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济南市市中区高中阶段学校招生模拟考试

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文科综合考试为开卷考试,允许考生带教材、教辅资料及工具书,不得带电子音像资料,考生必须独立完成答卷。本试题满分l50分,考试时间l20分钟。本试题分为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第Ⅰ卷(1~6页)为选择题,60分;第Ⅱ卷(7~14页)为非选择题,90分。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下列每题所列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正确的,多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7.史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这反映了西周

    A.实行禅让制    B.实行分封制    C.确立世袭制    D.推行郡县制

试题详情

8.公元207年,曹操曾经写诗明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当时曹操的“志”应该是

A.统一天下    B.消灭袁绍    C.废汉称帝    D.建立魏国

试题详情

9.“唐风洋溢奈良城”反映的是唐朝对下列哪一国家文化的影响

    A.新罗    B.天竺    C.波斯    D.日本

试题详情

10.北宋史学家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总结出许多历史经验教训。下列不可能在此书中出现的是

A.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富国强兵      

B.秦朝暴政而亡

C.西汉文帝景帝提倡节俭,以德化民   

D.唐太宗任用贤才、虚心纳谏

试题详情

11.下列哪一变化最能反映戊戌变法比洋务运动的进步和超越

   A.由创办军事、民用工业到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B.由创办京师同文馆到兴办京师大学堂

  C.由筹建近代海军到训练新式军队

  D.由维护清朝统治到要求实行君主立宪

试题详情

12.下列各项最能完整体现五四运动性质的是

  A.“废除二十一条”    B“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C.“还我青岛”        D.“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试题详情

13.79岁的杨老先生少年时的习作“不要放鞭炮”写道:“新年到,放鞭炮,蹦硼,蹦硼,虽热闹,金钱耗去太无聊!如今国仇还未报,不如省钱买枪炮。枪炮价格高,只要万众心一条,莫看轻,省下是丝毫,千门万户数目就不小!救国不靠空口号,实地工作最紧要!”  这首童谣写作的时期是

  A.甲午中日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试题详情

14.“贫雇农得地开心,中农有利放心,富农不动安心,地主劳动灰心”。这一局面应出现在  A.1931年土地革命中          B.1950年土地改革推行后

  C.1956年农业合作化实现后    D.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试题详情

15.“我一生中真正的光荣并非是打了四十次胜仗,滑铁卢之战抹去了一切美好的回忆,但有一样东西是不会被人们忘却的,它将永垂不朽……”。这段话出自

  A.克伦威尔    B.华盛顿    C.林肯    D.拿破仑

试题详情

16.下列关于两个水利工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试题详情

A.都是为了应对经济危机    B.都是为了实现工业化

C.都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D.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试题详情

17.下列关于绥靖政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主要推行者是英法德意等国

②慕尼黑会议把它推向顶峰

③实质是牺牲小国利益,维护自身利益

④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试题详情

18.据统计,科学技术成果的商品化周期在19世纪为5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为30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缩短为7年,70年代后只需要3至5年。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工业革命的进行        

B.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与巩固

  C.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进行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90分)

试题详情

二、非选择题

33.下列两位人物都为封建国家的统一与发展做出了贡献。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他们分别采取了什么截然相反的措施?(2分)结果有何不同?(2分)

(2)为加强思想控制,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各采取了怎样的措施?(2分)其影响有什么相同和不同?(3分)

试题详情

34.2008年夏季奥运会承办城市北京,既是我国著名的古都,又是中国历史文化的缩影。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1949年,新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确定北京为新中国的首都。在我国古代历史上,请举出历史上曾以北京为都城的统一封建王朝及北京在当时的名称。(6分)

(2)在近代史上,北京是中国历史的见证,有屈辱有斗争,在这里出现了中国革命的无数个新起点。试举3例说明出现在北京的“革命新起点”。(3分)

试题详情

36.中、苏(俄)两国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都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中、苏(俄)两国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分别是什么?(2分)中、苏(俄)两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分别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各举一例说明。(2分)其出现失误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分)

(2)结合史实简要说明,在上述失误出现后,中、苏(俄)两国是怎样进行调整的?(2分)其最终结果有什么不同?(2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