气的准确率。

    D. 通过《高考1977》还原了一个特定历史背景下的教育制度变革,也完成了对一个时代的祭奠与怀念。

试题详情

   18. 古人在实践中积累了一套识人、用人的五则经验,归纳起来为“五视”。请根据示例,任选两则,作出合理解释。(4分)

示例:“居而视其所亲”――注意观察一个人平时跟谁在一起。如与贤人相近,则可重用。相反,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加以当心。

     “富而视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达而视其所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窘而视其所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贫而视其所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19.下面两幅图是德国与中国分别对待“孩子”和“意见表达”这两个主题的不同表现形式。请将图中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4分)

试题详情

(1)【孩子】:德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意见表达】:德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试题详情

   20.有人说:“媒体的责任在于:当社会哭时,不让大家哭得更伤心;当社会笑时,不让大家笑得太狂妄。”请根据这段话的意思,续写一段文字,将媒体的责任更加明确地表达出来。注意与引文衔接自然。字数在l00左右。(7分)

五、写作(60分)

试题详情

   21. 詹姆斯?加菲尔德当选美国总统前,是俄亥俄州海拉姆大学的校长。一天,有位父亲问加菲尔德,大学哪些课程最容易,能让他的儿子以最快的速度修满所需的学分。

“那要看你希望把儿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加菲尔德说,“当上帝要培养一棵橡树,他用一百年的时间。如果上帝要一片灌木丛,他只要花两个夏天的时间。”

请你根据上面的材料,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09年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

试题详情

   1.(3分)B  (B选项与原文不相符,原文说网友在查证之后,“笔盈盈”一词才迅速传播。)

   2.(3分)C  (C选项属于强加因果,过于绝对。)

   3.(3分)C  (C选项强调的不是原因而是“笔盈盈”抄袭现象的结果。)

   4.(3分)A  (视:比,比照)

   5.(3分)D  (定语后置的标志)

   6.(3分)C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有误。)

   7.(10分)

    (1)(4分)又自此而曾焉/自此而元焉/视高曾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是高曾时为一户者/至曾元时不分至十户不止(每处1分)

(2)(6分)①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治久安社会的老百姓。(“乐”“治平既久”各1分,共2分)

②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颠踣”1分,“比比”1分,主谓倒置1分,语句通顺1分,共4分)

   8.(3分)首句写杨柳之形,枝条之盛,舞姿之美。春风吹拂,柳枝随风起舞。一树而千

       万枝,可见柳之繁茂。(1分)次句写杨柳的颜色和质感。柳枝绽出细叶嫩芽,望去

       一片嫩黄;细长的柳枝,随风飘荡,比丝缕还要柔软。(2分)(意思对即可)

   9.(5分)对比:一二两句写柳之繁茂、柔嫩多姿与后两句中杨柳的荒凉处境、孤独

寂寞形成鲜明的  对比。(2分)托物言志:借杨柳抒发了对永丰柳的惋惜之情,表达了对当时社会政治腐败、人才埋没的感慨。(3分)(意思对即可)

   10.(5分。每空1分)

   (1)征蓬出汉塞    (2)蓝田玉暖日生烟     (3)莫道不消魂   (4)玉簪螺髻

       (5)不悱不发      (6)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7)陟罚臧否     (8)知来者之可追

   11.(5分)①这句话借本德尔之口点明了世上不可能有两颗相同的钻石,也为本德

尔高价买下钻石以致上当受骗埋下伏笔。(3分)②点明题意,与结尾相呼应,使得小说结构紧凑。(2分)(意思对即可)

12.(8分)(1)①当本德尔面对这位爽快的男顾客时,他既喜悦又紧张;②当男顾客要当即支付支票时,他感到突然、惊讶;③当确定支票完全正常时,他窃喜、得意;④当男顾客再次光顾珠宝店,他既紧张又心虚;⑤当得知缅甸仰光有一颗质量相仿的钻石时,他欣喜若狂;⑥最后得知自己上当受骗后,他惊慌失措。(6分)   (2)作用是:使得故事情节曲折动人,波澜起伏,引人入胜。(2分)(意思对即可)

   13.(6分)①“珍品”即这颗钻石,它是小说的线索,也对情节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分)②作者借此揭示了小说的主题,这颗有瑕疵的钻石,在文中出现两次,隐喻了有瑕疵的人心,讽刺了那些唯利是图的贪婪者。(4分)(意思对即可)

   14.(6分)答题角度:不能。本德尔的悲剧―方面是因为自身的贪欲造成的,另一

方面是因为舒尔曼骗术高超,他正是抓住了人性的弱点。(意思对即可)

   15.(3分)B (A谴责  C辑拿 文采斐然  D风雨如晦)

