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泾县中学09届高三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2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22分)

 

1、C 解析:A项错在生态整体主义不是把人类利益作为最高价值;B项没有抓住生态整体主义的实质,D项从第①段“生态整体主义的基本前提就是非中心化”来看有错。

2、A 解析:A 只是讲古代与今天同,别人与我相同,未涉及生态。B项, 在这里,“道”是“先天地生”“为万物母”的本源。C项,“天人合一”是易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到了汉代,为董仲舒明确提出。D项,关键词“万物一也”。

3、B 解析:B项前半句犯了绝对化的毛病.不是不考虑,而是“不再仅仅”考虑人类的利益。

4、B 解析:奏,送上。         

5、C.解析:取消句子独立性。A.①凭借,②来。B.借口,趁着。D.①并且,表递进关系,②因而,表因果关系。

6、A。“批评他爱好文学”是对原文“非其好也”的误解。

7、⑴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   

       ⑵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雍容闲雅,十分漂亮

⑶买了一间酒店做卖酒生意,并且让君坐在垆前卖酒。

[参考译文]

司马相如是蜀郡成都人,字长卿。他少年时喜欢读书,也学习剑术,所以他父母给他取名犬子。司马相如学业完成后,仰慕蔺相如的为人,就改名叫相如。他凭借家中富有的资财而被授予郎官之职,侍奉孝景帝,担任武骑常侍,但这并非他的爱好。正赶上汉景帝不喜欢辞赋,这时粱孝王来京城朝见景帝,跟随梁孝王来的善于游说的人,有齐郡人邹阳、淮阴人枚乘、吴县人庄忌先生等。司马相如见到这些人就喜欢上了,就借口有病而辞了官职,旅居粱国。粱孝王让他和众儒生住在一起,司马相如有机会与儒生们和游说之士相处了好几年,于是写了《子虚》赋。

正赶上粱孝王去世,司马相如只好返回成都,可是家境贫寒,没有可以用来维持自己生活的职业。他平素与临邛县令王吉关系很好,王吉说:“你长期在外求官,如果不顺心的话,就来我这里看看吧。”于是相如前往临邛,暂住在城内的一座小亭中。临邛县令假装恭敬,天天都去拜访司马相如。司马相如最初还以礼相见;后来,他就谎称有病,让随从去拒绝王吉的拜访,王吉更加谨慎恭敬了。

临邛县里富人很多,象卓王孙家就有家奴八百人,程郑家也有几百人。二人就相互商量说:“县令有贵客,我们备办酒席,请请他。”一并把县令也请了来。县令到来后,卓家的客人已经上百了。到了中午,去请司马长卿,长卿却推托有病,不肯前往。临邛令见相如没来,不敢进食,亲自前去迎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不得已,勉强来到卓家,满座的客人无不惊羡他的风采。酒兴正浓时,临邛县令走上前去,送上琴说:“我听说长卿特别喜欢弹琴,希望用它来自助娱乐。”司马相如推辞一番,便弹奏了一两支曲子。当时,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君,刚守寡不久,很喜欢音乐,所以司马相如假装与县令相互敬重,而用琴声来挑逗她。司马相如来临邛时,车马跟随其后,雍容闲雅,十分漂亮;待到在卓王孙家喝酒、弹奏琴曲时,卓文君从门缝里偷偷看他,心中高兴,并且喜欢上了他,又担心自己配不上他。宴会结束后,司马相如就叫人以重金赏赐君的侍者,让侍者传达自己的倾慕之情。于是,卓文君连夜逃出家门,与司马相如私奔,一起急忙逃回了成都。司马相如家里穷得空无一物,只有四面墙壁竖在那里。卓王孙得知女儿私奔之事,大怒道:“女儿太不成材,我不忍心杀了她,但也不分给她一个钱。”有人劝说卓王孙,但他始终不肯听。过了好长一段时间,卓文君感到不快乐,说:“长卿,只要你同我一起去临邛,向兄弟们借贷也还足够用来维持生活,何至于让自己困苦到这个地步呢!”司马相如就同她一起来到临邛,卖掉了他们的全部车马,买下一间酒店来做卖酒生意。并且让卓文君主持垆前的酌酒应对之事。而司马相如自己穿起犊鼻裤,与雇工们一起操作忙活,在闹市中洗涤酒器。卓王孙听到这件事后,感到耻辱,因此闭门不出。兄弟们和长者交相劝说卓王孙说:“你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你缺少的不是钱财。如今,君已经成了司马长卿的妻子,长卿本来也已厌倦了离家奔波的生涯,虽然贫穷,但他确实是个人才,完全可以依靠。况且他又是县令的贵客,为什么偏偏这样轻视他呢!”卓王孙不得已,就分给君家奴一百人,钱一百万,以及她出嫁时的衣服被褥和各种财物。卓文君就和司马相如回到成都,买了田地房屋,成为富有的人家。

