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2008学年度第二学期九年级期中质量检测
化学试卷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2分,单项选择,请将正确答案序号填入表格内)
1.北京奥运“祥云火炬”所用燃料是丙烷(C3H8),下列有关丙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组成上看:丙烷由碳、氢两种元素组成
B.从结构上看:一个丙烷分子由3个碳原子、8个氢原子构成
C.从性质上看:丙烷具有可燃性
D.从变化上看:丙烷完全燃烧只生成水
2.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解释不正确的是
A.厨房中没有抽油烟机,炒菜时房间内会闻到很大的油烟昧,是因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B.某同学用肥皂水洗衣服时,发现泡沫少浮渣多,是因为所用的水为硬水
C.蜡烛燃烧产生黑烟,说明石蜡中含有单质碳
D.膨化食品开封一段时间后不再松脆,是因为吸收了空气中的水蒸气
3.通过学习化学,我们了解了许多物质,下列有关物质性质和用途描述错误的是
A.盐酸除铁锈是利用它能与铁锈中Fe2O3反应生成可溶性氯化亚铁
B.明矾净水是利用明矾溶于水后生成胶状物对杂质的吸附,使杂质沉降下来
C.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它升华吸热的性质
D.氢氧化钠用来干燥气体是利用它的吸水性
4.实验室用棕色试剂瓶盛浓硝酸,由此猜测浓硝酸可能具有的性质是
A.它是深棕色溶液 B.它是稳定的化合物
C.它是见光易分解的物质 D.它是易跟空气反应的物质
5.煤的大量燃烧,不仅浪费能源而且会产生严重的环境污染,下列各项可能是因为煤的大量燃烧而产生的后果是
(1)温室效应 (2)二氧化硫气体产生的酸雨 (3)碳氢化合物的排放 (4)臭氧空洞
A.(1)(2) B.(1)(2)(3) C.(1)(2)(4) D.(1)(2)(3)(4)
6.对下列实验过程的评价,正确的是
A.烧碱溶液中是否混有氯化钠,可先加稀盐酸,再加AgNO3溶液即可
B.某溶液中滴加BaCl2溶液,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该溶液中一定含有SO42―
C.检验氢气纯度时,将试管口移近火焰,没有爆鸣声,表明氢气纯净
D.某无色溶液中滴入酚酞试液变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7.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及时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以下归纳中,有错误的是
A.化学知识中有许多的“相等”:原子核中质子数与中子数相等;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数值相等;稀释前后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B.相似物质(或微粒)之间的区别:氯离子和氯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二氧化硫和三氧化硫――分子构成不同 ;生铁和钢――含碳量不同
C.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与净化方法的依据:发生装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收集装置――气体的性质,如密度、溶解性等;净化方法――气体及所含杂质的化学性质
D.环境问题主要原因解决对策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水质恶化――污水排放――先处理后排放;白色污染――塑料――开发使用可降解塑料
8.图甲和图乙所示空验方法均可用来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小颖同学用图乙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 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该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通常需要接触空气才能燃烧的实验事实是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④
9.某气体可能含有H2、N2、CO、CH4中的一种或两种。该气体在足量的氧气中充分燃烧后,将全部生成物依次通过足量的无水硫酸铜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现无水硫酸铜变蓝色,氢氧化钠溶液的质量增加,则该气体成分不可能是
A.CO和CH4 B.H2和CO C.H2和N2 D.CH4
10.漂白粉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CaCl2)和次氯酸钙[Ca(ClO)2],因其良好的消毒、漂白和除臭性能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应用。下面关于漂白粉的说法中,合理的是
A.氯化钙和次氯酸钙中氯元素的化合价相同 B.氯化钙和次氯酸钙都是无氧酸盐
C.氯化钙属于盐类,次氯酸钙属于氧化物 D.次氯酸钙中含有原子团ClO
11.下列关于化学实验的“目的―操作―现象―结论”的描述正确的是
试验过程
组别
试验目的
所加试剂(或操作)
试验现象
试验结论
A
检验某混合气体中是否含有CO2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无明显现象
该气体中不含CO2
B
除去KCl中的少量KCO3
稀盐酸
由气泡产生
KCO3已被除完
C
区分硬水和蒸馏水
肥皂水
产生大量泡沫
该液体为蒸馏水
D
用排空气法收集CO2时检验集气瓶中CO2是否集满
将燃烧的木条伸入瓶内
木条熄灭
瓶内CO2已集满
12.物质在“潮湿空气”中发生变化,主要与空气中某些气体有关,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钢铁生锈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B.生石灰堆放久了变质与氧气、水蒸气有关
C.铜器表面生成铜绿与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有关
D.氢氧化钠固体潮解、变质与水蒸气、二氧化碳有关
13.A、B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变化的曲线。现将20gA和40gB分别置于
A.t℃时,两溶液中均无固体物质析出
B.t℃时,A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B
C.t℃时,A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等于B
D.t℃时,二者的溶解度不相等
14.、下图为甲(●O)与乙(OO)反应生成丙(O●O)的微粒数变化示意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甲一定是氧化物 B.右框图的物质是纯净物
C.该反应类型是分解反应 D.甲、乙、丙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2
二.填空题(29分)
15.(4分)苏丹红是一类染色剂。在我们日常接触的物品中,家用的红色地板漆或红色鞋油通常含有苏丹红的成分。根据2004年4月MSDS提供的数据,苏丹红存在有限的致癌作用,不可服用。
编号
化学式
C16H12N2O
①
外观
暗红色或深黄色片状晶体
②
溶解度
在水中:<
③
熔点
404~
④
升华
⑤
致痛原因