   16.(3分)B

   17.(3分)A(B应为“再一次被我们从记忆深处搜罗出来”;C应为“有助于提高科

学家今后预测飓风天气的准确率”D缺少主语,删去“通过”。)

     18.(4分)“富而视其所为”――看他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果只满足私欲,大肆挥霍,贪图享乐,则不可重用。(意思对即可)

“达而视其所举”――如已处于显赫之位,需要观察他如何选部属。若能任人唯贤,量才录用,自然是胸谍坦荡、秉公办事的有为之士。(意思对即可)

“窘而视其所为”――对处于困境的人,可以视其操守如何。身处困境,却不做任何苟且之事,这样的人就可以放心地委以重任。(意思对即可)

“贫而视其所取”――看一个人在贫困潦倒之时的行为。不取不义之财,甘守清贫,则品行高洁。若见钱眼开,如蝇逐臭,就万不可重用。(意思对即可)

   19.(4分)(1)德国:孩子与大人在家庭中处于平等的地位,将孩子看作家庭中

普通的一分子:中国:孩子是家庭的中心,大人围着小孩,过于关注宠爱。(2分)(意思对即可)

(3)  德国:有意见直接表达,直言不讳;中国:采取迂回策略,委婉地表达意见。(2分)(意思对即可)

   20.(7分)示例: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媒体的责任有两个方面:一是当社会面临

困境时,媒体应该鼓舞大众,给人以信心和希望;(3分)二是当社会时各方感到乐观时,媒体应该提醒公众不要过于乐观,要保持清醒的头脑。(3分)(语句通顺1分)(意思对即可)

   21.参照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译文】

           人没有不愿意当安定社会的老百姓的,人没有不愿意当长治久安社会的老百姓。社会安定一百年以上,可以算长久了。可是说到它的住户人口,就比三十年以前增加了五倍,比六十年以前增加了十倍,比一百年以前、比一百多年以前不只增加了二十倍。

     试以一个家庭来计算:(他们)高祖、曾祖那时候,有十间屋子,有一顷田地,自己一个人,娶媳妇以后不过才两口人。两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是绰绰有余的。以一个人生三个儿子计算,到儿子这一辈就是父子四个人,(三个儿子)都娶了媳妇,全家就有八口人,八口人就不能没有雇工帮助,这样就,不下十口人了。十个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我知道他们住的仅仅够,吃的也仅仅够。(他们的)儿子又生了孙子,孙子又娶了媳妇,其中体弱年老的有的去世了,可是(全家)也已不下二十多口人了。二十多口人住十间屋子,吃一顷田地出产的粮食,即使算计着饭量来吃饭,量看身长来住宿,我知道它必然不够。由此到了曾孙这一辈,由此到了玄孙这一辈,比高祖、曾祖的时候人口增加已不下五六十倍,这就是高祖、曾祖的时候是一户的人家,传到曾孙、玄孙的时候.不分到十户是不休止的。这其间有人口减少的人家,也就有人丁繁衍的家族,这两种情形(人数)也足以相抵。

     有人说:“高祖、曾祖的时候,空地还没开垦完,空屋子也没有住满。可是住户人口不是只增长一倍就停止了,或者只增长三倍五倍就停止了,而是人口增长十倍二十倍,因此,田地与房屋的数量常处于不足的地位,而住户人口常处于有余的地位。更何况有兼并土地的人家,他一个人占着可容一百人住的屋子,他一户占有一百户的田地,遭到风雨霜露饥寒倒地而死的人到处都是,这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有人)问:天地有什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我们)说:水旱疾病之灾、就是天地调剂人口数量的方法,可是,老百姓遭到水旱疾病之灾而死亡的不幸者,不过十分之一二。(又有人)问:国君宰相是不是有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说:使野外没有闲置的田地、使百姓没有剩余的劳力,新开辟的疆土,迁移佃农来居住,赋税繁重的百姓,斟酌过去现在的情况削减一些,禁止浮华浪费,控制兼并行为,遇到水旱疾病之灾,就打开公仓拿出府库所有的东西来救济,只不过如北而已,这就是国君和宰相调剂人口的方法。

     总之,社会长治久安,天地不能不增加人口,可是天地用来养活人的东西,原本不过这有限的数量;社会安定的时间长了,国君宰相也不能不叫百姓生孩子.可是国君宰相能为百姓考虑到的,也不过上述一些办法。可是一家之中有十个子弟,其中不听教导的常常有一两个,再加上天地广阔,那些游手好闲的人怎么能全都遵从上面的约束呢?一个人的住房用来供十个人位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住呢?一个人的吃的用来供十个人吃已经不够了,何况供一百人吃呢?这就是我为安定社会的老百姓忧虑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