8、暮春,怨别。(解析:“草漫漫”、“春事晚”以及“一汀烟雨杏花寒”等文字都表明此时已是暮春。“谁倚东风十二阑”以设问形式刻画倚阑人凝眸深思的形象,第三句借“燕子不归”道出倚阑人心中思亲之情。)

9、①认为“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好。

这两句诗描绘了浓郁而迷蒙的暮春之景:燕子还没有回家,而美好的春光将尽;迷蒙的烟雨笼罩着一片沙洲,料峭春风中的杏花也失去了晴日下艳丽的容光,显得凄楚可怜。(4分)

这两句诗寓情于景,借眼前的暮春之景抒发了倚阑人无尽的怅惘与哀愁。(4分)

②认为“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好。

词人用当前季节的景物――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连用三个比喻,巧妙地回答了“闲愁都几许”;(4分)    

寓情于景,借春末夏初草长絮飞、愁雨不止的暮春之景,抒发词人无限的愁怀恨绪,令人回味无穷。(4分)

10、 (1)只是当时已惘然 (2)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无长无少,师之所存也 (4)九层之台,起于累土(5)宁移白首之心 不坠青云之志

11、应答出以下两点:

(1)对庐山这座宗教名山的诚心祈福。(2分)

(2)对庐山的一种虔诚的参悟。(2分)

12、第一次出现的“这么一想”:承上启下。既是对上文“一个俗人面对着这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名山……参悟”“这里面又该有多少轮回的秘密呢?”等内容的小结,又领启下文“让人感怀”的内容。(3分)

第二次出现的“这么一想”:引出对上文所写的“先贤大家”登山行为的理性分析,使文章内容进一步深化。(3分)

13、要点:①庐山是有生命的。  ②富有宗教色彩。  ③既有大山的伟岸,又有水的圆融。(每答出一点得2分,共6分)

14.庐山是有着伟岸生命的山,不可能被征服。(2分)

人们只能在登山过程中与它交流,参悟人生的意味,寻求心灵的回归。(2分)

庐山是一座“一山藏六教”的宗教神山,对它应该充满敬意,甚至膜拜。(2分)

15、是一种优美的象形文字;丰富而生动(千姿百态,袅娜起舞);将大自然融入其中;引发人对生命的另一种理解;能使人想象出许多更生动的“字态”;有着别样的内涵。(要求答出其中4点)(4分)

16、承上启下,既明确了自己“走失”在纳西文字中的深刻原因,又为下文表现感悟作了必要的铺垫;用“不断出走”和“不断渴望回归”对比,照应了题目;深化了文章的主旨。(6分)

17、作者(在丽江古城)感受到了纳西风情,后被独特的纳西文字所吸引,由此陷入对(承载东巴文化的)纳西文字的沉思,最后,作者感到自己似乎幻化为纳西文字,充分感受到了纳西人的豪放、细腻、热情和淳朴。(注意对②到⑤段内容的概括。)(6分)

18、主要运用了描写和议论的表达方式;生动地表现出作者对纳西人的文字、文化和生活的热爱,对恬静、安宁心灵家园的渴望和珍惜。(6分)

19、D。A刹(chà)那:极短的时间,瞬间;C校(jiào)对:核对是否符合标准 C莞(wǎn)尔:形容微笑。

20、A(按下葫芦又起瓢:顾了这头丢那头;此起彼落。与成语应接不暇意思相近)B.休养生息:休养:何处保养;生息:人口繁殖。指在战争或社会大动荡之后,减轻人民负担,安定生活,恢复元气。C.情不自禁:禁:抑制。感情激动得不能控制。强调完全被某种感情所支配,用于描写人的感情。此处应作“不由自主”:指由不得自己,控制不住自己。D.不堪设想:指未来情况不能想象。指预料事情会发展到很坏的地步。也比喻事情坏到极点;用于指消极方面的事。

21、C(A重复和用词错误,“路上的”删除,“和”改为“或”“还是”B成分残缺,“并出土大量器物”缺少主语;D“欣赏……崇高感,搭配不恰当)

22、B(“自来水”与“碧云寺”,前者是普通名词,后者是专用名词;“自来海上”与“碧云山香”结构不同,意义也不对仗。讨论:下联为“北京输油管油输京北”)

23、浪花,每奔腾一次,都换一个舞姿。

    向日葵,每结一次果实,都绽放一次笑。    

鹅卵石,每滚动一次,都做一次休整。     

月亮,每圆一次,都留一份思念。花朵,每绽放一次,都留一个春天。

24、教师体罚、轻视的学生中有未来的人才。 (学生可能会有另一方面的错误理解:“教鞭”下,“冷眼”中会出人才。此处应注意让学生体会“人民教育家陶行知”附带的限定意义)

2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