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重庆市中等学校招生考试

一. 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1分,共40分)

    在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你认为正确答案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题后的括号内。

1. 假如你是唐朝的一位建筑设计师,准备实地考察唐朝都城的建筑艺术,应该去的城市是(    )

    A. 洛阳         B. 扬州         C. 长安         D. 余杭

2. 唐朝,一个辉煌的朝代;唐太宗,一位杰出的帝王,智勇兼备,文武双全。下列有关唐太宗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年号贞观

    B. 重用贤才

    C. 实行轻徭薄赋政策

    D. 出现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3. 地方官人选直接影响着一方社会的兴衰。开元年间,重视地方官人选,亲自考核县令的皇帝是(    )

    A. 唐中宗               B. 唐高宗

    C. 武则天               D. 唐玄宗

4. 唐朝对外交往活跃,唐文化辐射周边各国。其中,仿照汉字创制了本国文字的是(    )

    A. 新罗                 B. 天竺

    C. 日本                 D. 大食

5. 明朝时,郑和七次下西洋,访问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的地区是(    )

    A. 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B. 印度东海岸

    C. 非洲西海岸

    D. 波斯湾沿岸

6. 明朝时,戚继光率军九战九捷,全歼浙江倭寇的地点是(   )

    A. 泉州                 B. 苏州

    C. 台州                 D. 温州

7. 南宋末年,坚守万州天生城,拒不降元英勇战死的是(    )

    A. 冉                    B. 甘润

    C. 上官夔               D. 冉璞

8. 2005年5月15日中央电视台报道,云南省德宏州某村庄有11户人家因吸毒而灭户。清朝后期,林则徐因禁烟而名垂千古。下列对林则徐禁烟活动的评述,正确的是(   )

    (1)缉拿烟贩,销毁鸦片

    (2)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

    (3)使英国再也不敢进行侵华活动

    (4)其禁烟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A. (1)(3)

    B. (1)(2)(4)

    C. (2)(3)(4)

    D. (1)(2)(3)

 9.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的历史,也是一部抗争与探索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是(   )

    A. 虎门销烟             B. 洋务运动

    C. 辛亥革命             D. 鸦片战争

10.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俄国                 D. 法国

11. 洋务派兴办洋务的根本目的是(   )

    A. 发展资本主义

    B. 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

    C.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D. 抵御外国侵略

12. 1894年,在黄海大战中牺牲的民族英雄是(    )

    A左宗棠                 B. 关天培

    C. 张之洞               D. 邓世昌

13. 最早强迫重庆开埠,把重庆作为通商口岸的帝国主义国家是(   )

    A. 英国         B. 美国         C. 法国         D. 德国

14. 近代史上,宋育仁在重庆创办的四川第一家报纸是(    )

    A. 《广益丛报》         B. 《渝报》

    C. 《时务报》           D. 《重庆日报》

15.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是(   )

    A. 强学会           B. 兴中会

    C. 中国同盟会       D. 中国国民党

16. 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战斗主要发生在(    )

    A. 广东地区         B. 江苏地区

    C. 京津地区         D. 两湖地区

17. 关于《辛丑条约》对中国社会的危害,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B. 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C. 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D. 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18.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是(   )

    A. 《中外纪闻》         B. 《民报》

    C. 《新华日报》         D. 《新青年》

19.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提出的两大口号是(    )

    A. 民主和科学

    B. 自由和平等

    C. 平等和博爱

    D. 民主和自由

20. 最早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举起马克思主义大旗的是(    )

    A. 陈独秀               B. 胡适

    C. 李大钊               D. 鲁迅

21. “高粱叶子青又青,九月十八来了日本兵。先占火药库,后占北大营……”这一歌谣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

    A. 长春                 B. 上海

    C. 北平                 D. 沈阳

22. 1936年12月,为逼蒋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    )

    A. 一二八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七七事变             D. 八一三事变

23. 2005年4月25日――5月3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大陆,国共两党跨越56年的鸿沟,再度携手。回眸历史,1937年,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的基础是(    )

    A. 抗击日本侵略者

    B. 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

    C. 抗击美国侵略者

    D.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24. 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抗击日军的一次重大战役是(   )

    A. 卢沟桥反击战

    B. 平型关大捷

    C. 台儿庄战役

    D. 百团大战

25. 抗战时期的全国两大军火生产基地除太原外,还有(   )

   A. 武汉              B. 上海

   C. 西安              D. 重庆

26. 1941年,在重庆成立的民主党派是(    )

    A. 九三学社

    B. 中国民主政团同盟

    C. 中国致公党

    D. 中国农工民主党

27. 1947年夏,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领导人是(    )

    A. 彭德怀、贺龙

    B. 林彪、罗荣桓

    C. 刘伯承、邓小平

    D. 陈毅、粟裕

28. 毛泽东诗词“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描述的是哪次战役?(    )

    A. 辽沈战役         B. 淮海战役

    C. 平津战役         D. 渡江战役

29. 中共作出实行改革开放伟大决策的会议是(    )

    A. 遵义会议         B. 十一届三中全会

    C. 十二大           D. 十三大

30.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位老人绘制了中国改革开放的蓝图,他是(    )