在人体内分解出一种有毒的有机物(苯胺)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苏丹红一号中含有____________―种元素,其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____。
(2)在上表给出的信息中,属于苏丹红一号物理性质的有(填编号) ____________。
(3)苏丹红一号对动物和人体有致癌作用,主要是因为该物质在体内发生了__________变化。
16.(6分)(1)近年来,人们都在喊:热、热、热。不少科学家认为地球表面变暖及一些异常气候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有一定的关系。下列反应都能放出二氧化碳气体,试分析判断,会给自然界造成大量“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主要反应是: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C+O2 点燃 CO2 ②CH4+2CO2 点燃 CO2+2H2O
③CaCO3+2HCl ====CaCl2+CO2↑+H2O
④石油燃烧主要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⑤2NaHCO3 △ Na2CO3+ CO2↑+H2O
(2)下列反应都能吸收二氧化碳气体:
①CO2+2NaOH==Na2CO3+H2O ②6CO2+6H2O==C6H12O6(葡萄糖)+6O2↑(光合作用)
③CO2+H2O== H2CO3
试判断:若要减少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气体,可利用的反应是:_____________(填序号)
(3)根据对(1)和(2)的分析,你认为,为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我们应采取哪些措施可以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
17.(6分)
(1)以上实验操作正确的是(填字母)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现象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结论(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在规定的时间内顺利地完成实验考查,小组各成员之间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6分)某课外兴趣小组,确立了“酸碱中和生成的正盐溶液的性质”作为研究课题,在研究中他们发现,正盐虽然不能电离出氢离子或氢氧根离子,但是其溶液却不一定呈中性,有的呈酸性,有的呈碱性。为什么呢?盐溶液的酸碱性与什么有关呢?由“组成、结构决定物质性质”的观点出发,他们又进一步从组成特征上去找原因,发现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的酸和碱的强弱有关。他们将实验结果统计如下:
酸
碱
相应的正盐
溶液的pH
HCl (强酸)
NaOH (强碱)
NaCl
7
H2SO4 (强酸)
KOH (强碱)
K2SO4
7
H2CO3 (弱酸)
NaOH (强碱)
Na2CO3
>7
H3PO4 (弱酸)
KOH (强碱)
K3PO4
>7
HNO3 (强酸)
Cu(OH)2(弱碱)
Cu(NO3)2
<7
HCl (强酸)
Fe(OH)3 (弱碱)
FeCl3
<7
(1)请你根据上表归纳出正盐溶液的酸碱性与对应酸、碱的强弱关系:
(2)根据他们的发现,请你判断硝酸钠、硝酸铁、硫酸铜、氯化钾、磷酸钠、碳酸钾六种溶液的酸碱性,其中溶液呈酸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碱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呈中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7分)A、B、C、D、E、F、G为常见的物质,其中B、E、G属于单质,反应②是炼铁工业中的主要反应,下图是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请回答:
(1)A物质的化学式____________。
(2)写出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物质固态时的名称____________,该固体物质在实际生活中的一种用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反应③中生成红色固体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上图转化中产生无色气体G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出物质G和A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实验题(22分)
20.(14分)某工厂的废水只含硫酸镁和少量硫酸,课外活动小组以此作为课题,探讨如何从中回收纯净的硫酸镁固体。他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方案,请你参加讨论:
(1)方案一,选用镁粉为试剂。
①往废水中逐次加入镁粉,当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说明加入镁粉的量已经足够。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接下来的操作方法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方案二,选用氢氧化钠溶液为试剂。
①向废水中逐滴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当____________时,停止滴入氢氧化钠溶液。此过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为了得到纯净的硫酸镁溶液,接着应进行的实验操作是(请简要写出操作过程)
③……,得到硫酸镁固体。
(3)比较两个方案,假设实验中都没有损耗,那么,最后得到的硫酸镁固体的质量是否相同? 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继续探究,设计新的方案(使用的试剂必须是与镁粉和氢氧化钠属不同类别):你选用的一种试剂是(写化学式) ____________;该试剂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______。
21.(8分)某学校化学兴趣小组在化学实验室做实验时,甲班的王明同学把一种白色固体和一种无色液体混合,发现固体溶解时放出热量但没有气体放出。乙班的张正同学把两种无色液体混合时,也出现了同样的现象。
①请你根据王明同学的实验,对这种无色液体和白色固体提出两种假设。
②请你根据张正同学的实验,同样对这两种无色液体提出两种假设。
四.计算题(7分)
22.(7分)某化工厂用氨碱法生产的纯碱产品中含有少量氯化钠杂质,其产品包装袋上注明:碳酸钠≥96%。为测定该产品中含碳酸钠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
所加盐酸的次数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烧杯及所盛物质总质量/g
181.2
204.4
228.6
253.6
请你据此分析计算:
(1)第一次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是____________g。
(2)该产品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是否合格?(要求写出计算过程,结果精确到0.1%)
(3)根据实验数据,在下边的坐标纸上绘制出所加稀盐酸质量与生成气体质量关系的曲线。(不要求列计算过程,只画出曲线即可)