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宁津中等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历 史 试 题

(满分50分,考试时间60分钟)

第  I  卷

一、选择题:(每分1分,共20分)

1.商鞅变法的内容中,能反映中央集权思想的措施是:

A、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战功D、推行县制

试题详情

2.“秦皇汉武”都是杰出的帝王,为中华民族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们在处理以下某一方面问题时态度截然相反,这问题是:

A、国家统一问题B、外族入侵问题C、中央集权问题D、儒家思想问题

试题详情

3.下列史实,没有内在联系的是:

A、张骞通西域-丝绸之路    B、火烧赤壁―三国鼎立

C、北魏孝文帝改革―民族融合D、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开元盛世

试题详情

4.“明志焚衣怒发冲,沙场浴血满弯弓。北往未竟无须恨,东渡终成不朽功。归葬祖茔千古祭,立碑故里万民崇。登高远眺波涛涌,一统神州此愿同。”这首诗称赞的历史人物是

A、郑和B、郑成功C、鉴真D、戚继光

试题详情

5.2007年“两会”的主题叫“民生”,人大代表提出了“上学难、看病难、住房难、就业难”等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中国近代史上最早关注并提出“民生”主张的是:

A、李鸿章B、孙中山C、毛泽东D、邓小平

试题详情

6.在主题为“重走长城路”的活动课上,一同学再现了下列四个历史场面,其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强渡大渡河B、四渡赤水河C、翻越大雪山D、井冈山会师

试题详情

7.南京是近代中国历史的缩影。下列史实不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八国联军侵华B、中华民国成立C、日本法西斯制造屠杀惨案D、蒋家王朝覆灭

试题详情

8.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制定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

试题详情

9.2007年是香港回归10周年。有人说:“收回香港是邓小平的天才创造。”这里的“天才创造”是指:

A、市场经济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一同两制”方针D、经济特区

试题详情

10.展望21世纪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其中最根本的前提是: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B、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坚持国共两党平等谈判D、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

试题详情

11.在今天的英国、日本、荷兰等国都采用君主立宪制这种政体,要想了解这种政体的情况,可供参考的文献是:

A、《法典》B、《人权宣言》C、《权利法案》D、《独立宣言》

试题详情

12.美国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总统为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做出贡献。下面总统与政绩不相符的是:

A、罗斯福―拯救美国摆脱经济大萧条

B、华盛顿-领导美国赢得独立

C、林肯-维护了国家统一和解放了黑人奴隶

D、肯尼迪-打开与中国的关系交往

试题详情

13.2004年3月,英国业余历史学家宣称郑和是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如果他的证据成立,全世界的历史书都要改写,因为目前大家公认的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海家是:

A、迪亚士B、达.伽马C、哥伦布D、麦哲伦

试题详情

14.2007年11月7日是俄国“十月革命”胜利90周年纪念日。你认为举行这个庆典最适当的城市是:

A、彼得格勒B、莫斯科C、斯大林格勒D、柏林

试题详情

15.2005年6月6日,是诺曼底登陆61周年纪念日。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那么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一战场是:

A、英德战场B、苏德战场C、法德战场D、北非战场

试题详情

16.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的相同之处有①由少数国家操纵②均有损中国主权③对战败国进行掠夺④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试题详情

17.下列对国际关系格局变化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工业革命导致东方落后西方先进的格局

B、第二次工业革命使世界的经济中心转移到欧洲和北美

C、一战导致两极世界格局形成

D、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使世界开始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试题详情

18.在人类生存与发展面临严重挑战的时候,最能说明社会制度与意识形态不相同的国家能够联合起来的是:

A、北约   B、华约    C、欧盟     D、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试题详情

19.科技革命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的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主要标志是:

A、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B.计算机技术的广泛运用

C、电力的广泛运用               D、蒸汽机的广泛运用

试题详情

20.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面关于经济全球化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全球化只对发达国家有利       B、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弊无利

C、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逐渐消失D、各国、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

第  Ⅱ  卷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1题5分,2题9分,3题8分,4题8分)

1.中国有句俗话:家和万事兴,历代杰出的政治家大多推行民族团结政策,历史事实表明:这一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幸福康宁。

(1)唐朝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这一政策有什么影响?

(2)清朝前期,为了加强对西藏的有效管理采取了什么措施?

(3)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试题详情

2.材料1:1840年,西方的大炮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大门,酣睡的中国人被震醒。殖民者一次次的欺侮,中华民族一次次的惨败,深深打击和刺激了中国人。当时“天下爱国之士,莫不焦心竭虑,忧国之将危将亡,思有以挽回补救之策”。

材料2:有识之士从不同的角度寻求着各自不同的救国方案,他们纷纷提出教育救国、文学救国、实业救国、科学救国的主张。……一些以救国为目的的知识分子提出了变革旧习俗的救国主张,……在先进分子的宣传鼓动和示范下,传统习俗和社会生活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次发生了变化。

(1)材料1中“殖民者一次次的欺侮,中华民族一次次的惨败”有哪些?

(2)请举出材料二中,在中国近代,文学救国、实业救国、以及制度救国的代表人物各一个。

(3)中国近代的习俗发生重大变化是在哪一历史事件之后?具体发生了哪些变化?

试题详情

3.一把历史年代尺展示了中国共产党80余年的奋斗历程。

试题详情

(1)请依据年代尺提示的信息写出相关事件的名称。

(2)20世纪20-30年代和50-70年代中国共产党分别对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道路进行两次重大探索,找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请说出这两条道路的名称。

(3)结合图示信息谈谈你的感悟。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