    A. 周恩来           B. 邓小平

    C. 江泽民           D. 胡锦涛

31. 1972年,中美领导人实现了跨越太平洋、穿越20多年时空的历史性握手,推动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这位美国总统是(    )

    A. 基辛格           B. 尼克松

    C. 克林顿           D. 布什

32. 19世纪70年代前后,人类在新能源的探索方面实现了重大突破,进入生产生活领域的新能源是(    )

    A. 核能                 B. 煤炭

    C. 电力                 D. 天然气

33.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曾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目标。发明电灯泡的美国科学家是(    )

    A. 本茨                 B. 爱迪生

    C. 莱特兄弟             D. 法拉第

3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   )

    A. 萨拉热窝事件

    B. 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作战

    C. 英法俄参战

    D. 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35. 既是一战的主战场,又是战争双方争夺最激烈的地区是(   )

    A. 亚洲         B. 欧洲

    C. 美洲         D. 非洲

36. 1917年对德宣战,参加协约国方面作战的国家是(   )

    A. 美国         B. 俄国

    C. 日本         D. 土耳其

37. 1938年9月,德、意、英、法四国首脑签订协定,将捷克斯洛伐克的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的会议地点是(   )

    A. 柏林         B. 维也纳

    C. 伦敦         D. 慕尼黑

38. 1939年,德国对哪国的突然袭击,导致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

    A. 波兰         B. 英国

    C. 法国         D. 苏联

39. 使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进一步扩大,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和绝大部分地区都被卷入战争漩涡的事件是(    )

    A. 英法对德宣战

    B. 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C. 苏德战争爆发

    D. 德国对欧洲发动大规模进攻

40. 下列关于雅尔塔会议主要内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决定打败德国后,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

    B. 苏联答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C. 决定成立联合国

D. 决定对苏联实行冷战政策

二. 填图、识图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5分,第42题6分,第43题4分,共15分)

41. 观察图一,请你在图中的方框内填出下列五个通商口岸的英文字母代号。(5分)

    A. 上海                 B. 宁波

    C. 福州                 D. 厦门

    E. 广州

鸦片战争形势图

图一

42. 观察图二,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人物是谁?(1分)他是我国哪个朝代的著名高僧?(2分)

(2)假想他在回国途中,背负的主要是哪类书籍?(1分)

(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西行的意义。(2分)

图二

43. 观察图三,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的交通工具是在哪次工业革命中发明的?(2分)

(2)现在,它依然是重要的交通工具之一。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它对人类的影响。(2分)

图三

三. 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4题11分,第45题9分,共20分)要求:阅读

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4.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兴起了一股“师夷长技”“自强求富”的热潮,创办了近代军事企业和民用企业……。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光绪帝发布了上百道变法法令,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员,……以除旧布新。

材料三: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中国近代史上的哪三次重大历史运动?(6分)

(2)材料二与材料一相比,在内容上有何不同?(2分)

(3)材料三提到的民国是在何时何地建立的?(2分)第一任临时大总统是谁?(1分)45. 阅读下列材料:

    1955年4月,有共同历史遭遇的亚非二十九个国家政府首脑在印度尼西亚万隆举行会议,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周恩来率中国代表团出席会议。面对着帝国主义对会议的破坏阴谋以及与会各国间矛盾分歧错综复杂的情况,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方针,呼吁各国撇开分歧,为着反对殖民主义的共同利益而加强团结合作,推动会议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胡绳《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

请回答:

(1)亚非二十九个国家的共同历史遭遇是什么?(2分)

(2)根据材料指出,亚非国家共同关心的问题有哪些?(3分)

(3)根据材料指出,周恩来在会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的背景是什么?(2分)这一方针的提出有何重大作用?(2分)

四. 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6题12分,第47题13分,共25分)

46. 2005年5月11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在清华大学演讲时指出:“为了‘台独’而认同日本人,不仅扭曲了历史,也否定了台湾人,……既丢了根,又抛了本,所以是根本不对。”

(1)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清初,率军收复台湾的民族英雄是谁?(2分)1684年,清政府在此设置了什么机构?(2分)

 (2)19世纪末,日本通过哪一条约割占了台湾?(2分)台湾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结束日本50年的殖民统治,回到祖国怀抱的?(2分)

(3)改革开放后,我国政府为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提出了什么构想?(2分)

(4)作为新世纪的主人,为了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请你提出一条好的建议。(2分)

47.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幕幕战争的场面在我们脑海中挥之不去。前事不忘,后世之师,这段历史给世人许多启示。

(1)除历史课堂之外,你还通过哪些方法了解这段历史?(2分)

(2)图四、图五是日本法西斯侵华的历史见证。而今天,日本却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其侵略事实。对此,谈谈你的认识。(3分)

图四:被推上刑车将被集体屠杀的南京同胞

试题详情

图五:日军“扫荡”中失去父母的孤儿

(3)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反法西斯国家逐渐走向联合,建立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其标志是什么?(2分)试举出世界反法西法斯国家团结一致、共同战胜法西斯的一件事例(2分)

(4)为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1945年中共在延安召开了什么会议?(2分)你认为抗日战争胜利最主要的历史意义是什么?(2分)

 

试题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